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和声、意境与配器
2017-07-31欧吉询
欧吉询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拉威尔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和声、意境与配器
欧吉询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Shéhérazade)是拉威尔的早期作品,总共有三首歌曲组成,分别为《亚细亚》(Asie)、《魔笛》(La flǖte enchantée)、《陌生的人》(L’ indifférent)。本文将从配器以及和声分析的角度,对作品在配器方面的相关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配器手法与和声、歌词意境三者间如何进行紧密结合,来完成对作品的整体构建。
拉威尔;舍赫拉查德;乐队歌曲;配器;和声
乐队歌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艺术,歌词是艺术表现的承载体,和声、乐队是表现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艺术,其表现手段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使作品形成一部完美整体的重要因素。
一、关于配器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拉威尔最常被定格为一位“杰出的管弦乐配器大师”,他在管弦乐配器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舍赫拉查德》是用管弦乐队伴奏形式的艺术歌曲。因此,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配器上的天赋也尽显其中。
(一)关于乐队的编制特点
在配器技法上,拉威尔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作品在配器上所呈现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装饰性乐器与色彩性打击乐器进行音色点缀
在使用装饰性乐器中,对竖琴的使用是作品在配器技法上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第一首歌曲《亚细亚》,作曲家在编制中使用了两台竖琴,这在常规的乐队配置中是不多见的。在作品中,竖琴的使用常起到对某种意境的模仿:如用滑奏的方式来模仿海上旅行的翻滚的浪涛声。除此之外,它和钢片琴一起与色彩性打击乐器共同起到音色点缀的作用。
在《亚细亚》,运用了钟琴(Jeu de Timbres)等色彩性打击乐器。在作品描写到“东方中国”的部分中,它与装饰性乐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异国情调。
2.偏重单一音色的使用,尤其是突出木管乐器的表现功能
在论文之的有关于《亚细亚》的相关论述中,统一与协调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于乐队中的乐队主题,而这个乐队主题的演奏多次由木管乐器来承担。另外,在第二首歌曲《魔笛》中,由长笛演奏的多情的华彩性乐句与人声形成的对位,让人感觉到“魔笛”的魅力。
3.弦乐器退居到次要地位,主要以复杂、细腻的分奏来构成轻柔、飘移不定、梦幻式的模糊背景
以上三点是这部作品在配器技法运用中的主要特点,不难发现这些特点已经属于或接近于印象主义技法特点。因此,从配器技法上说,作品已呈现出一定的印象主义因素。
(二)乐队特有的表现功能
作为音乐艺术表现的一种媒介,乐队的表现手段是最为丰富的。它以众多的乐器以及多声部的优势,能去表达其它形式所望尘莫及的色彩性和音乐的层次感。
1.关于色彩性
在乐队中,采用不同种乐器去演奏相同的和声或相近的和声材料,会引起在音色上的对比,产生色彩性效果。如下例。
例1 《魔笛》17-22小节和声部分
上例取自于第二首《魔笛》的中间部分,此段音乐在节奏、音响、力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对比。在音色上的色彩性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音响厚度的对比。在第一个部分几乎所有的乐器都参与了演奏,而第二个部分仅仅采用单簧管与圆号演奏,形成在音响厚度上的对比。第二,主要声部的音色对比。在这两段和声种,都存在着一个主要声部,就是贯穿整个片段音乐的“#G”音。第一部分采用大管、大提琴与贝司等低音乐器演奏,第二部分采用圆号演奏,形成主要声部间的音色对比。
2.关于层结构
多个声部分别按照自己的线条发展,并在进行中产生分层,这就是本文所指的“层结构”,层结构是拉威尔展示自己精确而严谨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品是以乐队伴奏形式的艺术歌曲,因此,以此为优势的“层结构”形式就尤为丰富多样。如下例。
例2 《魔笛》10-12小节
上例来自于第二首歌曲《魔笛》,是在层结构上的运用上最为常见的形式,其效果也是异常的明显。首先,长笛与人声互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旋律层,它们之间又构成了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层次,即对位层。其次,弦乐与其他乐器构成第二个层次,即和声层。并且,在每个层次中,又可以独立的分出其它层次。
色彩性与层结构是拉威尔在这部作品中,在配器上的两个重要特点。前者随着作曲家在技法上的进一步成熟,已成为他最终创作的重要的个性特点,也是把他归于印象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参考面。后者则使音乐得以在更大空间内自由发展,更体现了作曲家多样而精密思维的手段与创作风格。
二、歌词、和声与配器的融合
(一)歌词与和声
和声与歌词意境的紧密结合,是艺术歌曲所需要的。在这部作品,和声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作为动力源泉去推动音乐进一步发展的作曲技法的一种,而更是被歌词意境赋予了一定的“生命”意义。这样的一种现象在第一首歌曲《亚细亚》中已异常的明显,在第三首歌曲《陌生的人》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如下例。
例3 《陌生的人》部分和声缩编图
上例来自于第三首歌曲《陌生的人》的9-16小节与第25小节。9-16小节在和声上始终强调着#G七和弦的中心地位,而此段音乐所对应的歌词大意是“少女对青年的描述即爱慕之情”。纵观全曲,其实#G七和弦在作品中就是少女对青年美好印象的化身。当音乐进行到第25小节时,此时的歌词大意是“青年最终没有理睬少女”,音乐因此而透露出少女对青年的失望之情,和弦随之变化。但并没有离开“G”的范畴之内,而是用附加六度音的还原G三和弦,且在配器和力度上也产生了变化,用弦乐拨奏与中弱进行演奏。以配器、和声上的色彩对比,再加上力度对比,来映衬少女内心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绪变化的对比。
(二)配器、和声与歌词的三者间融合
相对于其他的形式而言,乐队的表现手段是最为丰富的。在和声与歌词意境紧密结合的同时,乐队通过其丰富的表现手段与和声一起,与歌词意境密切联系。在上例中,乐队通过弦乐的拨奏,产生乐队色彩与演奏力度的对比,映衬着少女的内心变化,这就是三者间融合的体现。如下例:
例4 《亚细亚》78-80小节
上例在《亚细亚》中所对应的歌词意境是进入了神秘的东方中国。为了表现这一异国且神秘的情调,首先在和声上采用具有东方韵味景象的空五度和弦(见有关于空五度和弦的论述),且在调式旋律上具有一定的五声性质的异国情调(两个上行的三音组)。其次,在配器上,乐队第一次使用的色彩乐器,并且在其后部分加大使用了“钟琴”,这样的配器上的变化,显然是为表达这一异国风采而准备的。
三、结语
和声、配器与歌词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拉威尔在创作过程中严谨且精密思维模式。同时,这样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也包含了一定的印象主义因素。例如,在第一首歌曲《亚细亚》中,在歌词意境上,想象中的旅行所到的每一处驿站,都会有相应的调性变化以及代表某种异国情调的音乐因素,这种调性色彩以及异国情调的对比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描写中,强调瞬息变化,以及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是相符合的。从配器特点,以及综合性艺术表现上看,说明受当时的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虽然在技法风格上不能算作是一部印象主义作品,但作品的确已呈现出一些印象主义因素。■
[1] 彭志敏.音乐分析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 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 [美]库斯特卡 著,宋瑾 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 施詠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 喻宜萱.关于法国艺术歌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2.
[6] [德]瓦尔特·基泽勒 著,杨立青 译.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