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力

王 悦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马克思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王 悦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把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而这一转变正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伟大发现实现的。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对人的问题只能作抽象的理解,而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对以往一切旧历史观的根本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最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与主体价值观的并存与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价值观

一、出发点都是现实的人的活动

从文艺复兴以来,“人”成为哲学思想的根本问题,19世纪以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人的结合,达到了对人的理解的新高度。但传统的“人本主义”所谓的人要么是用自然观、要么是用理性、要么是用精神来解释人,因此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唯心主义或自然主义。马克思的突破在于跳出了人自身来理解和把握“人”,而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和活动的社会关系中来把握“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价值观的“人本主义”,不是抽象的、观念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也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以这种“现实的人”为主体的价值观,正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体现。

在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刻地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而从唯物史观的研究内容来说,它研究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不论是历史还是历史发展规律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历史就是人们实践的历史,历史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它们都不可能离开人之外而独立存在,因此,唯物史观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实际上研究的也正是“现实的人的活动”,研究的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他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只有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出发,才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才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政治关系和国家组织也都是这种现实的人的活动的产物。只有从这种“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才建立起科学的历史观理论体系,从而得以科学地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

二、都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价值观上来说,马克思的价值观不同于以往的宗教神学,试图以一个根本无法达到的彼岸世界来麻痹当前人们的痛苦。它也不同于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绝对真理”和“永恒价值”,而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的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切身问题来确立自己的目标和归宿。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里,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实现了“政治解放”和“人的独立”,然而,“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而对宗教的批判也不能代替对现实的批判。因此,马克思的终极价值追求及其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不再是宗教批判,也不是宣扬所谓的自然理性、永恒真理,而是直接针对当前的异化现实所做出批判,力图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历史观上来看,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最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社会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和交换方式多次变革的产物。当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资料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而变成生产发展的桎梏,那么打破这种封建束缚就成为历史必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同封建社会一样,也只不过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产生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也终将被新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会再有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不会再有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每个人都可以称为真正的、自由的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人的劳动不再具有强迫性,人的个性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

三、价值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唯物史观的实践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能否实现价值理想目标,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上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正是这种建立在“现实的运动”、“现实的手段”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构成了马克思价值观及其终极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

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是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唯物史观来看,生产力是历史的基础,物质生产的运动规律最终决定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不同的生产力状况造成了不同的社会面貌和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从价值观角度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实现人的价值的物质基础,“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价值的物质基础,其发展程度也无疑是人解放程度的标尺。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制约着人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人的价值实现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只有生产力充分发展、物质财富源泉涌流,才能为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创造物质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财富。

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实践又总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实践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本质,是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马克思对待人的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人是实践的,人的社会关系是实践的关系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都是实践过程。人的本质既是历史过程所客观决定的,又是人自己在活动中所创造的。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来考察社会历史,才打开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大门,把对社会历史的认识真正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来建立价值评判标准,才能找到实现人的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正确路径,历史必然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就在于实践,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本主义价值观最终可以在实践中达到协调统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

A

A

猜你喜欢

历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力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