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音乐图像研究*

2017-01-30

黄河之声 2017年1期
关键词:宾阳藻井龙门石窟

王 华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音乐图像研究*

王 华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对于龙门石窟岳阳中洞而言,窟顶藻井音乐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相对来说比较多的乐器,乐器属于中心对称式排列,不仅是打击乐器以及吹奏乐器、弹拨乐器的有效组合,同时也是传统乐器以及外来乐器的结合。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音乐图像的研究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而提出以下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龙门石窟;音乐图像;研究分析

对于龙门石窟洞来说,主要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较为存在着代表性的石窟,同时也是于第二大洞窟。宾阳洞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三个洞窟所组成的,所有的窟顶都刻着飞天奏乐的形象,并且其形象也是栩栩如生,音乐图像比较精美的就是宾阳中洞,是现阶段保存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一个洞窟。

一、宾阳中洞中的乐器分析

(一)笙

对于龙门石窟北朝上的笙来说,它和敦煌以及云冈在行之上几乎比较相似,都是长嘴形象,并且竹管在排列上不是很整齐。在窟顶藻井的南侧位置,出现了分天持乐器的笙,并且两个手都是在笙的底部位置,右手主要是放到了右下面,然而左手则是为左侧,整体管身陈显微尖锥形态。上身相对来说较为正直,然而下生则是稍稍的向后伸展,这便是为“L”造型,身披的帛带在身后随风飞扬。

(二)横笛

在洞窟顶音乐图像中看出,横笛为长方形,并且尾部微微向上,并且呈现为弯曲状。这种状况可能是当时的雕塑人员对音乐不是很精通,或者在雕刻的过程中使用部分夸张手法。其双手主要是拿着横笛,并且前方为左手,然而横笛的吹孔主要是离口部在下颚处。飞天的上身有点向前方切斜,其双腿也自然向后,两个小腿一个在前弯曲,一个在后弯曲,身上所披的帛带向身后飞扬。

(三)细腰鼓

在洞窟顶音乐图像中的细腰鼓放在腰前,不管是左侧的鼓面还是右侧的鼓面,主要是将其做成为一个“月牙状”的形态,是雕刻人员在雕刻中采取了夸张的方式,并且将其鼓身进行收起,使其能够对鼓面的弧度进行增加。左臂弯弯的放到了鼓面的左侧位置,然而右臂则是向着身体的右侧进行伸展,对于上身位置而言,稍稍的进行后面的弯曲,然而下身呈现为向后自然神转状况,也就是所谓的“U”造型,身披帛带向身后飞扬。

(四)排箫

在洞窟的顶部位置藻井排萧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其长短并不相同,同时竹管也是呈现出了依次进行排列的顺序,从右侧逐渐向着左右进行增长,双手持着排箫的两端呈现为演奏状。飞天的生身有点向后倾,双腿也较为自然的向后,一个小腿弯曲在前,另一个小腿弯曲在后,身披帛带向身后飞扬。

(五)筝

在洞窟顶藻井排箫演奏中得出,筝悬斜在腰的前面,并且使用左手按住筝的尾部进行琴弦,然而右手的三个手指以及拇指进行弹奏,在飞天的头部位置梳着较高的发簪,上身有点向前倾,双腿也较为自然的向后,一个小腿弯曲在前,另一个小腿弯曲在后,身披帛带向身后飞扬。

(六)磬

在洞窟顶藻井进行排萧演出的过程中得出,其飞天的右臂压屈曲在了身体的右侧,然而右手则是保持在长条的形态,中间位置成为了弧形的磬,左手放到胸前拿着磬槌进行打击,上半身体进行向前倾斜,双腿也是自然的向后,一个小腿弯曲在前面,另一个小腿弯曲在后。

宾阳中洞的乐器在出现之后,也为探究我国北魏乐器的排列和演奏方式提出了参考价值,伴随着我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并且战乱也不断的出现,也直接的使其一部分的乐器不能得到较好的保存。虽然在相关文献中也会记录乐器,但是语焉不详,很难对乐器的具体形式进行再现和感受,还有一些典籍中有乐器的绘图,但是没有采取时代的方式对其演奏做出详细说明,也直接的导致了无法对其乐器的出现年代和演奏的方式进行确切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国对古代乐器研究中的难度。结合对文物进行参考,对其中的音乐图像进行发现是主要的一项途径。所以龙门石窟岳阳中洞中的音乐图像充分提供在北魏时的乐器演奏方式和相关的排列,充分为我国对古代乐器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图像分析

(一)乐队排列分析

对于乐队排列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现阶段音乐在进行表演之中较为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将其乐曲内容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会对音乐风格的体现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宾阳中洞窟顶藻井音乐在图像上的乐器呈现为左右对称分布,左面和右面的乐器排数和数量相对来说都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其乐器的类型相对也是比较一致的。

(二)乐器组合形式

结合乐器的编制来说,可以进行吹奏的乐器主要分为三件,南侧有笙以及横笛这两件乐器,而在北侧对这种萧进行有效的排列,同时持横笛的飞天姿态便称之为“待演奏状”,因此如果可以将其笙和横笛等当做成为一组乐器,对其进行组合,横笛表现出来的作用能够对笙以及排箫这两者间的旋律以及相关的音量进行平衡。因此在北魏的景明时期中,宫廷当中主要是将其不同的乐器进行合理组合到一起进行搭配,另外还能具有一定选择性的将其乐器进行有效的互补。在德国的一个音乐专家提出乐器艺术主要是可以作为时代音乐艺术当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同时在对其乐器进行编写和组合的时候也可以从另外的一个方面对其某一个时代的音乐艺术发展效果进行充分的体现。

(三)乐器的类型

在宾阳中洞窟顶中的藻井乐器中,其中细腰鼓属于外来的一种乐曲,笙以及排箫、横笛等都属于传统乐器。不管是外来乐器还是传统乐器,他们都能够在窟顶藻井中出现,这充分表示和现阶段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到洛阳后所进行开凿的宾阳中洞,也就是景明年至正和四年间。对于宾阳中洞而言,所出现的传统乐器数量远远超过外来乐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和当时的孝文帝实施的“汉化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对于细腰鼓出现后便直接的揭示出来在北魏进入到中原后已经是有效的与中原乐器充分融合到一起,然而磬则是渐渐的处在了衰败的一种情况,因为这种乐器的体积相对来说比较多,并不方便对其进行携带,所以被一些便于携带的打击乐器等所代替。

三、音乐图像特点分析

(一)乐队在排列的方式上属于左右对称方式

在乐队排列方式中,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便是为左右对称,并且也是目前龙门石窟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排列方式,一种方式便是为乐器的数量在左右方向可以对称一致,然而另外的一种则是为在类型上相对来说也是左右几乎相同的。类别相同的乐器在左右呈现为对称排列,这样做能够让乐队中的音响达到左右平衡的目的。打击乐器中的细腰鼓会放在乐队的最后,声音相对比较小,并且能够起到旋律效果的其它乐器放到乐队的前排,充分让乐队自身的音响效果能够达到一个最为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听众也可以听清楚更加清晰以及具有着旋律的音乐,保证不会感受到具有着刺耳的感觉,在整体上保证音乐的效果达到均衡。

(二)通过把传统的乐器和外来乐器融合

对于龙门石窟而言,虽然是地处中原,然而因为北魏的孝文帝在迁都到洛阳后也带过来很多的少数民族乐器,在这个时候,中外的乐器也开始频繁的交流,彼此之间不仅影响着对方,也是相互促进发展着。在乐器当中,属于西域乐器的则是为细腰鼓,因为音乐自身所具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特征,所以将传统乐器以及外来的乐器进行有效的融合,进一步促进中外音乐的发展,也提高北魏时期音乐文化得到了快速进步。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龙门石窟冰宾阳中洞的音乐图像具有着比较形象和多彩丰富内容,在这样可以对北魏宫廷中所存在着的丰富文化进行充分展现,与此同时也是龙门石窟音乐艺术之中十分主要的内容,可以将其作为研究北魏音乐和北魏乐器提供出较为重要图像史料。它和云冈石窟以及相关的敦煌石窟建立起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乐器体系,进一步为我国对古代乐器的研究以及发展提供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为日后乐器的考察留下重要的历史依据。

[1] 石松日奈子,篠原典生.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的汉服贵族供养人像——“主从形式供养人图像”的成立[J].石窟寺研究,2010,12(24):120-124.

[2] 周苏.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0. 12(24):147-151.

[3] 李祎.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神王图像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08. 12(24):136-138.

[4] 八木春生,丁淑君.龙门石窟北魏后期洞窟小考——以520-530年期间开凿的石窟为中心[J].敦煌研究,2007,12(24):158-162.

[5] 周苏.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及其文化融合[J].文物建筑,2013,12(24):196-199.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龙门石窟音乐图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BYS021)

王华(1977-),女,河南人,洛阳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宾阳藻井龙门石窟
传统经典藻井纹样——创意百变宝相团花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荆州古城远眺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
广西宾阳县传统产业转型研究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中唐早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
藻井仅仅只为装饰吗?
龙门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