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何以实现
——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初探
2017-01-30叶金梅
陈 凯 叶金梅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何以实现
——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初探
陈 凯 叶金梅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对于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构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始终将审美活动看作人的自由活动的典范,将审美教育作为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并坚持用美的规律塑造发展的人,艺术教育培养全面的人,审美教育创造自由的人,彰显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教育思想。系统梳理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具体展开及来源、本质与精髓;正确认知审美教育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重估其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有助于我们充分认知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创新与坚守的关系。此外研究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对于将美育狭隘理解为“艺术技能教育”的现象提供理论启示、为提升我国的审美教育实践水平和实效性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思想;审美教育;启示
在马克思这里,审美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我们认识论意义上的美学不同,而是与人的生存现实相关的,体现人的本质的理想维度,可以预见未来研究中,审美教育的研究将占有重大比重,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地位亦不容忽视,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讨价值。深入体会马克思审美教育理论的内涵,并不断丰富其理论内容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的。审美教育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探究通过对于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研究,审美教育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中本身所占据的重要的地位日渐清晰,而且其审美教育思想在美学与美育领域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也将日益明显。以审美活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过渡的问题将是一个更好的新思路。不难发现先哲们对于审美教育的研究多少都存在一定“审美乌托邦”的思想。他们常常把人的自由的获得全部寄托于审美活动、审美教育之上,因而在潜移默化中将审美教育提到了不太恰当的位置。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点也决定了马克思在强调审美教育思想重要性同时也关注到其他解决人的类本质实现的有效方式,却没有把作为实践的重要维度的它看成实现理想目标的唯一途径,而是通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手段之一。
一、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在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探寻
(一)审美教育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探究
马克思始终坚信“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认为实现社会变革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重塑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就是革命。从根本上说,实现社会的改革,真正使人占有人的本质必须以消除私有制与异化劳动为前提。然而,马克思认识到在审美情态下人易于接受和认同,真和善通常在美的情态喜爱容易统一,只有在审美的状态下人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和对象的本质存在,社会越是异化,审美就越能使人感受到自己的人的本质,确证自己的存在。因而,马克思将审美教育作为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的方式之一。可见,美学和审美教育虽然在马克思著作中没有系统的展示与分析,但是其美学与审美教育思想无形的贯穿于马克思思想体系之中,发挥了线索的作用,很好的将马克思思想体系串联起来。
在政治经济学中,劳动创造美,审美成为解决劳动异化的可行途径。审美活动成为马克思实践哲学指导下的解决人类学问题的活力因子。人的本质的复归即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想目标,成为马克思审美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说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隐含于马克思思想体系之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
(二)审美教育通达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梳理
正如马克思所认识到的审美活动是为了帮助人能更好的认识、改造世界,而不是把人的发展限制于不可信不可实行的精神王国之中。这就是马克思对于前人的巨大超越。“可则因,否则革”。对于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探索,我们也应采取此态度,批判的继承并进一步推动发展起来。审美教育通达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梳理,马克思的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靠路径,在他这里审美本身就是内在于实践之中,是实践的一个理想维度或者说是超越维度,可以说如果没有审美的话,实践就只能算是一种谋生活动。那么马克思审美教育是如何通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呢,在这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美活动面对的是每个互相平等的独立个体。每个个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认知,对于美的体验都不是相同的。因而马克思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它可以弥补人们由于先天不同而带来的差异性,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平等的享有审美的权利与审美的能力。
第二,审美活动中人是完全自由的。审美无利害是审美活动最基本特点之一,审美是一种无利害之分的主体的纯粹的心理体验。与闻到香这些生理上快感不同,美感展现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因而只有人才能超越肉体自由地对待,观察对象。也就是说审美的共性不能从客观对象中寻找,而应从主观普遍性去探索,这样就验证了审美主体不受制于客体,人的审美能力是人自身天生的能力,人在审美过程中是完全自由的。此外,美的创造过程也是想象力的自由的驰骋,在这个过程中人充满创造与选择的活力与自由。它既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又超越现实展现人们对于理想与美好的追求,对于自身的自由创造的追求。
第三,审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一致的。马克思将人的类本质定义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体现的就是人的类本质,而劳动产生美,因而反过来审美活动或者是审美状态可以看成是对于人的本质的一种确证。从人的社会性上说,也就是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审美活动的展开,审美自由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现实的自由。其审美活动与审美自由也离不开社会现实的约束,只有现实实现了人的解放,解决了私有制与异化的问题,审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一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审美状态才可以成为正是人的自由,人的本质的价值尺度。
审美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以审美维度关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理论传承
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康德、席勒等思想的扬弃。相比席勒更加强调人的内在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马克思则强调人的活动自由,享受一般实践活动的自由,从物质到精神,从理想到现实彻底的人的解放。而这一点无疑给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巨大的启示。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以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出发点是不变的。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困境的基础上,尝试寻找解决人的自由、人的发展的可行途径可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回到马克思,在马克思思想中发现实现人的自由问题的线索,进而重新阐释马克思的理论,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方位批判研究。尽管他们在对马克思哲学关注侧重点以及研究方向上有很多差异,但从总体上而言,他们都纷纷关注到了审美问题,并且在人的生存论的层面上,重新阐释了人的生活与审美原则之间的内在关联,或是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新阐释或是将其作为对马克思哲学的补充。有学者还特别关注到了审美教育的问题,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有“二十世纪的思想库”美称的美学家马尔库塞对于马克思的美学和美育思想就展开了更进一步的研究。马尔库塞就以马克思批判理论为基础上提出了其审美教育理论。他赞同马克思发达的工业社会由于受到技术理性的主导,造成严重的文化危机的观点。在马尔库塞审美教育理论中,他企图通过审美教育唤醒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劳动本来就是一种消遣”,艺术正是无忧无虑的生存的一种表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审美教育思想仍给学者们提供了基础标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学者们探索研究新收获的土壤,马克思的审美教育思想研究前景是许多思想观点难以媲美的。关于马克思审美教育的研究并不会就此止步。后人们对于其审美教育思想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内涵没有被人们开发出来。
二、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的审美教育通过对事物形象化的认识为主体提供一个由现实到理想超越的自由创造与想象的途径,在这里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可以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发挥自身的才能,达致个人的完美与和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美学家,审美教育始终是与德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而美育与德育相比较而言前者更注重的是对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心灵的培育,而后者则注重对人的社会性教育,强调社会道德约束。此外,美育培养人的个性,而德育则体现一种规范性。审美教育特有的内容、方式和特点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国力提高硬实力加强的同时对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日渐关注,审美教育在高校的作用也得到重视,我国高校审美教育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我国高校审美教育内容的民族性。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民族精神不论在哪个领域哪一时期都是最具说服力的特征之一。因而在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中,十分强调对于中华民族的光辉的民族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及艺术形式,独特的民族节日习俗等方面的传播。推动我国文化的大繁荣的基础也是中心就是对于优秀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这一方面的工作主要实现方式通过就是高校的审美教育。
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目标的时代性。我国审美教育培养的是现实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因而与时俱进,强调时代性是教育过程重要的方针。随着地球村的提出发展,与世界接轨,与时代接轨是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生活的艺术家”,让审美活动回归现实,属于每一个人是时代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美育发展的目标方向。通过审美教育开阔国民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发展适合时代需要的特性是高校的工作同样也是每个人的应承担的任务。
[1]平章起,郭威.审美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J].学术论坛,2012,08:214-218.
[2]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孙琳琼.自由理想何以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之维[D].南开大学,2012.
[4]赵海洋.马克思正义思想及其当代观照[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