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大学生就业实然状况分析

2017-01-29王路平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就业率长春市长春

王路平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长春市大学生就业实然状况分析

王路平*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长春市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出现了就业率下滑,专业不对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长春经济发展缓慢、高校专业设置不科学、学生本身自我认知感弱,解决此问题主要是政府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扶持、高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高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到大众化两个阶段,在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即将进入普及化状态,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就业难的呼声会越来越大。从相关资料得知:吉林省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缓慢,高校毕业生就业诉求越发的凸显。

一、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学生就业率

由于全国的毕业生人数的持续走高,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几年来持续上升,从2011年15.6万到2016年18.7万,2013年初次就业率为82.77%;2014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3.59%,长春毕业生将出现54个人争的一个岗位的现象,在全国28个重点城市“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排行中位居15位,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2.61%,201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据相关资料显示,今年我省高校接待用人单位数量普遍减少,岗位需求数量和就业质量整体下降,全省招聘单位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1.4%。就业签约率下降2个百分点。截止到2015年吉林省共有高校58所,长春市有37所,占吉林省高校数量的64%,吉林省高校就业现状也说明了长春市就业状况很不理想。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围绕国家提出的“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改革、金融创新,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长春市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参军入伍,努力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省特别的重视大学生创业,为破解就业难题,从2016年起,我省所有高校将开设创业课,并且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三)就业走向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据《2015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从就业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就业人数多,占总就业人数的60%,其次是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但同时资料显示近几年长春地区的岗位竞争程度下降,出现人才外流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率偏低而且不平衡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发展报告(2015-2016)》中指出,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净就业率为90.58%,从我省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情况来看,就业率低于全国的就业率,总体来看工科的就业率偏高,本科专业最低的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为农学。

(二)就业的专业不对口问题较为严重

找工作难,找到和专业对口更难,目前学生找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在校期间组织的实习工作实现的,由于学校安排实习工作很难与学生专业匹配,导致学生初次就业专业不对口。同时学生本身对于专业对口工作的诉求因就业压力而变的不强烈。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

2015届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2.61%,在毕业生中,女生多于男生,而男生的就业率反而比女生要高。这说明了女生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隐形歧视。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

承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经济增长一直是在全国各区域板块中垫底,长春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够,行政化色彩浓重,缺少改革创新意识,民营企业占比较少,新型的服务产业和创新产业也不够,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科学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现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一些高校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但还有一些民办高校为了利益盲目设置。另外长春市一些高校建校历史悠久,有一定的校园底蕴,但市场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有些专业缺少改革创新,专业招生规模,课程体系不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长春市高校课程设置模式单一,长春市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只是传递文化基础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兴趣动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一般高校关于实习实训更多是在考虑安全和费用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短、无指导、学生只注重完成学校的安排,而不是提升自己。

(三)大学生职业观不正确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候更多是考虑经济利益、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而忽视了对自己清晰的认识和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取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找工作靠关系而不是能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盲目创业,有的为了躲避就业难而延长受教育时间,加大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最后导致“教育致贫”。

四、改善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对策

(一)健全政府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加强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好的空间,转变管理机制,切实做好供给侧改革,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给予毕业生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宽松的展示平台,对于特殊群体采取政策倾斜的措施。同时政府做好监督反馈工作。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在专业设置上要结合社会的需求,据麦可思《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高离职率也和专业有关。所以在专业招生上和专业课程的选择上及时跟进市场的变化。这种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或调换专业和课程的方式,使得高等教育能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匹配状态,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

习总书记曾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在就业难的今天,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各种能力的提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对自己的认知感,特别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新的经济形态下,大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张源源,刘善槐.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11(9):51-52.

[2]柴天资.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外力推动还是内力驱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25.

王路平(1983-),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07-0261-01

猜你喜欢

就业率长春市长春
登泰山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初夏
印语长春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走进长春净月潭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
长春市吉航汽车维修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