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剧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影响与意义

2017-01-30

北方音乐 2017年7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剧目东北

王 肃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吉剧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影响与意义

王 肃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吉剧是东北地区的新剧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戏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剧立足于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体现了鲜活的民间趣味,在戏曲美学方面由文本、音乐到表演方面都体现了戏曲生态美学方面的架构,在具体的创造实践上打造出了一批优秀的吉剧曲目,对我国当代戏曲生态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吉剧;戏曲艺术;东北二人转;戏曲生态

吉剧是1959年由吉林省委决定创建的,以东北二人转为创造基础对戏曲进行大胆的创作与革新。吉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吉剧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中国当代戏曲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关于戏曲生态美学体系的构建与具有戏曲生态特色的剧目建设[1]。

一、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都是其文化情怀与情感寄托,这是艺术发展的根,在吉剧的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吉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深深的东北风土人文情怀与民间趣味,体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土地美与风俗美。是一种特色鲜明的东北艺术形式,例如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宝贵财富,是把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与民间舞蹈进行有效融合与汇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吉剧在发展过程中完整继承了东北民间艺术的精华部分,深刻体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情趣,具体主要体现在吉剧中的奇趣﹑风土情怀与民间闹热。

(一)吉剧中的奇趣

在奇趣方面,吉剧具有东北地区特有的奇与趣的特点。东北二人转中特有的扇子﹑手绢等技能在吉剧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同时针对民间的生活情趣使用了虚拟与夸张的手法进行了彰显,体现了东北艺术中奇的特点。趣指的是风趣,也是来源于东北二人转,指的是对丑角的扮演和塑造以及喜剧精神与喜剧文化。东北地区属于农耕文化,同时天气异常寒冷,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因此在二人转中体现了乐观的精神,给人们艰苦的生活以慰藉。这种民间喜剧精神成了东北地区特色的艺术传统[2]。

(二)吉剧中的风土情怀

在风土情怀方面,吉剧体现了东北地区特色的民间朴素情怀。东北女性性格直爽真挚朴素,面对生活敢爱敢恨,性格火辣,这些风情特点在吉剧中有深刻的体现,吉剧在歌唱﹑表演以及舞蹈中都体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风情特点,体现了原生态的乡野美与生命的活力,直击人的心灵,具有无穷的魅力。

(三)吉剧中的闹热

在民间闹热方面,吉剧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达了东北地区的特有的热闹场面与火爆热烈程度。吉剧继承了东北民间艺术形式即东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是享誉全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清史中已经有相关的记载。每到逢年过年,街上便响起热闹的节奏,例如著名吉剧《三放参姑娘》就运用了二人转艺术中的三场舞,从而为整部戏营造出了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

二、吉剧关于戏曲生态美学体系的构建

戏曲的生态美学体系是戏曲艺术的脊骨,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促进戏曲生态的良性发展,除了要发展戏曲独特的文化风格以外,还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戏曲美学体系,充分表达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综合性的美感特色与深厚的思想内核,完善美学体系的架构才能促进吉剧艺术的长远发展,戏曲美学体系的架构上包含吉剧文本﹑吉剧音乐与吉剧表演方面。

(一)在吉剧语言上有效使用宾白和唱词

在语言形态上吉剧分为人物语言以及场景说明。在场景说明上一般比较简单,重点在于对人物的语言分析部分,主要分为宾白与唱词部分。吉剧中的宾白多使用东北地区特色的日常口语化语言与地方方言,例如吉剧《蓝河怨》中“不行的话,就给他一个齐绷脸”﹑“即使满脑子都是犄角,也要给你掰个干净”等。

(二)吉剧的音乐美学表现

吉剧的音乐体系深刻扎根于以东北二人转为首的东北民间音乐,并吸收了一些优秀戏曲剧种的音乐表现形式,遵从了戏曲音乐的根本规律,逐渐分为了乐器与唱腔两方面的内容。在场景音乐的设置上选用了吹打乐中的唢呐与器乐曲牌,再加上吉剧特有的喉管,能够充分表达吉剧中质朴火热的音乐内涵。

(三)吉剧的表演系统方面

在表演艺术形式上吉剧继承了二人转中自由灵活与幽默活泼的表演理念,在表演行当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地方剧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吉剧在对表演行当的规范上有效使用了“四功五法”与戏曲中的行当体制。例如在吉剧《蓝河怨》中,人物严格分成了生旦净丑,对人物进行行当化与角色化,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表演。吉剧中的一些基本行当例如老旦﹑花旦﹑武生﹑文丑以及小生等,已经基本满足了建剧目标中的能这能武,行当齐全[3]。

三、加强具有戏曲生态特色的剧目建设

吉剧中各种戏曲元素例如文本﹑音乐与表演形式等最终都是为了剧本与剧目建设服务的,剧目是戏曲完整化与具体化的表达,吉剧采用了多种形式加强剧目的建设,例如优秀剧目移植﹑改编与原创等,半个世纪以来创作出了六百多个各式各样的剧目,在我国戏曲艺术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吉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特色各异的代表作,其中的代表剧目有新老“一大三小”以及2000年以后创作的优秀剧目。

老“一大三小”中小戏的重要作之一是《包公赔情》。这是吉剧团在北京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体现了吉剧发展中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的思想。《包公赔情》的主题思想在于义不容私﹑法不徇情,塑造了包拯与王凤英这样两个鲜明的艺术人物形象,反映了旧时代中的社会公正与公平,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体现了包拯正义的历史形象,引发读者的思考。东北二人转具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以此作为母体的吉剧,在沿袭的同时有了新的发展,把新剧种发展地如火如荼,深刻体现了戏曲艺术的生态文化意义。

四、结束语

吉剧的发展植根于东北的二人转,深刻体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反应了当代戏曲生态特色与文化,在吉剧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东北地区的风土特色,从剧本﹑音乐与表演上体现戏曲艺术的生态美感,最终打造出优秀的吉剧剧本,促进我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健康全面发展。

[1]吴民,肖旭琴.吉剧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启示[J].戏剧文学, 2014(07):9-21.

[2]胡非玄.近代武汉报纸与戏曲关系的演进及其对戏曲生态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6):84-88.

[3]张青飞.“青春版”视野下的当代戏曲生态[J].戏剧文学, 2012(11):8-11.

J60

A

王肃(1974—),女, 讲师,硕士,音乐美学方向。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剧目东北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舞台剧目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