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社会史的略思
2017-01-29张义超
张义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关于区域社会史的略思
张义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区域社会史区别于以记叙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制度史。区域社会史在研究过程中讲究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发生环境,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更多的以资源、宗族、传说等社会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在区域内的研究以分析地方的作用为切入点,兼顾国家的大环境对区域内的隐形作用。以此来重建在国家和地方互动过程中的历史场景。
区域社会史;历史;研究
初涉区域社会史,笔者自然地把它归结为某一地方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与当时所处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相联系,把它理解为政治经济史下的地方历史。通过对陈春声、赵世瑜等学者关于区域社会史理念的学习,以及对《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等区域社会史的相关论文进行了学习和探讨,对于区域社会史理解产生新的思考。
区域社会史对地方历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并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制度史的研究。区域社会史研究将“区域”与“人”相结合,以特殊视角切入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特色和探讨意义。
一、区域社会史的研究领域
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区域”更应视为在某一社会现象形成的过程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类其产生的作用所涉及到的范围。“区域”必然以某一地域为主要范围,但它又不仅仅以地域范围界定,更以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地域空间来圈定。也就是说,“当‘区域’跟‘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区域’这个词就不是地理的概念,而变成是一个与人的思想和活动有关的分析工具”[1],显而易见的是其所分析的社会史确切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区域社会史是包含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历史,在这些发生者的活动空间内,同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府的政策方针,地方社会需求,外来因素干扰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社会史并不是所谓的地方志,即“省通史成书之时便有着成为有地方特色的国家史副本之势,而不是该省的历史”[2],区域社会史不以行政单位划分,它体现出的是地方社会和人的行为特色,研究的切入点往往以宗族、传说、社会资源等与文化相关的因素入手,与文化人类学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
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最应把握的是对某一事件的历史场景的探究,也就陈春声先生所说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者要在心智上和情感上回到历史现场”,即“走向历史现场”[3]。
在研究伊始,对于该区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因素要有基础而全面的了解,以查找文献资料、深入走访地方的方式,使研究者深入其境。在《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和《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的写作过程中,赵世瑜先生在当地进行了实地的走访调查,近距离的感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了解到有关大槐树移民和分水故事的相关传说以及考察到与之相关的遗址建筑。对于这样的研究方法,傅衣凌先生亦强调“‘把活材料与死文字两者结合起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努力回到历史现场的研究方法”[3]。对于一直流传至今的传说故事,其来源大概是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演绎而来的,虽然在层累的叠加各种非常理的情节,但是其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却是有迹可循的。例如《胡大海血洗林县的传说》、《三洗怀庆府》的故事情节虽然略显荒诞,其本意却是为了给其他人以中原地区人口减少的印象,为后来的大槐树移民创造社会条件。在查阅官方文献,积累民间实物和文字材料后,在这些完备的已知材料的基础上采取回溯的方法,在推到未知的过程之中有层次的破解障碍,来探寻真相。
在构建历史场景的过程中,受到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可能会使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偏离向地方政治经济史的轨迹上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制度、文化借助国家的权力向地方推行,对于社会和民众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中,不能以国家的政治经济史的研究方式进行,“不可把‘国家—地方’、‘全国—地域’、‘经营—民众’之类的分析工具,简单地外化为历史事实和社会关系本身,不可以‘贴标签’的方式对人物、事件、现象和制度等做非彼即此的分类”[4]。因为在某一地域的社会文化以及地域特征的形成过程中,同时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同时也“通过士大夫阶层的关键性中介,在‘国家’与‘地方’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生变化的”[4]。例如陈春声先生在《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一文中提及,倭乱以及朝廷的应对不力,促使潮州当地的士大夫、地方官员为谋求自保,修筑军事性城寨,以抵御强盗和倭寇的袭扰。在这一个国家和地方的互动过程中使地方乡村的聚落形态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分散的村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为大规模的军事性城寨。
《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所揭示的,在以国家为视角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往往将倭乱以及抗倭行为作为宏大场面的政治、军事行为来分析,似乎与清朝迁海行为的年代相距甚远,所以两个行为并不相关。但是由倭乱所带来的东南沿海地方社会的乱象持续存在,民盗难分的复杂社会状况下,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了迁海的政策。迁海行为实际目的是对东南沿海的社会秩序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推倒重建。由此可见,将明清两个朝代“倭乱”和“迁海”的两个行为分离是不恰当的。有关历史分析的问题,以历史朝代的分期以及年限的长短作为历史研究分期的依据并不恰当。因为朝代的划分主要以政治因素,即政权的更迭为主要依据,无论是以经济、军事的国家角度,还是下层社会的地方角度来分析,政权更迭的分期都与以上两个角度并不吻合。历史分期应为历史研究服务,以更方便的解读历史,切勿因王朝分期而将连续性的历史事件生硬的割裂开来。正如赵世瑜先生所强调的“王朝变了,皇帝换了,但是这个地方社会并没有变,它接二连三地经历这些事件;在考察这个经历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国家——百姓的眼里,无论明清都是一样的——制度的连续性”[5]。当我们以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为依据,“倭乱”和“迁海”虽然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两个行为,但正是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期存在地方性动乱的情况下,有相同的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使得两个动作具有前后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在研究中,应注意把握在同一社会环境下各种行为的内在联系,要细致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以及其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回溯的方法通过逻辑紧密的推导,重建历史的过程。
尽管区域社会史是以地方的小视角切入,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以小见大。对下层民众的行为以及约定俗成的制度进行研究,以此提出更高层面上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结论。赵世瑜先生在《分水之争》中讨论的问题就是怎么看待争水,会引起什么样的纠纷,水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其产权归属不清。中国的很多公共资源都这样,“资源的归属不清是引起争端的根本原因”。其最终所要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资源归属问题,由分水问题来实现以小见大的目的。显而易见的是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关,在国家与地方互动的历史过程中,国家作为历史大方向的主导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家的潜在影响,即赵世瑜一直强调“国家的在场”的观点。地方社会正是受到了国家的影响,利用国家的规则来作出回应,塑造属于地方的社会的特色。在区域社会史中对于国家和地方两方面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全面把握,以更好的做好区域社会史的研究。
三、结语
区域社会史以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同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关注的重点亦是下层民众的生活方式即区域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经济、族群神明等因素。但区域社会史坚持历史学本位的研究方式,注意把握国家因素在其下层社会中发挥的潜在作用,却又不同于传统史学以政治经济史发展为关注点。在研究过程中,讲求走访调查,无论是地方的文献材料还是实物资料都有着充分的搜集,关注地方对国家制度的回应以及国家和地方的互动过程,重建在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场景。
[1]陈春声.从地方史到区域史——关于潮学研究课题与方法的思考[J].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
[2]李来福.从1994年版《山东通史·明清卷》反思地方史编纂[J].转引自赵世瑜.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2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J].史学月刊,2004(08).
[3]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J].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赵世瑜.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丛书总序.
[4]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08):9.
[5]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叙说: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研究.
张义超(1993-),山东济南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史。
K
A
1006-0049-(2017)24-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