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説新語》“艾艾”再釋(三)
2017-01-30沈瑩
沈 瑩
艾從艸乂聲。《説文·丿部》:“乂,芟艸也,从丿从相交。”乂的初文或爲,讀如孽,甲骨文作、 、,象一種刀類工具。因又加刀旁,作刈;原用來除草,故加艸部,作艾。《墨子·備城門》:“城上九尺,一弩、一戟、一椎、一斧、一艾,皆積參石、蒺藜。”孫詒讓閒詁:“艾,刈之借字。《國語·齊語》云:‘挾其槍刈耨鎛’,韋注云:‘刈,鐮也。’”乂、刈、艾相通,謂抑止。
艾,芟草就是清除雜草,阻礙其生長。刈割莊稼,則是收穫。《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古者税什一,豐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雖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饑,君子非之。”不艾,泛指歉收,即削減。《管子·侈靡》:“其君無餘地與他若一者,從而艾之。”尹知章注:“艾,謂減削也。”
艾,又引申爲治、治理。當對象的行爲有害時,義爲懲治。《戰國策·楚策四》:“無所寇艾,不足以横世。”鮑彪注:“艾,已所懲創。……艾即刈。”《新唐書·回鶻傳下》:“是時,裴度方伐幽、鎮,回鶻使渠將李義節以兵三千佐天子平河北,議者懲艾前患,不聽。”對應的反義,則有輔助、滋養義。《爾雅·釋詁下》:“艾,相也。”王引之《經義述聞》:“艾與乂同,乂爲輔相之相。”《國語·周語上》:“樹於有禮,艾人必豐。”韋昭注“艾,報也”。即是説國君若致力於禮,則養人甚厚。
抑制的結果是止息。《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艾。”毛傳:“艾,久也。”猶夜未盡。《左傳·襄公九年》:“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杜預注:“艾,息也。”即根絶、停止。又《昭公九年》:“一世無道,國未艾也。”杜預注:“艾,絶也。”患害止息天下太平稱爲艾,也作乂。《漢書·效祀志上》:“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顔師古注:“艾讀曰乂。乂,治也。”從艾的本義到引申義,也是圍繞“抑止”展開,與疑聲、臺聲字所顯示的語源相同。
漢語字詞的普遍現象是“義存於聲”,用一個喉頭受阻的音來表示凝結、不流暢,而當處於具體的口語語境中時,又用這些字詞來記録言説不暢時所發出的短促聲音。這是艾的詞義由來,也是艾在《世説》“艾艾”中所起的作用,由於故事主角名艾,又增加了一語雙關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