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崖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7-01-30杨帆
杨 帆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海南崖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杨 帆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海南崖州民歌是指居住在琼南地区沿海一带的汉人以崖州方言(闽南语系)为演唱调式的民间音乐,本文从其民歌的韵律为切入点,并通过崖州地区的文化、社会以及民俗,来探究崖州民歌的发展脉络,这对崖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崖州民歌;韵律;传承与保护
海南地区的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崖州民歌作为琼南地区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汉歌,因形式类别多样,韵律严谨,成为海南民间音乐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民歌中的诗词”,历史文化、语言文化集成在民间音乐这一载体中来。但是随着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要求,崖州民歌这一传统民俗逐渐被历史的车轮抛入尾部的迷雾中,迷失了方向且濒临消失的尴尬境地,所以重新认识其价值,帮助指引传承它,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瑰宝的保护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崖州民歌的历史渊源
崖州地区可以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行政区域一直处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在南朝时期为儋州地界,唐宋以后逐步向南推移,明清已经大致固定在三亚、乐东以及黄流为区域的核心地带,行政地理区域的南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原本土文化的逐步拓展。
历史上的海南,并没有现在这么炙手可热。在那个时月,琼地乃蛮夷荒芜之地,交通不便,瘴气毒虫遍地。外来人口的涌入,在唐宋时期主要的推动力是两点,一是海上贸易的繁荣,二是贬官文化的浓厚。海上丝绸之路的打通,为海南的地域开发、人口结构、社会文化、经济基础等开辟了新的天地。贸易的繁荣直接带来了福建、江浙等地的大量汉族人口,它奠定了崖州地区的市民基础和文化认同。贬官文化算是唐宋官僚体系中,较为独特的风景,它在崖州民歌韵律上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唐宰相李德裕、北宋进士苏东坡这些都是不知“崖州在何处?”的被贬之官。在海南的五公祠有这样的一幅对联“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这些被贬的文人官僚,把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的诗词歌赋带到了海南这一文化体系中来,更多的是促进了落后文化地区的精神涵养和音乐艺术水平。
关于崖州民歌的起源年代,各家都众说纷纭,从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考察,崖州民歌大致始于唐宋时期。准确的说,唐宋时期为崖州民歌奠定了物质和技术的条件。物质来源于汉族人口的广泛聚集,民俗上的共同性,促进了文化上的传承;技术来源于诗词平仄韵律的完善,促进了民歌艺术的涵养性,所以说有人称崖州民歌为“民歌中的诗词”一点也不为过。
二、崖州民歌的韵律
民歌的音乐艺术形式一般表现在歌词字数的限定、押韵的方法和平仄、音节的要求等方面,不同的区域在这些形式表达上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并且别具风格和韵味。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在海南这个远离中原而偏居一隅的海岛上这样的特性表现的尤为凸出。且不论琼剧的板腔体唱腔,黎族民歌的“连锁韵”就与崖州民歌的格律形成实质上的不同。
(一)句式结构
崖州民歌为了便于记忆和易于口头传唱,句式普遍是以三七言句与七言句的格式呈现,并以四句为一个小节或整体。如《送别歌》: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远心越闷;站在路边捻草尾,看风吹土填脚痕。又如《陈三五娘》:林家的话到此止,转言回王爷根机;欢喜林家事头脱,免了后来心操持;次日做酒来酬谢,陈三欲同兄回家;庆光即对王爷言,两家有缘下礼茶;王爷夫人领茶礼,劳苦大人费心机;小官没有密报答,感念恩情不了时;何春听知此信声,即上绣楼报娘听;欢喜林家事头脱,公子欲明天起行。
像这样四句一个整体或一个小节的民歌句式结构,把所表达的情与景涵盖其中,传承了诗词的精髓,给予民歌情思之美。《今文尚书·尧典》曾曰:“诗言志,歌永言。”《送别歌》以送情郎的情感线,短短的二十八字,含情脉脉,一个“闷”,一个“捻”,把女人心中的不舍、闷烦、惆怅给淋漓尽致的表露出来,达到了情景交融。像这“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的崖州民歌,怎能不被民间艺人所喜爱。因为稍作理解,就能感悟出民歌所表露的深情,这对于演唱者来说更能把握歌中的情感,更能与听众产生共鸣。
崖州民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避免不了一些庸俗化的市民情怀。崖州民歌中有很大部分写到情欲、色情的作品,这部分民歌被称为“风流土歌”,往往被底层群众口口相传,成为茶余饭后的娱资,并且大多数也是以四句一个小节的句式结构呈现。如《轻轻脚行芳草园》,落笔仙洞玩仙水,游浪逍遥入深闺;软软手攀栏杆架,轻轻脚行芳草园;落笔仙洞玩仙水,偶遇孟榕桂花开;形影相关双双乐,任蜂逍遥侬花园。这首包含隐喻的民歌,所述的具体事物都暗涵深意,描绘的性情不露骨、不邪淫,做到了情趣盎然,含蓄委婉,虚实相生,堪称妙手之笔。这种市民化的崖州民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但具备了儒家思想上的纯洁性,而且更达到了情爱上的崇高性,反而从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中凝练了崖州民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涵养。
崖州民歌的句式结构,从情、景两个精神意识形态,把这种民歌以文学高度的诗词形态给呈现出来。歌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情达意,以心观物,化心为物,从而使意境交融,拍案喊绝的佳作才得以流传。
(二)押韵与平仄
崖州民歌虽然要用本地话发音,但平仄的韵律是要严格的遵循的。古人把“平”声调称为“平声”,对应今天的音调应该是1、2声为平声,3、4声为仄声。在平声中有“阴平”与“阳平”之分,1声对应的是“阴平”声调,2声对应的是“阳平”声调。崖州民歌虽不能像诗词那样做到严格的“平起仄承”或“仄起平承”,但其毎首歌中尾音的音调必须遵循仄声(或阴平)、阴平、仄声、阳平的韵律结构,即一、二、四句末尾使用的韵母声音必须是相近或相同的。除了每一句的尾音,其余的六个字音也须尽可能符合平仄,且每一首或每一段中的四个字的尾音均不准重复。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韵律是崖州地区的土话韵音,是琼南地区的客话韵为准,而不是用国语“普通话”来定韵或定平仄。依照此种韵律,崖歌的韵脚—、二、四句的尾韵必须对押,如《兔在坡头有月意》:兔在坡头有月意,欲解闷愁消心机;鲜花插鬓香三载,好话交情忆万年。“意”、“机”、“年”均押i韵,并且上联头两句的声调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末联下两句的声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意”、“机”、“载”、“年”四个词的尾音都遵循阴平、阴平、仄声、阳平的韵律结构,且对仗十分工整。又如《园丁人生》,它是四句一个小节的叙事民歌,“三十五年育桃李,费尽了不少心机;夜守孤烟攻卷册,日立讲台教一时。”“李”、“机”、“时”均押i韵,“李”、“机”、“册”、“时”四个词的尾音都遵循仄声、阴平、仄声、阳平的韵律结构;而上联头两句声调上采用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末联下两句的声调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二、四句末尾的押韵依旧固守着“平仄平”的结构。从中我们可以发觉到,无论是四句一个小节的叙事崖歌,还是情歌,其音韵与韵脚都平仄相调,和谐自然,吟唱也朗朗上口。
崖州民歌必须要用本地话音发音,也就是说所民歌的吟唱要用崖州的发音来唱。对一个外来歌者来说,唱的好不好,韵律运用的是否恰当,你大可在崖州地区找一个放牛娃便能知晓,因为不押崖语的韵律是根本唱不下去的。
三、崖州民歌的传承
像这样如诗词歌赋般的民歌怎么就难以传承,成为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这需要从以下四点来探究。
最先崖歌是百姓用崖州语言于劳动之余互相逗趣,或是男女青年之间追求爱情而你唱我和,并从外界传入的民间故事,经过文人骚客改编提炼,而产生出来的精华语言。虽然崖歌也有朴素通俗的民歌,但自身的韵律严格的限定,使得崖州民歌把握不了新一代年轻人所追求的自由洒脱、随意无束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崖州民歌在自身韵律结构上的优点,反而在新时代文化冲击下成了发展的劣势。
还有就是崖州民歌的韵律都是依据的是本土话韵,在海南旅游文化经济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普通话为代表的标准语音逐渐的普及崖州地区,新一代的土著居民,越来越分离出原有的语系,语言上传承的减少也必然导致崖州民歌后继人的减少。
在传承途径上,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两种模式的狭窄也是传承受阻的原因。口头传唱的物质基础是人的传承,正是新一代人对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的逐渐改变,口头传唱的人群逐渐的萎缩,能够听到崖州民歌的新人越来越少,单凭流传下来的手抄文本很难慰藉。再则大多手抄文本是以“牛皮纸”、“红毛土纸”为材质,且年代久远,部分还保存在老一辈人的手上,当成仙归后的遗物随身下葬,这更加剧了崖州民歌文本传承的缺失。
四、崖州民歌的保护
对于崖州民歌在传承上出现的问题,有些是无法规避的。崖州民歌坐落在“绝域危疆”的琼南一隅,所使用的方言必然限制了它的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但承民族音乐、保护崖州民歌应该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保护崖州民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培养新的传承人首先要从教育开始。针对本土方言的逐步挤压,虽然崖州地区的人讲是海南方言,但文字基础还是汉字,只是不同在发言上,有必要在传承地施行双语教育,类似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语言传承上打下人力储备。接下来就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海南具有声乐教育基础的高校大约有7所,可以聘请这些民间艺人来校进行技能传授,培养更多能够自编自唱的新一代传承人,这样老一代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改善,新一代传承人也有了发挥的空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二)保存现有旧资料,挖掘整理新资料
对于现有的老旧手抄文本和民歌影音进行,电子化储存,并建立资料库,分门别类的进行系统整理。对文献资料少,老一辈传承人无法传授的,要尽可能的广泛挖掘和保存影音,确保文脉不断代。
(三)组建相关机构,开展宣传与文体活动
组建崖州民歌研究的平台机构是崖州民歌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通过机构的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崖州民歌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来,并通过相关文体活动的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在崖州民歌的传承中得到经济价值的体现,也进一步促进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
[1] 刘雯雯.海南崖州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 李阳.简论海南崖州民歌的价值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J].学术探讨,2014,12.
杨帆(1981-),男,陕西西安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