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2017-01-31敬凯雁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本土化佛教价值

敬凯雁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敬凯雁*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 眉山 620100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佛教的民众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信众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国,在唐代时期,我国的佛教思想达到了一个顶峰,并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思想在唐代时就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思想内涵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的借鉴意义。本文探讨了唐代佛家思想本土化的路径,分析了在现代的重要价值。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现代价值

无论是世界上的其他宗教,还是佛教,它们的不断壮大,都离不开“传教士”的传播。佛教在中国和儒家、道教并称为三大教派,简称为“儒释道”。唐代是我国古代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甚至和现代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唐代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实现路径和影响传播的因素有许多。本文从佛教思想的内涵出发,对其内在的价值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赋予佛教思想新的时代价值,使其更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和价值需求。

一、佛教在唐代的本土化传播

(一)社会政治权力的途径

隋朝末期,隋炀帝荒淫无道,实行暴政,大兴土木,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唐太祖李渊推翻隋朝统治后,建立了唐朝。此时的人民仍然没有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佛教传播的轮回、人生、因果三观,使得民众对现实生活不如意的不满,寄托于下一世的人生生活有所改善。因果观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利于营造全民向善的社会风气。因此,唐朝统治者十分推崇佛教文化,在古代,唐朝僧人的地位是任何时期都难以企及的。《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就是借鉴了鉴真和僧前往印度取经的故事。唐代佛教思想的本土化,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统治阶级的支持。[1]

(二)中印两国间的“地利”之缘

中国和印度是相邻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便捷。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对中国进行佛教的传播时,主要是北传路径,路线为汉传佛教。唐朝时期,对外交关系的重视度比较高,十分欢迎不同的文化在唐朝疆域内实现对撞、冲击和融合。[2]地理位置毗邻这一优势,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两国的知识分子和僧人互相取经,互相交流文化,交换经书。解决了语言不通畅的问题,在佛教以及佛经传入中国后,译者用中国思维去翻译经书,使得佛教扎根于中国本土。不得不说,这也是佛教和中国之间的缘分。

(三)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之势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就已经被汉武帝尊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文化。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但儒家思想也吸收了其他思想文化的先进之处。到了唐朝,更不用说,它所吸收的文化来源更加丰富,包容性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华文化一直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唐代时中原本土始终和吐蕃、藏族保持着良好的互通关系,而佛教的义理和当时的文化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宣扬人性本善,修身养性。[3]因此,佛教文化很容易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吸收,成为中国化的佛教。这是由传统文化自身所蕴含的包容性之势所要求的。

二、佛教思想在现代的价值

(一)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物质生活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精神层次并没有跟上物质的发展速度。中国一直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国,正是因为开放性,佛教才能够进入中国,并且得以发展和保存至今。但也正是因为开放性,在与外国的不断交流中,我国有一段时间是全面接受西化的。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没有坚持我国的传统信仰,物质主义以及利己主义,在全国随处可见。现代社会的信仰走上了一条偏离正确轨道的道路,信仰的缺失,对我国的法律和人伦道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佛教的无欲无求、追求精神解放给缺失信仰的普通民众指明了一条道路。

(二)协调人与自然的需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直是我国开展经济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资源脆弱,大量砍伐树木,是最常见的破坏生态的现象。如果没有足够的植被,大量的动物就会失去它们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许多生物将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地表没有植物,会引发许多的自然灾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佛教主张众生皆平等,警示人们,不能随意掠夺自然资源,而是应该感激大自然的馈赠。人与自然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应该互相尊重,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自然的关系。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佛教常说,人性本善,这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谋而合。现代社会,人们仍然没有正确认识到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过度重视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的满足,这一现象十分常见。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它的尊卑制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时至今日,仍有十分明显的体现。这对促进民族统一团结、增加民族凝聚力十分不利。也对树立正确人生观造成了不利影响。佛教重视对心灵解放的追求,主张众生平等,这对现实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名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结束语

佛教,众所周知,是一个拥有庞大信徒的宗教。但是,从更深层次的方面来看,佛教也是一个关于哲学的体系。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使得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本土气息,取其精华,舍弃其不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部分,打造一个中国版本的佛教。佛教本土化,可以有效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加我国文化的包容力和吸引力,领导现代的价值取向,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1]范习加.浅析初唐佛教的“和顺”思想——以《法苑珠林》“和顺篇”为研究对象[J].世界宗教文化,2016(6):143-145.

[2]张晓霞.唐代佛教造像中的世俗化及其现代启示[D].山西大学,2015.

[3]黄珉.唐代佛教雕塑特点及其社会背景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7):46.

敬凯雁(1988-),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专门史。

B

A

1006-0049-(2017)16-0258-01

猜你喜欢

本土化佛教价值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佛教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本土化叙事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