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嵩县背装研究

2017-01-30何丙瑞

北方音乐 2017年7期
关键词:嵩县表演者民间

何丙瑞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嵩县背装研究

何丙瑞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背装是根植于嵩县这片沃土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善良、勤劳的劳动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背装是集舞蹈、音乐、高跷、杂技、民间故事于一身的民间造型艺术,表演者大都以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角色化装出现。文中对嵩县背装的表演形式、表演流程及其社会文化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

嵩县背装;表演形式;表演流程;社会文化形态

一、背装表演的概况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广大民众直接创造和享用的,这部分文化,我们习惯上称它为民间文化,它以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传承。[1]背装,又叫“背妆”﹑“背桩”,是嵩县旧县镇西店村流传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社火表演,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背装是该村群众经过十几代人的发掘和整理创造出来的,是集舞蹈﹑音乐﹑高跷﹑杂技﹑民间故事于一身的民间造型艺术。[2]背装表演造型独特,设计精密,故事性强,融会并创造演绎了曲艺﹑鼓乐﹑高跷﹑高空杂技﹑民间传说等众多民间文化与艺术精华,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嵩县悠久的历史和淳朴的民风。背装表演既惊心动魄,又古朴自然,具有典型的乡土气息,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文化。嵩县背装已被列入洛阳第一批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名录。

洛阳民间称背装为“垴装”,在洛阳的方言里,“垴”字的意思就是把物体用肩膀举起来的意思,就比如说把什么东西“垴起来”,“垴”到肩膀上,简单的说,“垴”就是扛的意思。因此,“垴装”这个称谓更形象,更地道,更有乡土味。村民称背装为“耍活儿”,在当地每逢过年过节都要进行背装表演活动,参加表演的人员没有报酬,义务演出,但仍乐此不疲,属一种自娱自乐的民俗活动。据传背装的传人是铁匠出身,根据当地风俗,演出前都要在火神庙遗址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举行“上装”仪式以敬火神,祈求演出时顺利平安。

背装表演的节目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民间传说,如穆桂英下山﹑哪吒闹海﹑七仙女送子等。这些故事千百年流传下来,在旧县镇的山村农庄中,以背装这种奇特的艺术方式进行演绎,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新奇感。穿着绚丽戏装的成人踩着高跷,头上顶着个小孩,上下配合表演,扣人心弦﹑惊险刺激,娴熟的技术给现场观众一种小孩似乎是飘在大人头顶上的感觉。那种形象逼真,动作惊险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因为表演自由,少了很多形式上的束缚,所以对表演场地也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是块平地就能表演。开场锣鼓一响,表演就开始了,沉静的小村庄立刻变得热闹起来,那些多年未见的乡邻好友一边观看表演,一边闲聊,重温旧事,展望未来,给平静的山野乡村平添了些许祥和﹑喜庆的气氛。背装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愉悦着广大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

二、背装的表演形式及流程

(一)背装的表演形式

背装是民间社火表演的一种形式,被称为背上舞蹈。背装表演和传统戏剧类似,表演者大都以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角色化装出现,身着华丽的戏装。演出时,十几名身着古装的鼓乐手用锣﹑鼓﹑镲﹑唢呐等民间器乐为表演者进行伴奏,演奏的曲目均为先祖艺人们流传下来的古乐曲。表演者踏着鼓点采着高跷,依据故事情节,通过上﹑下演员各自的艺术与技巧展现,进行形式多样的表演。表演扣人心弦,惊险刺激,又诙谐逗趣,古朴自然,使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般背者可扭动各种姿势,上装演员,多扮如单腿直立状,也可有简单表演。背装可组成,可单行,鸣锣开道,场面壮观。 参与表演的人中有年纪尚小的孩童,也有身体健康的老人。表演形式根据故事情节分为“垛”,每垛又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表演者为上装,多为儿童或婴儿,扮演戏剧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中层表演者称中节,是根据故事情节设计的道具,是背装表演最关键的环节,它是由钢筋制作而成,制作成如树枝儿等各种样式,表面涂上颜色,看着如真树一般;下层表演者称下装,由训练有素的成年人表演,身上穿一铁制坎子,上插特制铁架,身穿宽大戏服,用长袖遮掩支架。上装的表演者靠经过造型的铁架捆扎固定,由下装表演者将铁架牢牢捆扎在腰部和肩上,演出时给人一种孩子坐在“下装”的头部﹑胳膊上的感觉,起到以假乱真的作用。[3]一般一付背装架子有十几斤重,再加上上装表演者的体重,下装表演者每次要负重几十斤。

背装表演有六种垛法,即双垛﹑活垛﹑吊垛﹑平垛﹑顶垛和高跷垛。[4]因故事情节不同,表演形式也不尽相同。

双垛,表演者背装双垛,主要表演杨八姐游春等故事场景。双垛巧借戏剧舞台的表演手法,融入舞蹈表演,将宋王追逐两姐妹的故事表演得惟妙惟肖。活垛,主要表演穆桂英下山等故事场景。该垛上装为穆桂英,骑跨骏马,不停翻滚,威风凛凛;下装为杨宗保,气宇轩昂。吊垛,指悬空而吊,主要表演三侠五义行侠仗义的故事场景。平垛,主要表演七仙女送子的故事。高跷垛,该垛是顶垛和高跷垛的完美结合,主要表演丑三打柴﹑哪吒闹海的故事场景。顶垛,主要表演状元祭塔等故事场景。该垛上装为白娘子白素贞,下装为许仙许士林,中间是一条白蛇穿塔而过,千古悲壮﹑缠绵的爱情故事栩栩如生,尽收眼底。

背装在表演上突出“活”字,技术上借鉴杂技﹑舞蹈之长。背装的表演形式可根据时代的发展随时变动和调整,表演者踩着高跷,伴着鼓乐,载歌载舞,幽默刺激,引人入胜。

(二)背装的表演流程

每年的正月十六至正月十九都会举行背装表演活动,由西店村村委会组织举办,活动共四天,表演流程分为活动准备﹑上装仪式﹑游行表演﹑送神仪式。

1.活动准备

农历正月十六为背装表演的准备阶段,主要进行演员组织,道具准备,节目预定,场地选择等。

2.上装仪式

农历正月十七举行“上装”仪式即敬火神。老艺人和新演员都要去火神庙遗址进行祭拜,以祈求演出平安。

3.游行表演

农历正月十八至正月十九是背装表演阶段。背装表演队﹑腰鼓队﹑响器队以纵队排列,浩浩荡荡进行游行表演。队伍前面四架大鼓开道,一路上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气势非凡,好不热闹。

4.送神仪式

表演结束后,一般会进行送神仪式,所有参加的演员都会以一种祭拜的方式敬送神灵,感谢神灵保佑演出平安顺利,最后卸装。

三、背装表演的社会文化形态

背装表演由最早的祭祀形式发展而来,祭祀表演的礼俗由来甚久,实质上它是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祭祀性质的表演逐步融入了舞蹈表演的因素同时又在表演中增加了娱乐性活动,由娱神转变为娱人,伴随着节日的喜庆以独特的风格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5]民间歌舞的表演是在人民群众中传承的,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表演形式。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背装最大的变化就是融入了当地的秧歌舞因素,使背装这种造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新的表演艺术。

背装表演艺术与当地民间音乐的形成﹑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大多属于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大多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其所创的音乐与舞蹈均来自于民间。但它更多的表现是一种人们对鬼神的原始崇敬,对自然的敬畏,对死亡的恐惧等。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背装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历史上,背装表演艺术中的许多祭祀性活动本在娱神,到了后期逐渐由娱神转向娱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民间信仰的庄严性和神圣性正在日益减弱,而娱乐功能明显在增强,体现了背装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娱乐功能。背装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流传下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地区特征。总体来说,背装表演更多地带有自然﹑古朴﹑无拘无束的风格特征,表演生动自然,自由豪放,并且表达了人们朴素的感情寄托。现在的背装俨然已演变成了一种形式大众,内容健康,以娱人为主的新的民俗活动。

四、结语

背装这一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乡野这片沃土,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善良﹑勤劳的劳动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加之表现手法奇特﹑新颖,表演生动自然,自由豪放,令人拍手叫绝,因此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人们通过对背装表演可以认识历史,了解民俗文化。现如今背装社火表演主要以文艺演出的形式为主,融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深受各个年龄阶层的人们所喜爱。背装社火表演艺术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衷心希望背装这种民间绝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期待有更多的﹑鲜为人知的民间绝技被发掘出来。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嵩县编委会.嵩县志[J].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杜少虎.“嵩县背装”出新彩,“河洛大鼓”说新年[J].美术观察,2007(04).

[4]田国杰.艺苑奇葩—嵩县背装[J].中州统战,2003(04).

[5]田中娟.浙西南菇神庙会的祭祀仪式与仪式音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2).

J826

A

何丙瑞(1975—),男,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合唱指挥及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嵩县表演者民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
嵩县中药材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嵩县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嵩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手称扑克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