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与长:中西方诗歌差异及其原因初探
2017-01-30赵龙
赵 龙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短与长:中西方诗歌差异及其原因初探
赵 龙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与西方(这里的西方主要是指欧洲国家)同样都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处在同一块大陆上的两个不同的方位,同时产生出三个不同的古老文明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古中国,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就连远在非洲大陆的古埃及文明,与亚洲大陆的文明也只是隔一个海峡的距离,那么在这样一片区域内出现几个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古老文明却有着异样的文化,从相距距离上来看,古中国与古代的欧洲交流频繁,却依旧没能弥合两个地区文化差异的根本。单单从文化差异上来说,欧洲人的长诗和中国人的短诗的产生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一个方面,但是却体现了两种文化中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中西差异;源头;历史;文字差异
一、源头之异
《宋书·谢灵运传》中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史学家普遍比较认可的一种方式就是诗歌产生于最初的劳动之中,比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杭育,杭育”声,而西方的史学家也认为劳动中所发出的口号声是诗歌的最初源头。
我们以西方的《荷马史诗》和中国古时代的上古歌谣来做比较,相传作于皇帝时代的《弹歌》其歌词云: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文字简短古朴,但是内容却很丰富,其真实的再现了原始人狩猎的场景,全诗一共四组词语八个字,却是很全面生动的写出了从制作弹弓到猎杀猎物的整个过程。
我们在从《荷马史诗》这部史诗中截取一个片段来看看对于事件的记述方式两者的区别,《荷马史诗》第一卷第一章中一共用了约2232个字,132行来记述了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因争吵而结仇的故事:
高歌吧!女神!为了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暴怒!
他的致命的愤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
无尽的苦难,将战士的健壮的英魂
……
“阿特柔斯的儿子啊!胫甲坚固的阿开奥斯将士们啊!
愿居住在奥林卑斯山的众天神允许你们洗劫
普里阿摩斯的都城,然后平安返回家园。
在这两首诗中,我们看出,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国和以海洋文明为基础的欧洲对于诗歌的认识有明显区别。晚唐诗人司空图在其著作《诗赋》中说好诗应该是:“神而不知,知而难状。”,并且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到:“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等思想。以及司马迁则认为:“书以道事,诗以达意。”这些思想就阐明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样式,中国人注重以最少的言语来表达更多的内容,所以才会有“味外之旨”的说法,加之长久封建社会中儒道释三家思想对于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总体结果就是造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的封闭性,话语之外,意会于心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则不同,他们以海洋文化为主要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的开放性,并且注重人本思想,以自我为中心,那种骨子里出现的傲娇个性,恰恰和中国人的逆来顺受的顺民思想截然相反,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忠实记录自然,摹仿自然,但同时又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对立的思想,而中国人则是一种与自然相安的状态,这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一个是喋喋不休的西方人,而一个是沉默寡言的中国人,所以中国社会中很少出现那种雄辩家,更不会成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
诗的普通起源由于两个原因,每个都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人从婴孩时期起,就自然会模仿。他比低等动物就强,就因为他是世间最善于模仿的动物,从头就用模仿来求知。大家都喜欢模仿出来的作品,这也是很自然的道理。
朱光潜先生在这一段中认为亚里士多德对这句话的论述中运用了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有两层: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认为西方诗歌的起源于对于自然的模仿,大多数又以史诗为主要的表现方式,而俄国的E.M.梅列金斯基认为:一切民族文学史都是发端于史诗,而书面的英雄史诗又脱胎于口头诗歌的创作。
中国的诗歌大多数也会持同样的观点,《诗经》中有关于与采集、狩猎、伐木等劳动的诗句很多比如: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
肃肃、兔置、椓之、丁丁。《周南·兔置》
西方的注重写实方法再现性的艺术,而中国虽然也是以模仿自然中的事物的声音和样貌,但是大多数是以简洁的几个词语描绘动作和事件,多以主观的人的视角看到的,听到的为主要描写对象。而西方的《荷马史诗》中我们更多地看到是以对话的形式来阐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而且学者也认为人类的宗教也是来源于人类的史诗记载,李平的《神祗时代的诗学》中认为荷马是一个神学家,一种看法是基于荷马对于希腊宗教的贡献,而荷马史诗更是一部神学著作。这样说来,后世的基督教的《圣经》也多与史诗相关联,《圣经》中的大多数都是在讲述基督教的发源历史等。
而史诗的特性就是语言记录详细和内容完善,就像《荷马史诗》中的记述时间的详细程度和运用对话问答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反观中国的古诗歌,即使是记录史诗的内容,也只是用很少的笔墨例如《周易》中反映战争的短歌: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二》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离·九四》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加上中国的文化氛围,让中国的诗歌尽量的浓缩精炼,以更少的字句来表达更深更远的内容,加之抒情诗歌与史书的分离,使文学不必兼顾历史,这就给中国的诗人更大更自由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西方的文化载体中承载的信息量不如中国汉字的丰富,加之社会中普遍对于抒情诗的贬低和对史诗的狂热崇拜以及史诗中包含着记录历史的功能,所以造成了史诗记述的长度和详细度,从而最终促进了史诗发展的繁荣和壮大。
[1]张如松.中国诗歌史—先秦两汉[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7):10-24.
[2]张德明.人类学诗学[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6):222-242.
[3]朱光潜.诗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9):80-90.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