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子与庄子的语言异同

2017-01-29赵雅雯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对偶道德经寓言

赵雅雯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4



论老子与庄子的语言异同

赵雅雯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4

老子和庄子都是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是这一学派的始祖,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使其延续。老子和庄子分别为后世留下了《道德经》和《庄子》两部著作,书中除了宝贵的思想,其语言也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本文从文体属性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老子和庄子的语言异同。

老子;庄子;文体属性;语言风格

一、文体属性

首先,老子和庄子的作品虽然在篇幅上相差甚远,但从取材上来看,都十分广泛,自然、宇宙、人生、社会、政治、伦理,无所不至,且不受时空限制,历史的、虚幻的、自然的,无所不包;从表现手法上来看,都不拘一格,议论、叙述、描写、抒情兼有之,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从立意上来看,每篇都能总结出表达道家思想观念的哲理,符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征。从意境上来看,都充满了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托物言志,寄情于事,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即符合散文意境深远的特征。从语言的表现上来看,老子的语言高度凝练,赋有诗意,庄子的语言富于想象力,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符合散文语言优美的特征。

但是老子的散文以议论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议论方法当属“正言若反”,例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看到了事物两面性及其相互转化的性质,他的语言与哲学思想,即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相一致。因而老子的散文是带有议论性质的哲理性散文。

从文章性质上看,庄子的散文中寓言所占的比重最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也指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寓言”一词首先出自庄子,“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意为这百分之九十的寓言,都是借他人之口说自己的言论。后成为寓言这一文体,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例如《庄子·逍遥游》一篇就是由七个寓言故事组成“鲲鹏”、“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神”、“资章甫适越”、“五石瓤”、“不龟手药”、“大得与狸牲”。

二、语言风格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著作语言朴实无华,辞约而旨丰,通篇多用短句,精辟而准确,很多四字短语后来成为了今天的成语,如上善若水、功成身退、天长地久等等。此外,老子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是因为其语言具有诗性的音韵美。刘师培曰:“欲考古韵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韵之书;而周代之书,其纯用韵文者,舍易经、离骚而外,莫若老子。”庄子的文字整体上来看,汪洋恣肆,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次,从修辞上来看,老子和庄子都善用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联珠等。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的阐释出高深的道理:《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并以水喻人,赞颂得道者的高尚品质;《逍遥游》中“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以“芥“、”杯”喻“舟”。对偶整齐醒目,工整而又易于记诵。《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为对偶。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使之更有说服力:《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齐物论》中的“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设问引人思考,有助于文章的推进:《道德经》中的“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逍遥游》中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反问增强了说理的语气,增加了语言的波澜:《道德经》中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秋水》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联珠又称顶真,环环相扣,使行文流畅:《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间世》中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与老子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同的是,庄子寓言式的文章中大量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比喻生动形象,对偶整齐醒目,排比气势铿锵,设问引人入胜,反问增强语气,联珠使行文流畅,老子和庄子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各自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朱丹.《老子》的语言风格探析[D].湘潭大学,2008.

[2]陈云龙.老子的语言观及其对后世言语行为的影响[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3):40-43.

[3]梁徐宁.论庄子的语言观[J].社会科学辑刊,2000(4):26-29.

[4]张利群.论庄子语言表达方式的特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103-107.

[5]刘永凯.老子与孔子语言观之比较[J].孔子研究,2001(4).

[6]黄敏.《庄子》修辞手法初探[J].当代修辞学,1982(4):21-22.

B516.54;B

A

1006-0049-(2017)07-0290-01

猜你喜欢

对偶道德经寓言
对偶τ-Rickart模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敬业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