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意义
2017-01-31马源
马 源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意义
马 源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历时二十多年之久,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将主要从四个方面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意义
孟子在《尽心下》中把人民称为国君的三大法宝之一,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已经开始意识到百姓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最集中的概括。他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得民心,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一、“制民之产”轻徭薄赋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要实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产”。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在《孟子·梁惠王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提出的治理国家的策略,大意是:农业种植顺应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捕鱼数量适度,不妨碍鱼鳖的休养生息,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顺应季节的变化,木材就会用之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人们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这样就是所谓的仁政的施行。分给人们五亩大的田地用来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人们适时饲养,长此以往,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并且政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化人们,那么,人们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或顶着重东西在路上行走,也会上前帮助老人。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国家,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从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君王推行仁政,轻徭薄赋的“养民”思想。
二、“民为贵”“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
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可见孟子十分重视民生在管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主张君王要得民心,爱民如子。
在孟子看来,英明的君主应该“与民同乐”。《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话: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在这里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两个例子告诫梁惠王应尽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施行“仁政”,真正做到“与民同乐”。
三、“善教得民心”的仁政思想
孟子强调对广大民众要进行教化,用仁、义、礼、乐来教化人们的行为。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教育远远胜过好的政治,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喜爱。因此必须实行好的教育。他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主张开办学校,对百姓进行教育。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关心“鳏、寡、孤、独”的仁政思想
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老的男人没有妻子的叫“鳏”,年老的女人没有丈夫的叫“寡”,年老而没有子女的叫“独”,幼年死去父亲的叫“孤”。这四种人是世界上穷苦而无依靠的人。孟子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关心弱势群体和每个人生存状况。孟子建议统治者应该多关心弱势群体,否则就会失去其统治基础,最终就会失去“民心”而导致国家的崩溃和社会的混乱。并且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也要学着关爱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也要学着关爱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五、意义
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孟子民本思想中政治上重民、经济上养民,启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民生,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这样才能更早地实现中国梦。同时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各项工作的立足点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之上,取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和信任,使中国梦早日实现。
[1]《孟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刘吉美.民本思想——孟子思想的精华[J].现代语文,2010.
[3]蔡德贵.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当代意义[J].学习论坛,2007(10).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姜民真.浅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架构与内核[J].法制博览,2014.
[6]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7]陈健.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实现[D].兰州大学,2013.
[8]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B
A
1006-0049-(2017)16-0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