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探析
2017-01-30张志恒
张志恒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探析
张志恒*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之一,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认识过程和理论成果。它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围绕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探寻求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观。因此,系统归纳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地分析生态马克思的理论价值及其局限性,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有其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社会主义国家环境问题的暴露等问题,为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现实合理性。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蕴含的生态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生态危机等的批判,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合理性。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之生态观
生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探寻求索,积极推进其生态观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形成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不同生态中心主义,也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它主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的尺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尺度和评价尺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兰克福学派前期代表人物霍克海姆和阿多尔诺认为,人对人的统治是以人对自然的统治为基础的,因此,人的解放也应当以自然的解放为前提条件。[1]苏联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维尔纳茨基指出,在现代人类活动中,生物圈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平衡,依赖于人的活动的性质,依赖于人的活动与生态需要相符合的程度。[2]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实现自然的解放与实现人类的解放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第二,主张消费异化加剧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异化劳动理论出发,界定了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阿格尔指出,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3]异化消费概念强调的是一种高消费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伴随着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无限的,异化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者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扩大化,生态危机更严重。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指出,商业化、受污染、军事化的自由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己,无论是异化的彼岸,还是此岸;它也使人不可能承认自然是自生的主体——人和这一主体一起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里。[4]由此可见,异化消费在生态危机加剧过程中起着动力作用。
第三,以生产正义取代分配正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否认传统分配正义,提出生产正义。他们认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中,分配正义看似公平、公正,实则放大了不公正、不合理。对此,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认为,必须通过实行生产正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应在生产阶段而非消费阶段实现平等与正义,才能使经济实践与生态原则有效结合。[5]分配正义实际上还是陷入了“异化消费”困境,在分配领域的正义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现状,依旧浪费了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生产正义中的“正义”强调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正义,还包括人与自然的正义,只有将这一正义理念融入生产之中,才能有效解决浪费资源的现状,缓解生态危机。
第四,主张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看法,对“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这一观点达成了共识。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改变社会面貌表示肯定,但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矛盾延伸至生态领域,具体表现为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必要要求他们过多的掠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违背了生态规律,造成了生态危机。此外,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仅把生态危机转嫁给不发达国家,残酷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甚至还把第三世界当做垃圾场,倾倒存放各种垃圾。[6]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所发生的生态危机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它还把生态危机扩散,将局部生态问题进一步转化成全球生态问题,将本该属于自身解决的问题强加给了其他弱势国,解决这类问题的出路可能在于通过生态运动等的力量,推动生态社会主义发展。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及局限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因生态危机而产生,旨在为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展示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及意义,但是,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因素,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为此,科学分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及局限性,有助于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理论价值
生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的思想为基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协调推进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工作,反过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一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的观点,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异化消费观。他们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异化消费与生态和谐的不统一性,从资本主义系统、生态系统等角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态观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和理论基础。
另一方,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阐述,创造性提出了资本主义度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们将资本主义资本矛盾进一步延伸,避免了理论困境,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设想。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期望通过生态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的力量,变革现行社制度,从而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实际需求,但是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发现提供了理论补充。
(二)局限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丰富多样的观点,但是,由于理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陷入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落后或者超过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试图提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社会发展的设想——生态社会主义。但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构想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和理性和历史合理性不足,它们的构建一部分确实能通过议会得到反映,但是,我们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可借鉴的生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自身对生态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划,属于被历史推动着的。
另一方面,生态马克思主义者重理论轻实证。生态危机表现为多种生态问题的合力作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但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将传统理论与当代生态热点问题相结合,从而提出适合当前生态发展的理论,不能更好地指导当下生态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面对全球生态危机承担的重要责任,是负责任大国的体现,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9.
[2]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46.
[3]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43.
[4]马尔库塞.反革命与造反[M].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128.
[5]王玉祯.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5.
[6]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48.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9/6429414.html.
张志恒(1994-),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读。
F
A
1006-0049-(2017)17-0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