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一枝花
——乐昌花鼓戏探究

2017-01-30欧伦彬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6期
关键词:乐昌花鼓戏小调

欧伦彬

(广东省乐昌市博物馆,广东 乐昌 512200)

岭南一枝花
——乐昌花鼓戏探究

欧伦彬

(广东省乐昌市博物馆,广东 乐昌 512200)

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其剧本取材广泛,语言幽默诙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为广大民众解除了劳累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乐昌花鼓戏;剧目;音乐;特征;价值

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其剧本取材广泛,语言幽默诙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为广大民众解除了劳累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清朝时期,乐昌花鼓戏流行于三溪、秀水、坪石、庆云、黄圃等北面乡镇。清末民初,南面的乐昌城关、附城、廊田、北乡、长来、河南、五山、九峰和相邻的曲江、仁化、乳源三县部分地区也在流行,是在当地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一、乐昌花鼓戏的历史渊源

乐昌花鼓戏,俗名“唱花鼓”或曰“调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踩矮台唱调子”。其雏形始见于清康熙年间的乐昌城关《乐亭碑记》记载,“用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微、羽互合以为成声,吹昌山之紫箫,盘曲,杂陈往古”。早期的演出活动,文献记录可见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0年)的《乐昌县志·风俗》述:“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 “清歌急管,达曙洋洋,扮魑魅侏儒之像,以衣饰相丽,沿市婆娑,类古之傩者。”延至清代中叶,已出现以此为职业的班社。据三溪琅头村《邝氏族谱》所录“下手戏台碑志”云:海、澄、清三房子弟,为春祈秋报,增娱乡里,曾“不为势阻,资管弦以邀”,组建了“余庆堂”班社,并登上新建戏台,“创为扮演”。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业和业余艺人的共同努力,先后成立了县专业剧团和80多个业余演出团队。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则不断收集、整理、移植、改编和创作,丰富了乐昌花鼓戏剧目的表现内容,促进了这一地方戏曲的发展。1956年和1957年,一代名伶何万杰带领由三溪艺人组成的业余戏班主演的花鼓戏《打鸟》,参加了粤北(韶关)专区汇演和广东省农村业余剧团汇演,并分别获得演出和演员一等奖及优秀剧目、优秀演员、优秀演出奖,受邀到各地巡回演出,以其独特的风格,被专家和省、市报刊誉为“岭南一枝花”。改革开放后,它成为乐昌的一大文化品牌。1994年和2006年,《粤北民俗大观》《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分别刊登了有关乐昌花鼓戏的文章及曲牌等。

二、乐昌花鼓戏的基本内容

乐昌花鼓戏的剧目,分别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社会生活的身边事,反映当时社会面貌、民俗风情和民间的生活状况,表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早期的剧目有《小花鼓》《小探妹》《扯油菜》《秋莲砍柴》《五更劝夫》等,多为以一丑、一旦扮演的“二小戏”(又名“对子戏”);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角色的 “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这些剧目尽管情节较为简单,但却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民间歌舞的酬唱色彩。后来,随着剧种的发展和受外来高台大戏的影响,才逐渐出现了《三看亲》《柴姑记》《云南寻夫》《朱买臣卖柴》《下洛阳》《张春打楼》等中型、大型剧目,并将内容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乐昌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灯彩歌舞对唱小曲,唱腔多为民间小调,以调弦、月琴为主奏乐器,其舞台演唱语言为乐昌坪石镇的官话。唱腔分正调、路调、小调三大类。正调,又称“川调”“川子调”或“川子腔”,始于民间的“分节歌”,常用于剧中人物做中心唱段的唱腔。一般都是由上句过门、上句唱腔、下句过门、下句唱腔组成。它前有起板,后有落板。板式变化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数板等。路调,又称“走场调”或“走场腔”,源于当地的民歌以及民间歌舞酬唱曲,是乐昌花鼓戏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唱腔。路调一般为上下句结构形式,多以民间歌舞团场曲“一条龙”作起板,用花边锣鼓伴奏过门——,唱上句唱腔——,中间加插锣鼓小过门——,接下句唱腔——,至末句时稍腔落板。小调,有地方小调、丝弦小调、对子小调。小调的曲式结构,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只有少量的多句式。地方小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曲。其特点是曲调旋律轻柔,节奏灵活轻快,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丝弦小调,来源于过去的民间艺人在茶楼酒馆或娼寮妓院中经常演唱的一些明清小曲。其特点是曲调旋律轻柔、节奏缓慢、腔句舒展。对子小调,俗称“对子调”,又名“调情腔”。源于当地的一些民间歌舞酬唱曲,曾是乐昌花鼓戏早期演唱的主要唱腔曲调之一,其特点是节奏自由灵活,歌舞色彩浓厚。

乐昌花鼓戏在唱法上有独唱、对唱、旁唱、接唱、内唱、伴唱、齐唱、合唱等形式。素有小、笑、活之称。

三、乐昌花鼓戏的主要特征

(一)乐昌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素有小、笑、活和“无丑不成戏”之说

所谓“小”,即戏班的规模小,人员少(多为七至十人),演出剧目小(多为“二小戏”或“三小戏”),表演行当小(即多以小生、小旦、小丑进行演唱)。所谓“笑”,即擅长演出一些喜剧、闹剧之类的节目。在表演艺术上显得通俗、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浓厚。所谓“活”,即在表演时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高石上演出,也可在较为宽敞的禾坪、庭院、堂房、广场上圈地作场而演唱。而且多为载歌载舞,显得欢快、活泼、多姿多彩。所谓“无丑不成戏”,即剧目中多有“丑行”出现。这类人喜用色眼、呆眼看人,常走矮步,打扇花等,表演接近生活,又不失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二)乐昌花鼓戏音乐曲调节奏自由灵活,歌舞色彩浓厚

多采用一问一答的手法,形成相互对比和相互衬托,活泼剧中人物情绪。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对花鼓戏音乐唱腔进行了创新。采用改变调性及变奏方法,派生出许多新的曲目。同时又创作了前奏曲、变奏曲等。

(三)乐昌花鼓戏的锣鼓点子

来源于民间师公、道士在法事活动中的锣鼓乐。经艺人移植、改编成独具特色的锣鼓点和锣鼓组合。

(四)乐昌花鼓戏的演唱

以乐昌坪石官话为其统一的舞台语言,在唱法上有独唱、对唱、旁唱、接唱、内唱、伴唱、齐唱、合唱等形式。

四、乐昌花鼓戏的重要价值

(一)珍贵的历史价值

三百多年来,乐昌花鼓戏一直生长民间并扎根于民间,长期以来广受民众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花鼓戏敢于表现阶级压迫,嘲笑统治者的无能,揭露和讽刺有权有势者的为富不仁、盘剥民脂民膏。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剧被当权者诬为“野调”“淫腔”“有伤风化”而禁演。但是,其影响在民间已根深蒂固,所以在旧社会仍然禁而未绝,而且代代有传人,长存不息。

(二)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乐昌花鼓戏剧目取材于人民的劳作过程和民间日常的生活事,题材广泛,剧情单纯,语言俏皮活泼、通俗易懂,含义深刻,曲目灵活多变,喜忧掺杂。经过一问一答、一挑一逗、一唱一和,盘歌对调、载歌载舞的酬唱表演,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民俗风情和民间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其幽默、风趣、诙谐或悲戚、哀叹、惋惜的创作表演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其剧情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0世纪60、70年代赴省、市比赛时,被誉为“岭南一枝花”。

(三)珍贵的民俗学价值

花鼓戏是乐昌人们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象征了乐昌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体现了乐昌人民不惧强权、敢于抗争,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景。

五、乐昌花鼓戏的传承和保护措施

350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和专业人员的口传心授下,乐昌花鼓戏经历了诞生、兴起、繁荣、衰退、繁盛的全过程,见证了其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时至今日,受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影响,又面临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2000年以来,随着一批老艺人如罗其森、朱满胜、梁奕昆、薛坚、刘顺娥的退休和衰老,加之一些年轻艺人的调离、退职,乐昌花鼓戏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鉴于此,乐昌市采取了系列措施加以保护。

(一)成立了乐昌花鼓戏传承发展中心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和部门非常重视文化工作。1954年成立了乐昌花鼓戏剧团。80年代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新老艺人广泛开展了对乐昌花鼓戏艺术资料的普查和戏改工作,收集整理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唱腔曲调、伴奏曲牌以及各种艺术资料。培养了一批专业和业余的乐昌花鼓戏工作者,造就了有成就的编剧、导演、作曲、演员、舞美设计和研究人员。2011年后,根据上级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精神,撤销了文工团,原班人马全部并入乐昌市文化馆,成立了乐昌花鼓戏传承发展中心,继续从事乐昌花鼓戏保护工作。

(二)出版了乐昌花鼓戏书籍,保护传统文化艺术

2003年,朱满胜、梁奕昆出版了《乐昌花鼓戏音乐》;2007年,罗其森出版了论著《乐昌花鼓戏》;2014年,乐昌市文广新局和乐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辑出版了《乐昌文化遗产选》;2015年12月,乐昌市文广新局和乐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辑出版了《乐昌民间歌谣和民间音乐》。

(三)确定花鼓戏传承人,并开展花鼓戏的编创和演出工作

一是于2011年派专人对乐昌花鼓戏进行全面普查,并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邓天财被列为乐昌花鼓戏传承人。二是组织民间花鼓戏艺人对传统剧目进行排演。为了做好乐昌花鼓戏传承活动,文化部门多次下乡指导文化站和传承人工作。针对人口频繁流动、传承人无人传承、项目如何弘扬发展等问题提出见解和意见,并促成三溪镇中学、镇中心小学利用思想品德课开设文化传统教育课,每季度把非遗送进校园,让传承人手把手将自身的技艺传授给广大学生,有力促进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调动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如三溪镇传承人编导了小戏《学唱渔鼓》,由该镇中小学学生担当演员,参加2015年乐昌、韶关教育局举办的文艺汇演均获得了一等奖,受到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除此之外,乐昌花鼓戏传承人还排演了多个节目到各村甚至受邀到湖南宜章周边村镇演出,扩大了地方文化的影响。老艺人邓天财、罗发玉等带徒授艺,积极组织本地人学唱花鼓戏。第四,文化馆新编花鼓戏剧目,对花鼓戏传统曲调进行艺术加工,参加各类比赛。陆续有《砸牌记》《街头会》《树正影儿斜》在省市比赛荣获金、银、铜奖。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奇葩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乐昌花鼓戏的生存和发展。

J825

A

广东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韶文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2016020)。

欧伦彬,又名欧文彬(1968-),男,广东乐昌人,广东省乐昌市博物馆馆长,韶关市文艺带头人、韶文化研究员、韶关市“育鹰”工程人才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乐昌花鼓戏小调
乐昌含笑培育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当代情境中的乡村牧歌——评花鼓戏《虾戏稻香》
乐昌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