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土壤所在根际土壤线虫-解磷微生物网络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取得进展

2017-01-31

蔬菜 2017年8期
关键词:解磷红壤磷素

资源竞争和生物间捕食作用是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已有的研究较多地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资源竞争和生态位分化,但对生物捕食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开放环境下的长期试验研究。线虫是土壤中最丰富的无脊椎动物之一,线虫捕食作用影响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功能。在农田土壤中,不同培肥措施影响了土壤结构和孔隙、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水分和酸碱度的变化,必然影响线虫对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逃避作用,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养分转化功能,然而在特殊的土壤微域中(根际-团聚体),不同培肥措施如何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线虫-解磷微生物的网络结构和磷素转化功能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针对中亚热带典型的贫瘠旱地红壤,基于长期有机培肥(猪粪)试验,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长期培肥后根际微生物总量和解有机磷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食细菌线虫通过对解磷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促进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终提高了红壤磷素的有效供应。其关键机制是食细菌线虫的优势属(原杆属,Protorhabditis)通过对生物网络中的共有关键微生物(中慢生型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的捕食作用,增强了红壤有机磷的生物分解。利用结构等式模型分析表明,根际土壤大团聚体中微环境(有机质、全氮、pH)比中小团聚体更为适宜生物网络的形成,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不仅增加解磷微生物的丰度,也显著改变了解磷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导致线虫捕食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更强。为了验证线虫捕食的促磷机制,在红壤大、中、小团聚体中添加了相似丰度的原杆属线虫,证实了线虫捕食显著提高了解磷微生物的丰度和解磷功能。该研究结果在土壤微域尺度上,阐明了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的协同分布特征对根际土壤磷素转化的生物驱动机制,为建立红壤生物培肥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解磷红壤磷素
保护地土壤中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解磷菌、解钾菌和固氮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解磷微生物及其在盐碱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①
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
一株土壤解磷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初探热脱附技术在有机污染红壤修复的应用
单细胞拉曼光谱在环境解磷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
磷素营养对大豆磷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