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2017-01-30毕真怡
毕真怡
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毕真怡*
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互联网的开拓与高校计算机的广泛,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互联网。在足够便捷体会到互联网的同时,网络所带来的价值矛盾、使命感削弱以及网络犯罪等等也从又一个侧面体现出网络道德的难堪,而大学生正身临其境于这一让人担忧的道德境遇之中。因而,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确切加强网络道德建立,可以指导大学生及时脱离困境,建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互联网;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一、网络道德问题
所谓的网络道德问题,是指网络的组织和那些漫游互联网的公共制造或释放,通过对社会伦理道德内容的网络传播。它需要的文字或视听节目的形式,然后是网站的访问,经过传播。网络道德也是一种道德规范,但是,该规范是人们出现在网络空间的时候,而且由于网络的特色鲜明的角色,使道德的网络已经同其他民族特色不同。虽然网络和道德现实的社会道德是基本相同,网络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现在虚拟世界中,网络的特殊形式的一个真正的伦理道德。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规范是在虚拟环境道德行为的一个特殊群体的规范。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
(一)网络对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所有在线好的和坏的信息,尤其是在目前的立法和监督网络不健全,网络色情,反动的流行资讯。高等院校自由主义比许多中学院校宽松许多,在学习和生活主要靠自我管理的学生,在网络世界要加强自身管理的需要。在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关键时期的学生,如果你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和安全的环境,使他们缺乏对与错,自我控制的分辨能力,而选择是难以抗拒各种不良信息在线消极的侵蚀,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污染”。学生们很快在网络的世界里失去自己,自我控制的损失,将无法自拔沉溺其中,导致荒废学业。2000年,中国东部大学辍学和中继器237,超过80%,因为电脑游戏沉迷失控和看光盘。上海大学学生205辍学并打开,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在计算机上玩失控,而且,导致性能下降,不得不退学或转让。
(二)网络对青年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广泛的人际传播,间接和安全。通常人们选择网络很多人自己的交换对象,也可与很多人沟通,也不用直接面对面,他们不会在任何时候对对方回应,你也可以使用Exchange的真实身份,而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面对或危及自己的利益。这些网络通信的特点正好符合的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真情的渴望。网上约会,网上聊天,聊的BBS成为他们打压遗忘权威,寂寞的排遣,宣泄不满的渠道畅通。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人缓解压力,心理平衡,但是,情感交流的太多虚拟网络无疑让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同一时间情绪释放,一直想把真感情藏在心底,不想现实世界光秃秃的,而不是与真实的心有情感打扰。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性格内向,但互联网却异常活跃,他们往往变得更加孤立内向和网上的生活是非常不同的。一些年轻的大学生通过简单的键盘来完成虚拟虚拟社区,人际关系那么反感,回避,害怕复杂的现实,或者怀疑他的能力,创造社交恐惧症的恶性循环。
(三)网络对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青少年是充满活力、进取的群体,大学生更是青少年的代表。因为网络可以“匿名”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不受约束力,根据个人的标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以及自我约束的行为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在另一方面,用户的真真假假,网络婚姻,甚至还有网恋也给青年大学生的健康生活带来了较大的负面效果。因为在和他人进行通信网络通讯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想去承担问题,以至于没有社会、集体责任,还有那些不负责任的话语,一些反动的话语发表在BBS论坛,甚至有些低级的下流话也可以随意发表,有害信息的传播,或者故意撬开,然后网上公布。不负责任,任何伤害他人。
(四)网络“垃圾”给青年带来了“暴力”
网络的世界很开放和很自由,在这个“匿名”的网络中责任问题变得很难操控,并且人们对这些概念没有充分的认识。网络中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可以说目前缺少一个相对健全的制度,导致了虚拟网络道德的缺失,以至于很多缺乏约束的优秀的网络环境。适应加强网络弱监规范性可以将青年大学生的放纵,一个人性的系统中必须将低劣的因素和即将萌生的负面影响的杜绝。由于大学生的自控性比较弱,年轻的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色情、暴力、恐怖等等垃圾信息,使网络“垃圾”给青年带来了“暴力”最后使青少年的控制力崩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对网络道德问题以及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了研究,是建设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青少年网瘾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反感、回避、甚至害怕复杂的现实,最后怀疑他的自己的能力。通过研究给青少年带来合适的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和网络伦理道德。
[1]刘开寿.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初议[J].思想政治教育,2000(6).
[2]周毅.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教育的挑战[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周梅.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4]宋海霞.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3(1).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
毕真怡(1995-),女,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