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漯河日报·晚报版》:挖掘历史资源 坚定文化自信

2017-01-30陈全义

传媒 2017年23期
关键词:许慎漯河晚报

文/陈全义 陈 婧

《漯河日报·晚报版》:挖掘历史资源 坚定文化自信

文/陈全义 陈 婧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实践证明,对于地市报来说,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历史资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通过在《漯河日报·晚报版》的实践,谈谈其是如何通过挖掘当地历史资源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

挖掘历史资源,增强文化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漯河,虽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这里的文化积淀却极为丰厚。贾湖遗址被写入了历史课本,这里出土的“中华第一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漯河是文宗字祖许慎的故里,有比赵州桥还古老的小商桥,岳飞大战金兀术取得郾城大捷名垂青史,临颍繁城的“三绝碑”见证了汉魏政权交替,这里还是全国抗战受降点之一……漯河厚重的历史一直为人民群众津津乐道。

在新闻实践中,《漯河日报·晚报版》自觉担当起“文化引领”的重任,深入挖掘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让历史活起来,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讲好历史故事,从中汲取正能量,努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公众的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心。

2012年,《漯河日报·晚报版》第一次有组织地大规模挖掘漯河历史文化。当时,“漯河沿边行”报道组记者用脚步丈量脚下的土地,历时5个月,行程2000公里,发稿百余篇23万字,如《贾湖遗址:养在深闺人未识》《屯田旧地,寻踪邓艾》《北舞渡的繁华旧梦》《千年古寺村中隐》《彼岸寺中说旧事》《邓湖今犹在,恋歌已无声》《残碑无言,还原尘封的历史》《彭氏老宅尚在,节孝牌坊难寻》等,这组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名人轶事,把散落民间的历史故事进行了一次梳理,让湮没在民间的历史遗存回到公众视野,将厚重的漯河呈现在读者面前。采访结束后,又推出两个整版《用“心”展现厚重漯河》《用青春的目光凝望历史》,向广大读者汇报社会反应和记者采访感悟。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得到上级肯定和赞扬。这次大规模采访行动,记者下基层抓“活鱼”,扎实进行“走转改”,深入群众出精品,真正实现了“三贴近”,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同时,记者所到之处,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普及了文化知识,唤醒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此后,《漯河日报·晚报版》一直开辟有文化版,每周一期,陆续刊发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所有文章一边讲述精彩的历史故事,一边展现当代新农村建设成就,突出了本土特色,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漯河日报·晚报版》牢记使命担当,通过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弘扬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

突出地方特色,涵养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价值观自信,更不可能做好价值引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基础。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看到孩子们在写“精忠报国”,他以此勉励少年儿童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这让“岳母刺字”的故事和岳飞精神在全国引发热议。在漯河市郾城区,岳飞曾打败金兀术,史称“郾城大捷”。至今,这里有岳武穆祠、忠义街、杨再兴墓等历史遗存,还有马夫张村、挂刀营村、指挥寨村等与岳飞有关的村庄。每一个漯河人几乎都能讲出一些关于岳飞的故事,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也激励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报社意识到岳飞精神里面蕴含的当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重要载体,于是策划了“岳飞与漯河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深入民间采访,搜集历史故事和传说,查阅史料,寻找岳飞大破“拐子马”和“铁浮图”的古战场,实地探访杨再兴小商桥之战遗迹,追忆岳飞在漯河的抗金故事,寻访散落民间的历史遗迹,追寻那些代代相传的传说。经过深入的采访和认真的准备,在2014年7月推出三篇系列报道,分别是《走近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寻访散落民间的历史遗存》《留给后人的永久记忆》。这组报道采访了研究专家,对岳飞在漯河的抗金故事进行了系统梳理,把与岳飞有关的地名交代得清清楚楚,民间的口口相传的传说变成了文字。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和“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谨治军要求,再一次让读者感受到岳飞气壮山河的凌云壮志,这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映,被许多学校拿来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漯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15个受降点之一,这里现在有以“受降”命名的受降路、受降亭、受降碑,还有受降路小学和中州抗战纪念馆,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缅怀英烈、开创未来,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挖掘与漯河有关的“身边的抗战”,《漯河日报·晚报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2015年7月下旬开始,推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专题报道。报道小组历时两个月,顶着高温,足迹踏遍全市,围绕“抗日人物”“抗战故事”“身边的抗战”三大主题,累计发稿22篇4.5万字。如《母猪圈血案,不能忘记的暴行》《抗日救亡,漯河青年奋勇当先》《叶舞支队:战斗在豫中战场前线》《冯玉祥舞阳演讲,播下抗日种子》《14岁参军,拿着手榴弹看管汉奸》《支天雷:漯河民间抗日第一人》《冷洪云:战场上救死扶伤》等。这些报道,通过挖掘与漯河有关的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人物和故事,力争全方位呈现沙澧大地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岁月,重现沙澧儿女在抗战时期的卓越贡献。尤其是这些英雄人物中,不少还健在,他们的英雄事迹,让广大读者很是感动。

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如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这些都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漯河日报·晚报版》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弘扬优秀文化,古为今用促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才能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把握这座城市的生命,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记忆。

2015年11月,漯河市被中国文字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授予“中国汉字文化名城”称号,这是继“中国食品名城”后又一荣誉称号。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许慎。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和经学家,编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11月1日-3日,第三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漯河召开,这座因许慎和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久负盛名的城市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漯河市依托许慎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打造特色汉字文化品牌,致力把漯河建设成为国际性许慎文化研究中心。《漯河日报·晚报版》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及时对会议动态进行了报道,编发了《传承许慎精神,弘扬汉字文化》等多篇报道,特别注重发挥许慎文化的独特优势,积极传承和弘扬许慎文化,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人文传承绽放“倾城”魅力。作为首家中国汉字文化名城,漯河受到河南省文学界的瞩目,2016年5月底,30位杂文家前来漯河感受中国汉字文化名城厚重而独特的魅力。5月30日,《漯河日报·晚报版》连版推出《沙澧共长天一色,文思与心灵齐飞》《承先贤遗泽风范,扬汉字文化美名》,文图并茂报道这一盛事。随后,每位作家都结合自己亲身感受,解读汉字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报纸开辟专栏“河南杂文名家走进汉字文化名城漯河”,编发了如《关于文字的遐思》《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许慎是“熬”出来的文化伟人》《许慎的人生必定快乐无比》等一批文章,大大提升了漯河文化品位,提升了漯河的影响力。

要厘清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历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同时期的建筑和老街巷,让城市肌理富有质感;不同年代的人文符号和代代相承的精神气质,让城市灵魂更加饱满。毋庸置疑,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街巷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漯河的老街巷风味十足,是反映这座城市文化特色的一个窗口。2017年,在漯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源汇区充分挖掘漯河历史掌故,打造具有古风色彩的“百年老巷”,一街一景一主题,呈现独特的文化新风貌。《漯河日报·晚报版》经过策划,推出“老街巷,新风韵”系列报道,如《受降路:打造抗战文化一条街》《戏楼今不在,犹闻古曲声》《东大街:老街古韵慢时光》《“一步一景”韩家巷》,等等。

实践证明,弘扬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历史元素并将其塑造为城市符号,融入城市空间,人文魅力便绽放开来,城市也因此变得更有情怀、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媒体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陈全义系漯河日报社编委、主任记者陈婧系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许慎漯河晚报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漯河探索
许慎文化园简介
漯河:依法履职的坚定足印
《圣诞夜》晚报
许慎德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你仍未娶 我仍未嫁——漯河女孩苦等40年 63岁终和去台湾的初恋情人结婚
游许慎文化园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