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鲁迅小说里的一些经典人物形象

2017-01-29袁茂萍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权贵阿Q刻画

袁茂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安龙校区,贵州 安龙 552400



谈谈鲁迅小说里的一些经典人物形象

袁茂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安龙校区,贵州 安龙 55240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就像一面旗帜一样照耀,并引领新文化运动的前行。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通过塑造人物,来表现社会百态,其中以反映封建主义、军阀主义的作品最具代表性。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几部主要代表作,谈他对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物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深刻领会,以表示对这位文学大师的仰慕之情。

鲁迅;作品;人物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文学家之一,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更是以鲜明的人物刻画,犀利的触笔闻名于世。早年鲁迅先生东渡日本,在仙台大学学习医学,试图通过学医拯救国家,后来醒悟专攻文学,终成一代巨匠。正如鲁迅自已所说:“在中国医好几个人的躯体也无多大益处,更重要的是医治国民贫弱的灵魂”。鲁迅先生的主要代表作包括大家熟知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以及对于青年少时期追忆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人物无疑是作品的核心,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画,来反映当时日常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由此揭露社会百态,当然这与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具体作品来分析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

一、权贵与贫贱的形象塑造

矛盾曾说:作品的取材,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人物的刻画要有映衬。鲁迅先生笔下人物众多,而人物的刻画也正好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个百病缠身的社会背景下,不幸的人和事往往是社会的焦点,但是孤立的描绘这些人的生活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映衬是必须存在的写作手法。权贵与贫贱正是那个时代的两股力量,所以在鲁迅的文章中,这两种人永远都是作品的两极。

在鲁迅的作品中,权贵者无疑是社会的腐朽力量。历史的车轮的转动离不开权贵与贫贱的争斗,所以权贵的刻画必须遵循负能量、逆潮流,以及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则。通过权贵的有力朔造,贫贱的形象则更具说服力,更据感染力,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时代潮流的印证,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具体来说,在《狂人日记》中,以赵贵翁和赵家的狗为首的压迫者形象,他们是当时封建社会的权贵代表,他们拥有不容置疑的话语权。此外《孤独者》中,杜师长的形象,《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药》中的康大叔,以及《孔乙已》中的丁举人都是如出一辙的权贵代表。跟这些权贵对应的是阿Q、孔乙已、华小栓等,这些贫贱的形象主要通过悲惨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社会的无奈来表现。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权贵们嚣张跋扈的丑恶嘴脸与贫贱的被欺骗、愚弄的悲惨人生对比无疑是成功的,在这些活生生的人物背后,反应的是一个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国家,一群饱受封建思想毒害,被权贵者操纵的劳苦大众,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最终只能走上历史的断头台。作品最终表达的是人类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嘶吼与宣泄。

二、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形象刻画

如果说权贵与贫贱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彰显矛盾的冰火两极,那么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刻画则是具有国民代表性的一潭看似平静,却又时常泛起波澜的湖水。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知识分子的描写主要表现为“哀其不幸”的态度。例如,在作品《孤独者》中,魏连殳人物设定非常符合传统意义的“臭老九”形象,从村里的一个普通娃,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受教育者,魏连殳看不惯旧文化、旧风气,他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异类,一个与现实社会隔绝的人物,这样的人缺少社会定位。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也代表了一类知识分子,这些人一心想求得功名,但受限于时代,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郁郁而终;在《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显然与魏连殳和孔乙己不同,这类人群具备了先进的意识,在思想上时刻准备改革,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类人是革命的先驱。此外还有在《高老夫子》中,主人公是一个社会高级混子,这类人表面上道貌岸然,身披知识分子的外衣,骨子里却是插科打诨的社会败类,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在当时五四运动时期,以上这些知识分子,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是结局都莫名的一致。他们对社会、人伦的绝望异化为对世俗的遵从,最终走向了庸众之中的历程,就是知识分子从呐喊,再到彷徨的最好诠释。

在农民题材作品中,农民的描写主要表现为“怒其不争”的思想。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主要以落后农民这样的形象入手,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一个想做奴隶,而又不能做好奴隶的时代,这些人最需要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事实是残酷的,人们给予他们的只有侮辱和歧视。例如在《孔乙己》中,短衫顾客恶意嘲弄孔乙己,孔乙己则以自己穿长衫代表文化人而自娱。还有在《阿Q正传》中,阿Q经常遭到社会的欺凌,而阿Q的反应则是通过欺侮小尼姑来展示自己的强大;除此之外,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被鲁镇的村民用来谈论,当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等,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多么扭曲的时代,一个多么无情的世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作品多表达于人们内心的声音,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笔下的人物虽然形象各异,但极具代表性,人物刻画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故事以人的生活入手,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彰显矛盾对立双方的立场,并借助残酷的结局揭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疮疤。

[1]李林,王思成.五四运动的历史文化剖析[J].中外文学鉴赏,2014(6):31-35.

[2]李克勉,王国维.论鲁迅作品中人物的戏剧化创作与戏剧性结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2):111-114.

[3]王富仁,丁宇飞.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以鲁迅《呐喊》作品加以追忆[J].俪人教师版,2013(11):237-241.

[4]《呐喊》.北京新潮社出版,1923.8.

[5]《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2-01.

I

A

1006-0049-(2017)07-0275-01

猜你喜欢

权贵阿Q刻画
“草圣”张芝:不爱权贵爱布衣
阿Q和老A
古罗马广场雕像探析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故事新编
唐伯虎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