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逻辑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顾 燕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逻辑

顾 燕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去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将文化自信正式上升到与“三个自信”平行的战略新高度,这一举措有着深层次的逻辑。其生成不仅具有实践基础、历史依据与现实条件,而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补齐“文化短板”更是为之提供不竭动力。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生成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从文化产业到核心价值观转换的三重现实场域之中。生成来源、生成动力与生成路径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文化自信;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后,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被习近平提出并在众多场合反复强调,且于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讲话中,用“三个更”来凸显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达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一决定并不是随意偶然的,而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它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来源

习近平个人的成长背景是实践基础。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表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与本人的成长跟生活直接相关。同样,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在家庭氛围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首先,由于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及个人热爱读书学习的生活方式,使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宝库进行了深入了解。其次,习近平作为红色家庭的一份子,出生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成长于社会主义时期,他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深受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影响。可以看出,这种生活方式、成长环境必将成为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重要实践来源。

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品质是历史依据。中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从不间断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最深厚的根基。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惟有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至今。中华文化在5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同、求大同等优秀的文化品质,具有永恒魅力。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由此可见,习近平的文化自信心植根于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不曾断流的精神沃土之中。

当代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是现实条件。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离不开硬实力。”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其在经济上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正在以大国形象登上世界舞台,这必然导致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使文化自信心极大提升。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动力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1]这表明,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实质上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也是如此。

第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动力。“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正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产生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与个人品格的培养。但与此同时,我国国情决定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难以支撑起大众精神世界发展越来越强烈的渴望。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反映了民众最迫切的愿望和最根本的利益,合乎民情,顺乎民意。

第二,文化传承的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正如习近平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它反映着该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积淀着最深层次的精神向往和行为准则,并且承载着该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习近平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要大力宣讲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补齐“文化短板”的动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但真正具有无限力量的是软实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经济实力位于世界前列,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很不相称。虽然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由于文化产业起步晚,成熟度低,它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GDP的比重,与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场发展空间仍然较大,我国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实现到2020年文化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路径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并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妄自自大,他的文化自信心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明辨能力、对外来文化的发展眼光、对文化强国的战略构建。同时,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也是借由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及从文化产业到核心价值观的转换中得以实现的。

首先,在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生成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与此同时,习近平突出强调,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对传统文化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这就是说,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并不是盲目、不加条件的自信,他在对待传统文化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真正做到了“扬弃”。

其次,在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中生成文化自信。兼容并包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最基本的心态。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他说:“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汲取各国文化中的闪光点,推陈出新,洋为中用,求同存异,与时俱进,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

最后,在文化强国的战略构建中生成文化自信。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国民。增强文化自信是构建文化强国必不可少的一环,反过来,习近平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就是其文化自信观重要的生成方式。第一,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生成文化自信。没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相继提出,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支点。第二,在培养高素质的国民中生成文化自信,这有赖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基础工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极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工程,最终目的是要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众的道德品质,培养高素质的国民。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顾燕(1993-),女,陕西安康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G

A

1006-0049-(2017)18-0033-02

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1063801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