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锡剧走进初中音乐课堂
——以《抓住今日勤学习》一课为例

2017-01-30缪红蕾

北方音乐 2017年7期
关键词:锡剧江阴曲调

缪红蕾

(江阴实验中学,江苏 江阴 214433)

浅谈锡剧走进初中音乐课堂
——以《抓住今日勤学习》一课为例

缪红蕾

(江阴实验中学,江苏 江阴 214433)

锡剧是江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生命机制,在此背景下,我市教育局组织各中小学开展了“锡剧进课堂”活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积极响应并在所教初中音乐课堂上开展锡剧教学,经过不断尝试,现以《抓住今日请学习》一课为例,从“锡剧念白、腔韵腔情、锡剧曲调、锡剧音乐、学生兴趣”等方面,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所做以及所思所感。

锡剧文化;教育传承;音乐课堂

锡剧是江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百年传唱至今。①根植于太湖之滨的锡剧旧称“滩簧”,属于滩簧系统。锡剧早先以无锡﹑常州一带农村的苏南民歌为起源,从抒情山歌﹑叙事山歌发展到带有人物﹑故事的长篇叙事山歌,逐渐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早期“滩簧”。锡剧是江苏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吴文化的丰厚底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水乡韵味。

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生命机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文化传承载体的教育。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客观要求方面考量,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都责无旁贷。②江阴市教育局以“教学大纲——关于优秀传统戏剧进校园”要求,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对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在校学生,每学期安排学唱一段锡剧基本曲调,唱词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体现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以小学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初中﹑高中为四个阶段,分别以五小行动﹑六爱教育﹑人生价值﹑明向立志为主题,创作了一批锡剧唱词,由锡剧作者配写锡剧曲调,编成乡土教材“江阴市中小学锡剧进课堂实验教材”。

本人以“江阴市中小学锡剧进课堂实验教材”中初一内容《抓住今日勤学习》一课为例,浅谈锡剧进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活动与感想。《抓住今日勤学习》这是一首简短的锡剧作品,歌词仅四句,内容为鼓励中学生珍惜时光,实现自我价值。曲调分男腔女腔,女腔采用锡剧传统曲调“玲玲调”;男腔采用锡剧吸收的湖南民间小调“补缸调”。传统锡剧曲调,配上新的唱词,既传承了锡剧文化又引领了新时代的学生精神。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锡剧课堂?在课堂中既学习演唱锡剧的基本曲调,表现出锡剧的腔韵腔情,了解锡剧的基础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对家乡锡剧的喜爱和传承之情。本人从以下环节入手:

环节1:方言导入,激趣锡剧念白

锡剧生根在吴语地区,运用的语言就必然是充满乡土气息的吴侬软语。早期滩簧用语无论是说白或唱腔都是用的无锡﹑常州﹑苏州这些地区的本土语言。也正因此,不同地区的演员演唱相同唱段,在发音上会因为家乡方言而略有差异。

课堂开始,我直接出示唱词,请学生用江阴话念一念,学生感到有些新奇,当学生用江阴方言别扭地念完之后,我再将这段词进行锡剧念白,这样学生自然就做出了比较。“锡白”在江阴方言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音调比平时说话要婉转,音区高一些,速度慢一点,带有拖腔和唱戏的感觉。由此进入本课主题,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戏“锡剧”。

为了让学生更顺畅地进行锡剧念白,我将唱词中的个别字进行注音。

明日(se)明日何(hou)其(ji)多(dou),

空等明日(se)成(sen)蹉(cou)跎(dou),

抓住(xu)今日勤(jin)学(ya)习(xie),

莫让(sang)时光付东流(lei)。

这样学生在念锡白时,发音就有参照,能够在反复念白中感受到锡白的音韵美,以及她的发音特点:锡剧多采用常锡方言﹑多舌尖音,吐字清晰,音调婉转,具有浓郁的水乡韵味!“锡剧”历经百年,传唱至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江阴人我们要继续把它传承下去。

环节2:视、听、律动相结合,感受男女分腔的腔韵腔情

锡剧唱腔旋律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太湖之滨的水乡音调使其有着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接下来的环节是欣赏视频——江阴锡剧团演员表演的“抓住今日勤学习”。在欣赏过程中,请学生模仿戏迷,边听边轻声哼唱,用手打拍子,身体也跟随律动。

通过直观地视﹑听﹑律动,学生很明确地分辨锡剧是男女分腔的,男女演员先后演唱,唱词相同但曲调不同。“抓住今日勤学习”中,女腔采用①“玲玲调”,为锡剧的第三大声腔,由“苏州文书”传入,旋律婉转柔美,节奏舒缓。演唱时以碰击双铃作伴奏,故称为“玲玲调”,教师演示碰铃。常用于女子倾诉﹑回忆或写信﹑梳妆等场合。经典“玲玲调”唱段为《双珠凤》中的“枝头鸟儿声嘹亮”。男腔“补缸调”是锡剧吸收的“河南民间小调——王大娘补缸”,旋律明快简洁,较为平稳,节奏感强,情绪欢快。

环节3: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学唱锡剧曲调

在建立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再学唱锡剧曲调就水到渠成了。首先带领学生视唱旋律,边唱边用手画旋律线的走向,感受旋律线的起伏波动。女腔旋律线上下起伏,波动较大,有一字多音,常常出现“拖腔”;男腔旋律线比较平稳,旋律简洁明快。随后,再加入唱词,教师慢速带唱。

在演唱基本曲调的基础上,再进行“润腔”,锡剧婉转优美的曲调经由“润腔”得以进一步雕琢。锡剧演员根据自己的演唱风格,以及人物情感,进行艺术处理,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加入小腔。在这里,我请学生跟随我逐句模唱。请学生每一句开口之前要把气吸足,因为以前的戏台是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的,怎样把声音传的远,让戏迷能听清楚,就靠演员的唱功,把声音往前送,每一句都交代清楚。在演唱过程中,注意模仿每个字的小腔,开口发音要婉转,在演唱女腔部分 “成蹉跎”“付东流”时,要展现锡剧“拖腔”的特色,每个音要唱得准确连贯,表现出一字多音的婉转,这也是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演员的唱功,戏迷拍手喝彩部分。

环节4:锡剧“场面”,让学生的表演绽放光彩

锡剧讲究的是舞台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秀的锡剧演员要到舞台上绽放光彩。当学生基本学唱之后,就要加上“场面”进行表演了。什么是“场面”?戏曲中伴奏音乐称为场面,乐师也称场面先生。

在演唱女腔“玲玲调”时,加入的“场面”为碰铃。女生的音色明亮﹑音区高,因此女生集体演唱女腔“玲玲调”。根据“玲玲调”的特点在演唱时以碰击双铃作伴奏,请个别女生用碰铃伴奏。

男腔“补缸调”的特点是旋律爽朗明快,一句唱腔后接一句长长的过门。男腔演唱中,我选择加入的“场面”为板鼓。板鼓,又叫单皮鼓,是木头鼓,反面逐渐掏空,只有敲击鼓面正中心才能发出脆亮的声音。板鼓在戏曲中是起着指挥作用,敲击方式有双打和单打。教师表演双打“双手快速敲击板鼓”。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加入演唱更带劲了。男生声音厚实﹑音区低,男生集体演唱男腔“补缸调”,请一位男生尝试单手敲击板鼓伴奏。

加入碰铃和板鼓,学生的表演更生动有趣,感受到“场面”在锡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我用视频向学生介绍“锡剧四大件”:“主胡”锡胡,定弦1-5,演奏主旋律简而稳,音色低﹑脆;“副帮”二胡,定弦2-6,起帮衬作用,演奏繁而活,音调高于主胡。“琵琶”动感加花,即兴伴奏。“板鼓”演奏方式有双打﹑单打,优秀的鼓师是整个乐队的指挥。

环节5:追根溯源,激发学生对锡剧的喜爱和传承之情

通过“锡剧进课堂”,学生能演唱一段锡剧基本曲调,对锡剧有了基本认识,然后再对锡剧追根溯源,激发学生的传承和热爱之情。锡剧传承百年,她到底是怎么起源,发展而成的呢?①清朝乾隆年间吴语滩簧开始盛行。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大同场﹑幕表戏等阶段,由说唱艺术逐步演变成剧场艺术。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江苏省锡剧团,实行剧本制﹑导演制和艺术创作体质,“常锡文戏”统称为“锡剧”,现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剧的传统剧目有《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秋香送茶》﹑《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精彩纷呈的优秀剧目是传统文化瑰宝,需要我们的传承与振兴。

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极为重要。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不可重复的时期,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可以积累文化底蕴﹑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获取幸福资本。让我们一起实施“锡剧进课堂”,期盼在寓教于乐中,播散锡剧乡韵。

[1]江苏地方戏曲系列——锡剧简明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06).

G632

A

猜你喜欢

锡剧江阴曲调
魅力江阴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登江阴黄山要塞》
江阴特产——马蹄酥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传承锡剧文化,打造中队特色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大型现代锡剧《天下无讼》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