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伟大卫国战争年代苏联劳改营的状况*
2017-01-30张雪峰王东敏
张雪峰 邓 宏 王东敏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简析伟大卫国战争年代苏联劳改营的状况*
张雪峰**邓 宏**王东敏*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各地的劳改营与国家一起经历着战争的考验。劳改犯的生活、工作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恶化,死亡率有所上升。尽管如此,劳改犯们还是用抓紧生产、创造更多的军需用品等方式支援反法西斯战争,从而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劳改营;苦役营;强制劳动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称这场战争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全国进入了战时状态,后方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要服从前线需求。作为国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之一,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改营管理总局将战时状态下自身的任务定位为:强化隔离犯人的措施,坚决镇压劳改犯的反革命活动;在保证劳改犯身体状况的前提下使用其进行劳动;派犯人到重要的国防项目和企业去生产建设;加强武器弹药、专用包装箱及其它国防产品的生产;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
一、战争时期劳改营的基本状况
战争期间,劳改营管理总局中犯人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每日可领取的口粮减少,导致犯人死亡率有一定程度的攀升。战争初期的1942年,劳改营死亡总人数为248877人,是战前的5.3倍。1941-1943年期间,劳改营管理总局共死亡犯人516841人。到1944年,犯人的生活有所改善,粮食、肉类、蔬菜和油的供应量均提高10%以上,但总摄取量还是比战前低30%。战争后期,犯人死亡率有明显下降,1944年为60948人,1945年为43848人。劳改营管理总局卫生保健处在1945年的报告中指出:“按照年龄来看,死亡率最高的是20-40岁的人,多是那些患肺结核、营养不良和糙皮病的人。”①
战争初期,劳改营管理总局将27个劳改营和210个劳动教养院从可能被德国占领的地区后撤,后撤犯人总数为75万人,被派遣到苏联东部本已人满为患的劳改营中,导致劳改营人口密度增大。1942年,劳改营中人均居住面积还不到1平方米。大量男性被补充到前线,这也导致劳改犯的男女比例发生改变,由战前的9:1变为1944年7月时的7:3。劳改营中17岁以下的少年犯人数也增加了,从1942年的3112人增加到1945年的6433人。②
交战之初,由于德国迅速占领了苏联的西部地区,劳改营接收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波兰等少数民族的人数急剧减少。战争后期,随着苏联红军不断收复失地,劳改营和监狱中也来了更多的居住在苏联西部地区的居民,他们的主要罪名是“在战争期间背叛祖国”。
根据1944年1月1日的资料,在劳改营中服刑的有4789名外国人,包括1470名罗马尼亚人,944名中国人,542名匈牙利人,375名伊朗人,337名希腊人,194名德国人。③
二、建立苦役营
战争时期,劳改营管理总局终止了提前释放犯人的政策,规定犯人必须完全服满刑期,只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才会被提前释放或减刑。1941-1945年间,劳改营管理总局中因反革命罪和其它特别危险罪而服刑者比战前增加了50%。1942年4月29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总检察院联合发布第185号命令,宣布犯有背叛祖国、间谍、恐怖活动、破坏活动、托洛茨基分子和右派、土匪活动及其它特别严重的国事罪的罪犯,即使服刑期满也延缓释放。截止到1944年12月1日,延缓释放的犯人总数约为26000人。此外,约有60000名已刑满的犯人被迫留在劳改营转做非现役自由雇员。
伟大的卫国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后,1943年4月2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关于惩罚叛国者和卖国贼及对其实施苦役劳动的措施》,并首先在沃尔库塔劳改营和东北劳改营中建立苦役营,制定更加严苛的制度,严密隔离各种政治犯。苦役犯统一着装,包括棉袄、短呢衣、棉裤、护耳帽和胶皮套鞋,在衣服的后背、膝盖及护耳帽上缝有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编号。苦役犯的刑期一般为15-20年。他们通常在各种矿井中从事地下开采作业,不仅工作时间比普通劳改犯长,而且极其繁重。苦役犯不能在苦役营中自由活动,外出工作时应整齐列队前进,并有警犬和押送队的看管。苦役犯的住所是门上带锁、窗户上有铁栅栏的简易房,室内有马桶,除极特殊情况外,不允许在外走动。到1945年9月1日,仅两年多的时间,劳改营管理总局就在沃尔库塔、泰舍特、东北营、诺里尔斯克、卡拉甘达等地设立了5个苦役营,关押了34346名苦役犯,人数最多的是沃尔库塔苦役营,达14162人。到1947年9月,服苦役的人数超过60000人。④实际上,在严酷的苦役制和重体力劳动的双重压迫下,长期服刑的苦役犯大都失去了健康、耐性和求生的欲望,他们陷入极度的绝望中,精神沮丧,没有劳动热情,劳动生产率远低于普通劳改犯,5-6年后苦役犯基本就失去劳动能力了。
三、劳改营的生产和建设活动
战争的前三年,200多万名劳改营管理总局的犯人辛勤工作在内务人民委员部所属的各大生产建设项目中,包括铁路建设44.8万人,工业建设31万人,森林工业32万人,采矿冶金17.1万人,机场和公路建设26.8万人。还有20万名劳改犯参与了国家防御线的修建工作。1941-1944年末,劳改营管理总局共向国家财政上交约30亿卢布。
在整个战争年代,只有极少数劳改犯人希望苏联战败,绝大多数犯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劳改营的生产生活条件多么艰难严苛,犯人们也都能做到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
1941-1944年末,劳改营管理总局生产的各种弹药共计7070万件,固定价值约为12.5亿卢布,包括8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弹2550万发,手榴弹和导火管3580万套,地雷920万枚,航空炸弹10万枚,其中82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弹的生产量为全国第二。劳改犯们超额完成了国防委员会下达的任务,生产出2070万个专用包装箱,在全苏弹药和专用包装箱生产部门中名列第二。
劳改营管理总局首先在苏联掌握了无线电电台电源设备的生产技术,1941-1945年间共制造了1400台此类电源设备,为苏联军队提供了50万盘野战电话被复线。此外,劳改营管理总局还生产出了2250吨炮弹卡带,70000个迫击炮弹药箱,24000个迫击炮驮,170万个防毒面罩。⑤
在服装生产方面,劳改营管理总局下属的20个军服生产厂在1942-1944年间,裁剪布料6700万米,缝制2200万套军服。
另外,1941-1945年间,劳改营管理总局拥有3个农业劳改营、96个农业移民点和315个副业生产单位,耕地总面积44.1万公顷,播种面积比战前增加了50%,特别是马铃薯和蔬菜的播种量是原来的2倍多。农业劳改营所饲养的牲畜总数(牛、猪、羊、马)从1941年的366500只增长为1944年的463700只。1941-1943年,劳改营管理总局的渔业劳改营共捕鱼4200万公斤,满足了劳改营1/4的需求。
伟大的卫国战争伊始,劳改营管理总局共有劳改犯230万人,到1944年6月1日下降为120万人。截止到1944年12月1日,劳改营管理总局共有53个劳改营,下设667个劳改分部和475个劳动教养院。
1941-1945年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由于苏联当局加强了对劳改营的管理,劳改犯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出现了恶化的趋向,苦役营的设立更是严重损害了苦役犯的身心健康。然而国难当头,绝大多数已被剥夺公民权的犯人仍不忘自己是一个俄罗斯人,无论国家当权者是哪个阶级,他们的命运都是与这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俄罗斯人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牺牲精神鼓舞着他们努力工作、抓紧生产。战争期间,苏联的大多数矿产、燃料、武器弹药的生产以及重要军事战略工程的修建都离不开劳改营犯人的参与。犯人们不可避免地对国家的镇压惩戒政策怀有怨恨,但在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他们仍不忘尽到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劳改营管理总局的犯人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尽管苏联的镇压惩戒制度客观上为国家建设、战争胜利出了力,但是它对所谓“政治犯”、“劳改犯”劳动价值的剥削是违背人性的、反人道的,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和批判。
[ 注 释 ]
①Земсков В.Н.ГУЛАГ(историко-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1991.№6.С.19.
②同上,С.19.
③同上,С.5.
④Иванова Г.М.История ГУЛАГа:1918-1958.М.:Наука,2006,С.259.
⑤同①,С.260.
[1]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全三十四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黑河学院校级课题(RWQ201227)。
张雪峰(1978-),女,黑龙江黑河人,历史学博士,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讲师;邓宏(1986-),女,黑龙江黑河人,俄语语言文学硕士,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王东敏(1978-),女,黑龙江黑河人,俄语语言文学硕士,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K
A
1006-0049-(2017)17-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