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实践哲学思想初探
2017-01-31陈炜栋
陈炜栋
习近平实践哲学思想初探
陈炜栋*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在长期的认识、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习近平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直面时代问题的哲学思想。习近平的哲学思想不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哲学,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实践,源出于现实经验的实践哲学。习近平的实践哲学思想,在认识论上以实践为根本观点,在历史观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注重生态发展理念,极大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习近平;实践哲学;认识论;历史观;自然观
哲学思想统领着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哲学思想,人们得以进行关于世界经验知识的反思,并经由这种反思,构建起观照世界的视角,产生变革世界的方案。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兴盛必然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而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如何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动,描绘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蓝图,推进改革的稳步深入,破解由大向强的发展难题,需要我们用先进的哲学思想加以统筹、把握和回答。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哲学自觉。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出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的特点。习近平的哲学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这种哲学思想不是单纯的在思想上所构建起来的形而上哲学,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实践生活,源出于现实工作经验的实践哲学。习近平的实践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一、认识论维度
(一)实践论的首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思辨哲学,而是一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实践哲学,这种哲学既不像唯心主义那样从抽象的思维出发去看待世界,同时也不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以抽象的存在为基点去观照世界,而是从现实的实践出发,力求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其必须在与实践和时代的结合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一向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主动把握时代的脉动,主动观照社会现实,反对闭门造车式和孤芳自赏式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习近平哲学思想的首要观点,也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在实践中,先行先试,尊重实践,取得经验再推广。”[2]这种实践论的首要观点,是习近平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当代阐释和发展。习近平的哲学思想,不是书斋里的思辨哲学,而是根植中国实践,立足中国现实,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指向的实践哲学。习近平哲学思想所蕴含的实践论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二)实践论的认识规律
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实践同样也是一个渐进深入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认识,再以深化认识推动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认为,问题是事物矛盾性的具体体现。实践的发展过程没有终点,矛盾的运动同样也没有终点,问题将不断涌现,人的认识过程永远不会终结。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3]习近平的论断,指出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在认识上始终高扬问题意识,牢牢抓住问题这一“时代的精神”进行实践。“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与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4]只有立足时代,在现实实践中认识并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习近平哲学思想对认识总规律的理解。实践和认识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习近平一再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3]的论断,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永无止境思想的最为直接的彰显和诠释。
二、历史观维度
在《德意志意志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对新历史观做出了如下简明表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5]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区别于一切旧历史观的根本之处在于将历史视作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不是某种离开日常生活和超乎现实世界的东西,不以观念解释实践,而是以实践解释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本质立足之点就在于:物质实践是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本质的。习近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点,科学地剖析并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规律,他指出“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6]习近平的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承继和发展。
(一)物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习近平强调,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中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基础的观点,他这样论述到,“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发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社会问题的关键一招,因此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这些矛盾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习近平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革,完善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通过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问题,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习近平还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习近平的改革思想,鲜活地体现了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根本观点。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马克思建立起科学实践观之后急需回答的问题。传统哲学所秉持的是一种“英雄史观”。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批驳了旧唯物主义者将“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5]的做法。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小部分拥有理性的天才式的英雄人物来实现的,所依靠的是人民群众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论源头,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请教,向智者问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8],“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8]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由人民作出并经由人民所完成。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习近平指出要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坚持共享共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三、自然观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将自然界视作“人的现实的自然”,强调“自然”所具有的不与人和人的活动相分离特点,马克思提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9]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并不否认自然界的存在,而是表示离开了人的实践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认为是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自然,使得客观自然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基于这一观点,马克思对“自然界”做出了明晰的界定,“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9]“人化的自然”,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自然界才作为人的对象而现实存在。
人类通过实践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力量通过实践得以客体化和外在化。但在科技爆发的当下,人类作为实践主体的力量大大超过了自然界这一客体所能承受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异化成一种纯粹的主客体关系,自然规律的先在性与基础性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视野中被消解。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被利益所驱使,对自然界不加节制地进行索取甚至掠夺,最终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面对四面霾伏,水土流失等生态危机,习近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他提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习近平的论述鲜明地指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之间不是绝对的矛盾对立关系。得当地进行生产实践,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生产力大有裨益。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天平上,面对频发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审慎地度量二者的分量,努力使二者均衡互利。
生产实践的物质基础在于自然界,生产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实践是连接起自然界和生产力发展的纽带,因此,人类在进行生产实践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用正确的理念来指导生产。基于这种思想,习近平提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8]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为中国的生产实践指明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力求提供关于终极真理的知识,不寻求一切存在背后的终极存在,不试图建立解释世界整体图景的理论,而是力求以实践的方法去改造世界,变革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习近平的哲学思想,或者说实践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思考和继承,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科学先进的发展与丰富。
习近平立足于时代背景,扎根于中国现实,反思当前问题,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警示,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征程。系统全面地学习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深刻理解领会并掌握贯通习近平哲学思想中的实践论内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工作实践中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5(1).
[7]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8]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陈炜栋,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D
A
1006-0049-(2017)16-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