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舞身份、话语之“变”与“思”
——以临县“伞头秧歌”为例

2017-01-30张建伟

北方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临县民间舞

张建伟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0)

中国民间舞身份、话语之“变”与“思”
——以临县“伞头秧歌”为例

张建伟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0)

中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有其独特的身份和话语,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审美判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具体研究民间舞身份、话语“变”的内质,辩证认识“变”的影响,引起全方位的“思”和得出行之有效的“法”,是本文的主要思路。文章将临县“伞头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参照物,通过两“变”、三“思”展开阐述研究。

中国民间舞;身份;话语;变;思

一、中国民间舞

(一)民间舞的概念判断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其文化,且包括各自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关于“民族民间舞”这一概念上的歧义已经引起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关注和重新审视,也有诸多论作从逻辑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层面阐述论证了民族与民间的关系。本文立足于民族与民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族舞蹈与民间舞蹈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建立过政权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宫廷古典舞与民间舞,如藏族、蒙族、维族等)。中国民间舞指各民族的民间舞,此种理念认知下研究中国民间舞蹈。基于以上概念,故临县“伞头秧歌”是汉民族的舞蹈种类之一,也是汉民族的民间舞蹈。

(二)民间舞的“身份”、“话语”

民间舞产生于人民群众且广泛流传,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从这一大众认同的概念,我们知道民间舞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且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的反思》一书中指出“中国民间舞是一个庞大和错杂的现象,也是当代中国文化乃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写照,关于这一对象的认知有三个方面的焦点问题:1、身份;2、模态;3、话语”[1]。这样看来在中国民间舞当中“身份”是人民群众,“模态”是人民怎么跳民间舞,“话语”是人民跳什么民间舞。民间舞的鲜明风格特点是由特定“身份”的人的特定“话语”所形成。

汉族民间舞蹈临县“伞头秧歌”,具备着着独特的“身份”和“话语”,是由特定人的特定话语所构成。因此具备了将其作为文章参照物的必要性条件和可行性条件。

二、民间舞之“变”

(一)身份之变

“中国民间舞蹈由三类身份组成:1、民间艺人;2、民间二老艺人;3、职业民间舞者”。随着舞蹈发展过程中受外部多方面影响与内部自我变革,使得这三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主要有:1、原生民间舞的创造者——民间艺人由最初的话语主导变为话语接受;2、职业民间舞者由话语的接受变为话语主导;3、民间二老艺人由向职业民间舞者传递话语,变为向民间艺人传递话语。

临县“伞头秧歌”,是笔者的母亲文化。由孩童时期以表演者身份参与其表演、大学期间以编导身份参与其创作,到近几年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其学术研究。历时二十多年可以得出:在临县伞头秧歌的历史发展中其身份变化相对较小,一直是由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表演,保留着原生的身份结构。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身份却出现了新的问题:1、受科技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劳作习惯发生质变,农民更多是“工人”而非农民;2、封建迷信的祛除,农民内部已经丧失了祈雨、庆丰、祭祀等原始淳朴的文化追求和审美寓意;3、很多民间艺人自愿学习、自发脱离农业、自动向职业舞者转变。

(二)话语之变

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是表演的自娱性、舞蹈的即兴性和风格特点的稳定性。民间舞的话语是形成民间舞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的方式和语言。“话语不同于一般言语活动,对于舞蹈来讲就是跳什么”。在民间舞话语发展中,受内外各类因素影响也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舞台化进程中将民间舞特有的话语改变,(如丑像俊扮、男扮女像)。具体是指编者与演员在提炼、加工中加入其它舞种的风格、审美方式、编创技法等因素,使得民间舞本身的话语产生变化(如海阳秧歌、安徽花鼓灯、东北秧歌等其他民间舞的一些作品)。

但舞台化对民间舞的影响,并不是造成民间舞话语之变的唯一和主要原因。临县“伞头秧歌”在本土地域内自我发展,未经舞台化进程的影响(从产出作品即可看出)。其话语却由歌舞一体逐渐变为只歌不舞,由本来歌颂万物、祈雨祈丰的话语内容逐渐变为个人现实主义浓厚的内容。

那么可以看出民间舞“话语”变化的原因除了舞台化的影响之外,其内部也在进行话语的变化与重构,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客观问题。

三、民间舞“变”之“思”

剖析根源、研究核心才是“思”的起点。《身份、话语和模态——当代中国民间舞的反思》一书中有一追问“民间舞蹈的变化有其一定的客观依据和规律性,并非少数人刻意为之,那么这些人是谁?”为笔者提供了思索的源,也产生了个人的认识。对“少数人”的追问正是对变之因的追本溯源,是对民间舞的正确思考方式。当然世间万物发展任何时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殊性,舞蹈的发展变化也同样。我们在看到“少数人”的同时也需看到客观依据和规律性,更应该思考产生的影响和应如何做?

(一)“思”身份之变

在上文身份之“变”中我们谈到话语的接受者和主导者,笔者认为在评判身份变化时不能忽视一个核心元素——是否自愿?在笔者从事专业舞蹈工作后,受邀为本地伞头秧歌排演指导时得出:民间本土人士自愿且迫切希望得到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与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科技化,我国的农民人数骤减。封建迷信破除和生活方式变化,使农民内部已经丧失了祈雨、庆丰、祭祀等原始淳朴的文化追求和审美寓意。“伞头秧歌”虽然没有受到舞台化的改变,但其表演者(农民)自愿学习、自发脱离农业、自动向职业者转变。反之,因艺人不转变、职业舞者不介入,很多民间舞蹈已经消亡于历史中。所以现今的民间舞蹈更多的是作为代表文化的标识和符号而存在的。身份的变化是不可抗力的,民间舞身份关系的转变,也是客观现实的。

(二)“思”话语之变

民间舞身份的变化和身份之间关系的变化,并使其话语产生变化,都具有不可抗拒性。民间艺人自动向职业身份转变,必然对民间舞蹈固有的话语进行提炼、加工、改造。临县“伞头秧歌”虽未经舞台化,但在所谓的“艺人”改造后已不具备固有的话语模态,存在诸多问题。这样我们就该思考,“双刃剑”一般的舞台化到底利弊几何?民间艺人的“失语症”是否全因职业舞者的话语主导而造成?从实际来看舞台化对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是利大于弊,使许多濒危舞种重新焕发生命力,避免了许多盲造、乱变甚至于流失的现象。从根本上推进了民间舞的发展,并得以在大群众中流传。

“身份”、“话语”之变不可抗,舞台化也非满盘皆错,放任自流也非正确的态度。现下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改进舞台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民间舞蹈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

(三)“思”方法之行

1.由上而下

我国舞蹈团体众多,但存在着作品、运营、发展等方面的模式化、趋同化。生产力发展越高、社会分工越明确,我国歌舞团的发展也应更加精确细致。政府文化部门主导、自上而下引领各地方舞蹈团,借助优势立足于本土文化,专一、明确的只做本土舞蹈。地方舞蹈应建立从原生态—提炼、加工—舞台作品的产业链条,各层次阶段分类整理形成本地域的舞蹈系统。将原生继承的传统舞蹈与舞台加工的创作舞蹈,形成直观明了、泾渭分明又互为依存的模式。

2.由分到合

我国民间舞蹈的学校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带领下,一直沿用“元素教学法”。将原生舞蹈经过元素分解,加工创作为教学组合,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舞蹈文化风格的整体性。民间舞蹈教材的整理,应该对原生态舞蹈进行更为科学的田园作业,并借鉴舞蹈团成果,再经符合教学的整理。将分割开的元素与风格合而为一,形成元素教学与风格教学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教材。

3.由外及内

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对民间舞传承与保护的优秀方法。如:日本民间舞蹈在传承中,致力于普及舞蹈义务教育,扩大群众基础;韩国、朝鲜对传统舞蹈包括文化层面的原生、原型继承;印度自由开放的民间舞蹈发展模式,形成遍地开花之状,与古典舞蹈形成并立之势等其他国家可行可用的理念与方式。

4.由一及广

舞蹈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传承发展观,提高道德、文化和职业等素养。增强民间舞蹈的自信心,不断提高舞蹈领域内部的再生力,激活舞蹈作为古老艺术门类自身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职业舞者在挖掘传统舞蹈的过程中,尊重舞蹈的原生形态,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如北京舞蹈学院“沉香”就是对民间舞创作新的探索)。民间艺人在传承中提高自身,博闻广识、精益求精。民间舞蹈三个“身份”群体形成和谐融洽的互补互助关系。民间舞蹈内部形成内驱力与文化标识,从而扩大对大舞蹈、大艺术乃至社会其他领域的积极功能。

四、结语

中国民间舞蹈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研究分析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本文是在现有能力下对民间舞蹈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望观者指正。文章由研讨交流形成,部分引用观点无法提供具体出处。

[1]刘建,赵铁春.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的反思[M].民族出版社,2015(08).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1).

[3]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6).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1).

[5]高度,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11).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临县民间舞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民间艺人
晋中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山西临县举办电商峰会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文化影响下民族民间舞表演新模式研究
擎起健康扶贫旗 共筑百姓幸福梦 山西科技志愿服务健康科普活动在吕梁临县成功举办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走村入户送温暖 扶贫慰问暖民心 山西省种子站赴临县开展帮扶慰问活动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关于现代舞融入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