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2017-01-31张嫣然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张嫣然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张嫣然*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终底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为子孙后代的薪火相传营造一个可持续生存的物质世界。习近平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以来,就环境保护主题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新观点,做出新论断。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涵,而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习近平;基本思想;实践;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态势持续增长,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做个不恰当地比喻:一支股票连续三十个涨停板是什么状况呢?这是不得不让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亦可以称为中国奇迹。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引起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从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到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全局,做出了全面详实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施行,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方面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大局的高度,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论断和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向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实现道路。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问题指向

目前,中国的能源、钢铁、氧化铝等是世界上消耗最大的。根据2014年的数据,中国和印度就占了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的88%。癌症村、雾霾等频现,十年不遇、二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大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都快成了媒体、报纸中的日常报道。由此可见,如若不警醒,仍然沿着改革初期粗发型发展战略,我们的生态环境破坏将会是不可想象的。

据此,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华民族要永续发展,中华文明要源远流长,必须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它是关系民族未来、关乎民生生存,和最广大人民最根本生存利益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要知道“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始终把生态环境问题摆放在中国现实语境和政治议程中进行考量。只看GDP,回避环境破坏,最终一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基点

要建设生态文明,怎么能不知道什么是生态文明,它最重要的点是什么呢?生态文明是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设一个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美丽中国。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什么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呢?无疑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只有让老百姓生的放心、吃的安心、呼的舒心,它才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指向

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产生,是受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影响。在实践观中,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广大的人民群众掌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它才能发挥巨大的能量。要更清晰、更深入地掌握、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走向,须得先了解它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萌芽-起步-发展-递升阶段。刚萌芽:众所周知,陕北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经常遭受干旱、暴雨、冰雹和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1969-1975年习近平被下放到陕北省延川县,在这7年的知青工作中亲身经历了靠天吃饭、遍地黄沙的恶劣生态,也是与民共苦的这几年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起步初:1982-1985年,习近平和正定县领导把理论联系实际,政策落实,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行动摘掉了正定县“高产穷县”的帽子,开创了“中国正定旅游模式”。1992年,习近平在主持福州工作时,编订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工程;发展中:在担任福建、浙江和上海领导干部期间,即1993-2007年15年的时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升为理论并快速拓展、深化时期。这一期间,他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作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著名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从停留在文件、制度、行动层面的思想,提升为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且成为中华大地上第一位把“生态文化建设”进行理论界定的省委书记;递升: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生态文化建设”也递升为“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里生态建设还只是展现,而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已经融为“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而马克思也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在处理两者关系时要注重改造、建设、美化自然三者有机结合。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吸收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把握和谐发展的全局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是最基本关系的认识前提下,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生态政治观,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不得不说这是对工业革命下生产力概念的一次扬弃,是对二十一世纪下党执政能力的新要求,还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在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我们的老祖先早就提出过“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道家、佛教、儒家等对此就给出许多经典解释,比如道家提倡“万物与我为一”“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佛教戒律,不可“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比丘不得“踏杀生草,断众生命”,反复强调对自然财富的珍惜和合理利用;儒家的“中和”思想,蕴含天地万物一体、尊重自然秩序、善待自然万物的思想。这是不是与现今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整体观高度契合吗?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指出,发展过程中要留给自然进行自我修复的度,这个“度”可以解读为生态红线。通过把文明和生态相结合,要以米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楼兰古国等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星光,最终由于环境问题国家文明走向消失的历史悲剧为鉴,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吸收从中华文明中积淀下的生态智慧,这是中华文明健康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是当代我国生态国情的准确定位。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国情为依据,环境的自我修复空间-“度”为准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视生态生产力这一要素,坚持环境保护的四个原则: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三是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强调公共所有权归属问题,把自然环境也纳入到生产成本范畴;四是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新世情、新国情、新党情,就需要新道路,变靠低廉价劳动力、粗放发展的社会生产结构为以创新、旅游、第三产业为支柱的新经济增长点,更加关注绿色GDP的发展,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今天走的绿色发展道路,不是要大家回到“小国寡民”的封建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而是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共生和谐为目标,建设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富足安康,国家国力强盛,环境鸟语花香、绿水青山的新中国。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要求

(一)做好顶层设计与部署,构建生态文明战略框架

习近平指出:“走向文明新时代,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只是生态系统的一小部分,生态系统的构成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如山水林田湖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系统。要知道,人既是自己利益的代表,也是自然界利益的代表;自然既是其自身,同时又是人本身。

从顶层到基层,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构建合理科学的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的经济模式。这不仅是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措施,更是顶层设计的布局和部署,党中央的最高指示。

(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生态制度保障

人是万物之灵,但仍需要法律、制度、道德的约束。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现今的生态状况不是一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政策执行不到位造成的,众多原因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然最主要的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和不完备相关。

把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建立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体系。对领导干部进行生态责任追究,警示那些盲目决策以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用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为本。宣传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开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新局面。从本质特征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多元属性的综合体,宣传教育是应有之义;从现实情况看,加强宣传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必须抓紧抓好。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形态。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扎实有效开展宣传教育时,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树立生态思想;二是普及生态知识;三是提升生态意识;四是繁荣生态文化;五是弘扬生态道德;流失倡导生态行为。从思想、意识、文化、道德、行为五个方面各个突击、逐步推进,力争更好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兼顾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部分。

(四)密切注重系统协调,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古语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国家要以严格的规则意识和公正的法治精神,政府要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强大执行力,公民需得树立地球是我家,环境爱护靠大家的责任意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政府、市场、公民等的合力才能构建。那除去大词,我们该如何去做呢?具体说来,有如下需要注意的点:

一是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二是,以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口,改善环境质量。以细颗粒物(PM2.5)防控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强化重点流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最后,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建立并完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环境管理体制,是环境管理从被动应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

四、结论

综上所述,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丰富、内容充实,是概括总结中共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经验,同时借鉴西方发展道路后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化过程里的新发展,它对当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实处,我们才能够保护绿水青山,守住碧海蓝天,留住浓浓乡愁,使“九三阅兵蓝”常在。当然,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生态建设不是一句口号,保护环境不是一时兴起。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人民都要做好长期战、攻坚战的思想准备,只有“党和政府”“人民大众”“社会市场”有机结合,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走的更长、更久、更宽和更广。

[1]刘亚平,宋泽亮.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J].大众科技,2014.

[2]阮朝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历程[J].前沿,2015.

[3]刘建伟.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蕴含的四大思维[J].求实,2015.

[4]王国莲.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J].延边党校学报,2015.

张嫣然(1993-),女,汉族,贵州毕节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D232;X

A

1006-0049-(2017)16-0069-0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