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清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研究综述

2017-01-31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土司制度

刘 虹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近三十年来清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研究综述

刘 虹*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是在唐代羁縻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土司世袭而治,逐步在辖地形成割据之势,为患边境。改土归流始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大规模实行,以西南地区较为集中。关于清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学术界对此不断探索,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近三十年来清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归纳整理,从改土归流的渊源、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清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综述

元代以来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相应地在这些地方设了土官(土司官)。明朝沿袭了这一制度,并制定了一套征调、驻防、贡赋和承袭制度。明代中后期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改土归流开始在小范围内实行。清朝初年沿袭这一制度,土司制度的落后性渐渐地显示出来,土司统治下,土司之间互相攻伐,给土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土司制度容易引起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雍正帝针对此种情况,于1725年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一、清代改土归流的背景

1725年,清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治措施,即永久世袭的土官改为随时任免的流官。西南地区土司之间的互相争斗及土司对土民的任意杀害及无厘头的赋役。陈权清在《明清改土归流述略》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加强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康熙和雍正决定实行改土归流。”赵心愚在《罗卜藏丹津反清与丽江的改土归流——试析雍正初丽江改土归流的主要原因》一文中指出:随着罗卜藏丹津反清面目的暴露,清廷为了确保滇藏交通的畅通和西藏及整个藏区稳定而需改设流官直接控制丽江。高玮在《从川边改土归流看清廷治边思想的转变》一文中指出:政府在川边实行改土归流,基于国内和国外的两种基本矛盾。在国内,土司相互争斗,对土民实行残暴统治,甚至有的土司对抗清政府,土司地区的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对中央政府对川边的施政和西南边防的安全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国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俄的交替对西藏进行侵略和争夺,不仅使西藏出现严重的危机,也造成了川边藏区的不稳定。此外,西方传教士先后进入川边进行传教。王锺翰在《中国民族史概要》一文中指出:“土司的存在已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程贤敏在《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上)》一文中指出:清廷在康区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遭到了当地土司的抵抗与破坏及张荫堂提出“保川图藏”,需改土归流。瞿州莲、瞿宏州在《湖广土司改土归流原因新探》一文中指出:“康熙末年漠西蒙古成功突袭西藏,为防御西南地方势力转化倒戈,策应漠西蒙古南下,巩固清朝内陆边防,雍正朝才强制在西南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清代后期,再次对康区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同样是与英俄势力插手藏区有关。”类似观点有王春玲,于衍学的《清代改土归流成因分析》。

二、清代改土归流的方式

(一)政治方面

清政府针对于川边藏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由“羁縻”政策变为武力改土归流,以加强中央对川边的控制力。“政治上的改土归流,即废除少数民族中的世袭土官,改为由中央封建王朝直接委派的定期轮换的流官,实行完全如内地一样的统治。”高玮在《从川边改土归流看清廷治边思想的转变》一文中指出:1905年7月,清政府委派赵尔丰治理川边,他废除了明正、德格、巴塘、理塘为首的大小土司和昌都、察雅等活佛的政治地位。在改流过程中“不强之来降,惟徐结以恩信,各番遂先后归顺,逆势以孤”。程贤敏在《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上)》一文中提到了赵尔丰的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如:废除土司之职、一切事物皆由流官担任,设置组织机构。同时文中涉及到喇嘛寺庙的改革。刘志伟在《浅议雍正时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与地名更易》一文中指出:改土归流后,原土司辖地的行政建制完全改变,其地理通名必将改变,地理通名更易多于地理专名更易。此外,新置地名较多。熊晓辉在《清代湘西地区改土归流考略》提出:清廷对土司采取区别对待政策,自愿改土的土司委以外委、千总等官职,准许世袭。反抗改土的土司不再封官。

(二)经济方面

明清以来,随着土司制度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土司在本民族中的影响力开始下降。伴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如:汉族地主、兵役、商人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封建地主经济应运而生,这必然引起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使改土归流能顺利实行。高玮在《从川边改土归流看清廷治边思想的转变》一文中指出:在文中从农业和工业、交通运输来进行阐述,在农业上,清政府制定了招募内地垦民和当地居民领恳荒地章程,同时兴修水利,设立农事试验场或农牧改良所,改进农具和耕作方法。在手工业上,重视发展手工业和新式工业。在交通运输上,清政府修筑铁路,办理邮政。程贤敏在《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上)》一文中提到了赵尔丰的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如:土地属于皇家所有、耕种土地的百姓变为佃户、制定了征收粮税规则、废除差役。程贤敏在《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上)》一文中提到了赵尔丰的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如:设立驿站,架设电线,修大道。在农业上,兴修小型水利等。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也有所涉及。陈权清在《明清改土归流述略》一文中指出: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农业的连年丰收,兴修农田水利,扩大了耕地面积。曹相在《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一文中指出:在封建政权的扶持下,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基础。原土司的土地被变价出售给新迁入的汉族。同时在农业上,开垦新荒、恢复熟田、建塘筑垻、兴修水利、引进优良作物品种,改进生产工具和提高生产技术。此外,手工业、商业、交通等方面也发展起来。

(三)文化方面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为了便利藏汉人民间的交往,灌以文明,兼看明智,减少语言文字互不相通的障碍。高玮在《从川边改土归流看清廷治边思想的转变》一文中指出:为了减少藏汉之间语言文字的互不相通的障碍,清政府设立关外学务局,在各县设立官话学堂及在康定设立藏语专修学堂、师范传习所培养师资和官办印刷局。同时为了改变川边藏区缺医少药的情况,清政府相应地在巴塘、盐井、定乡、稻城、河口、登科等县设立官医药局,请内地中医。程贤敏在《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上)》一文中提到了赵尔丰的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如:开设初等、高等小学堂,在一些地方开展种痘、治病工作。陈权清在《明清改土归流述略》一文中指出:各府州县设立学校,府学设立教授,州学设立学正,县学设立训导,按规定各自招收童生若干名。曹相在《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一文中指出:改土归流后,新设府州县都设立学校,兴科举。顾荣江的《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对云南经济的影响》提出:清廷针对于土家地区的改土归流,在文化上采取设立学堂,向土家人灌输思想。禁止土家文化,提倡汉文化。除此之外,土家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如:土家歌谣、服饰、语言。

三、清代改土归流的意义

改土归流的目的在于“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王锺翰在《中国民族史概要》一文中指出:改土归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革除了土司地区的一些旧制陋规,促进了原土司地区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流的进步性应该加以肯定”。吴永章在《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提出:“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使这一地区基本上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统治,一定程度上废除了土司欺压土民的制度,改善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的状况,有利于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谢孝明在《清代“改土归流”:土司制度与伯克制度的比较》认为:清政府通过从当地势力手中夺回土地,为流民提供耕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统一,而且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近三十年来,学术界有关清代改土归流的研究涉及面广,伴随着研究领域的放宽,其中不乏涌现出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它有明显的局限性。如对改土归流的渊源研究较多,但对改土归流的方式研究较少,区域之间的改土归流的比较研究还比较薄弱。

[1]王锺翰.中国民族史概要.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高玮.从川边改土归流看清廷治边思想的转变.民族史研究,2005.

[3]曹相.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

[4]陈权清.明清改土归流述略.湖南师院学报,1983(3).

[5]程贤敏.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上).中国藏学,1988(3).

[6]顾荣江.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对云南经济的影响.文学教育,2014(2).

刘虹(1989-),女,山西朔州人,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西藏近现代史研究)。

K

A

1006-0049-(2017)14-0080-02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土司制度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中国西南地区百年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