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应用
2017-01-29孙悦莹
孙悦莹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概念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应用
孙悦莹*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还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应用GeorgeLakoff与Mark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解读中英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用法,主要分析了天气隐喻、疾病隐喻、宗教隐喻几种类型。
隐喻;政治语篇;中英
一、什么是隐喻
隐喻通常被看作用于“润色”语言的一种修辞方法。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逻辑错误,如:在“Highways are snakes.”(公路是蛇)一句中其字面表述是错误的,该句的交际意义是间接实现的。
直到Lakoff与Johnson(1980)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本质上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Lakoff与Johnson(1980)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种形式: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而本体隐喻又可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
二、隐喻与政治语篇
隐喻最初被作为修辞用于议会辩论,通过述诸情感而感染听众,进而透过人们的潜意识影响理性观念,达到道德劝说,从现实世界体验向心理空间概念、社会世界观念映射,实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喻情、喻理、喻德功能(ethos,logos,pathos)。(张立新,唐承贤125)
政治语篇往往以隐喻“架构”(frame)出抽象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框架是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的“概念容器”。政治用语中往往使用大量富有表现力的隐喻,使其语言生动、有力。不同隐喻的使用往往能体现出说话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Lakoff(2013)曾以“别想大象”这个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即运用隐喻来建构框架,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了解这一理论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对方语言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被引导和操弄,并且在话语角力中抢占高地。
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分析
常见的政治隐喻有天气隐喻、建筑物隐喻、植物隐喻、旅途/道路隐喻、航海隐喻、人体隐喻、家庭隐喻、战争隐喻、疾病隐喻、戏剧隐喻、宗教隐喻等等。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几种隐喻。
政治语篇中常出现与天气、地理和自然灾害有关的隐喻。气候的变化往往用来表示国与国、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如英语中frost,frozen常表示两国关系的紧张,汉语中也有“破冰”“阴转晴”等用语,于是,我们得出Politics is weather.(政治是天气)的隐喻。“Every candidate is likely to experience peaks and valleys in his or her performance in the months ahead.”(Washington Post)即为用山峰和山谷来隐喻政治家们政治生涯中的高峰和低谷。“earthquake”等表示自然灾害的词常用来表示影响较大的运动或事件。(周薇薇106)
在本体隐喻中,人们用身体各部分映射社会组织构成社会组织的人体容器隐喻。疾病侵入人体组织形成了疾病隐喻(Disease is invasion),包括感染入侵、抵抗和治愈,如在移民问题上就有移民意识形态入侵和反移民政策。(张立新,唐承贤126)。苏珊·桑塔格(2003)认为结核病是希特勒喜欢使用的隐喻,常被希特勒用于污蔑犹太人。
奥巴马在演讲中借助隐喻叙事。他将抽象的种族问题和美国梦以神话叙事方式讲出来,《大卫与歌莉娅的(神话)故事》(the stories of David and Goliath)的投射,美国梦(the American Dream),生存、自由与希望(survival,freedom,and hope),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讲的隐喻互文,“合众为一”(out of many,we are one)与《独立宣言》互文隐喻的运用,对常规隐喻进行扩展和整合,创造出个性化的“新奇隐喻”,唤起“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好愿景。(张立新,唐承贤128)
四、结语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思维息息相关。George Lakoff与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是从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隐喻受社会文化背景、神话故事、宗教及民俗等影响。隐喻在政治语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治家们往往通过创建一个隐喻性的话语世界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建构人们的价值观,最终重构现实世界。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货.闾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9.
[3]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
[4]张立新,唐承贤.隐喻认知语用研究.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04.
[5]周薇薇.隐喻的社会性体验理据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07.
孙悦莹(1992-),女,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H315;H
A
1006-0049-(2017)07-0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