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01-29梁大伟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隐性现象大学生

梁大伟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与对策研究

梁大伟*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当前大学校园中,逃课是普遍却屡禁不止的现象,虽然校方也相应加大了对逃课的惩治力度,但是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强化,“隐性逃课”现象却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学生人在心却不在,虽然坐在课堂上,但是却做一些和课堂内容无关的事。长此以往,“隐性逃课”现象产生,不仅严重影响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降低课堂效率,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本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隐性逃课”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策略。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走进大学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与初高中存在很大差别,很多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1]。“隐性逃课”比“显性逃课”更难制止,且存在年级越高,“隐性逃课”的情况越严重的现象。由于大学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之一些课程的任务重,课时短,很多教师对于这种“隐性逃课”也秉持一种默许的态度,导致这一现象在大学课堂上迅速蔓延。

一、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分析

为详细了解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实际情况,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本次调查在校内一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254份。其中大一学生75人,占29.5%,大二学生59人,占23.3%,大三学生62人,占24.4%大四学生58人,占22.8%。其中男生103人,女生151人。

通过调查发现,有79.3%的学生有过隐性逃课的经历,37.4%的学生有过显性逃课的经历,只有9.6%的学生可以认真听教师的授课内容,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逃课现象在大学课堂上普遍存在,且隐性逃课现象更为严重,在调查中还发现,大一学生隐性逃课的概率为12.3%,大二学生为21.9%,大三学生为43.6%,大四学生为69.7%。由此可见,隐性逃课存在年级越高逃课率越高的情况。且隐性逃课出现频率最高的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比例为69.1%,公共必修课的占55.6%,专业课程的逃课率明显低于公共课,其中专业选修课的逃课率为24.6%,专业必修课逃课率最低,仅为6.3%。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

(一)首先,隐性逃课没有明确违反校纪校规,所以在对其进行监管上很难长期有效落实。其次,由于大学课程相对较多,一些专业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任务重、课时少的情况,加之隐性逃课并不会影响课堂纪律,所以一些教师为了保证课时进度,并不会将课堂时间放在治理隐性逃课这一问题上[2],教师的纵容也使这一现象愈加严重。

(二)大学学习更加强调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互配合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大一新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缺失自主学习的部分,课堂所讲内容很难得到巩固,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恶性循环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隐性逃课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三)高年级学生面临实习、就业、考研等多重压力,因此很多学生往往会牺牲一些对其工作或者考级不太重要的课程,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很多教师也理解学生的难处,所以并不会对这一情况进行过分追究,这也导致很多专业课程的设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四)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隐性逃课的原因是由于教师课程安排相对刻板,教学形式也常是照本宣科,所讲内容也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衔接,师生间缺乏正常的课堂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为了保证出勤率,学生只能隐性逃课。

三、针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

(一)学校管理方面

学校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选课制度,力求大部分学生都能选到感兴趣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为设课原则,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专业技能;相应减少大课的排课量;学校还应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需要,相应开设时间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程安排上,应当根据课程总量合理安排每天的排课量,尽量避免某一天的课程安排相对集中的情况。同时应注意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考核,强化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授课方式的优化,使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更加科学、合理。

(二)教师授课方面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授课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对于一些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的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一些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相关岗位中去。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同时,应根据课程需要适当弱化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强化学生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教师课堂形式的丰富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减少隐性逃课这一现象的出现。

(三)学生自身方面

很多学生存在隐性逃课的现象是因为学生自身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校应就这一情况,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辅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快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并以此为原则树立长期的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形成隐性逃课的原因有许多,要避免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学校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课程改革以及考核制度的完善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相应调整课程安排方案。解决隐性逃课这一问题时,校方还应重视家庭因素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学习动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减少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

[1]苏明宏,倪小冬,徐捷,等.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的编制和结构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2):1858-1862.

[2]王晓静.大学生“隐性逃课”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3):42-42,43.

梁大伟(1985-),男,汉族,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07-0175-01

猜你喜欢

隐性现象大学生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