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音乐考级”
2017-01-30■珊音
■ 珊 音
话说“音乐考级”
■ 珊 音
每年暑期,音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音乐考级”。通过这项工作,培养音乐新人,引领社会音乐文化进步。
如今社会音乐考级五花八门,但起源还应首推1992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率先发起主办的“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最初在北京实施,这对成千上万在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琴童和他们的家长来码以招架了,为分散压力,减轻考生往返路程之苦,中国音乐家协会将权力下放,改由专家赴各地担任主考,随着考生和项目不断增加,许多项目由当地符合条件、并由中国音协审批的考官主考。
20多年前的山西音乐考级,只有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四个项目、三天时间,如今已发展到包括少作歌唱等十多个项目,需十天半个月,真是今非昔比。
我亲身经历过省音协最初的考级工作,参与接待过许多国内、军内大牌专家:有来自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我国著名女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倪洪进教授,全国手风琴学会顾问闪源昌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隋克强,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屹,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等,当时,我们不少考生没见过这阵式,在专家面前不免紧张、失常。不过,通过考级,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信息:山西省的钢琴、小提琴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因而考生的整体水平不低于全国同级水平,这次两个项目的通过率均在90%左右……但也有不少考生想撞大运,本是低级别的本领,却偏要闯高级别的禁区,颇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味道。结果自然惨败而归。这不能怪考生,而是需要教师引以为戒的,直到现在,这个教训仍值得吸取。
考级只是检验孩子学习乐器成果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少走弯路,促使教师认真施教。有些考生(尤其是家长)过分看重考级结果,一旦没通过便怨天尤人,这只会给孩子的学琴带来负作用。考级年年搞,艺术无止境,愿诸位考生和家长把证书看得轻些,把本事看得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