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1-29武玉华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农村

武玉华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武玉华*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不充足等原因,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因此,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学、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存在考试、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心理障碍;少数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如悲观情绪、自杀意识、偷窃行为等不良品质。”[1]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不充足、管理阶层不重视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滞后的局面。因此,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原因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整体水平偏低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内容丰富、领域广泛的完整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我国正式开展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指导不断完善,机构组织相继成立,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底子薄、水平低、问题多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背景下,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由于人才流失严重,文化落后,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

缘于一些传统的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农村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以致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在许多农村教师心中,“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认识和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迟缓无力。”[3]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4]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事实上,农村中小学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生活教师等非专业人员兼任的,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辅导缺乏深度。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也有一些教师,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渠道,没办法展开相应的工作。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严重

心理教育(心育)是相对于德、智、体、美、劳等“五育”提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健全人格。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多由班主任或者思想品德老师承担等原因,导致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严重。

(四)缺少必要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管与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构成成分。通过监管与评估,可使上级行政部门准确了解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为心理健康教育掌舵护航。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导致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名无实,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按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室更是形同虚设。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途径

(一)有关教育部门和机构要加强舆论宣传,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说过:“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新教育观念的推广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机构发挥在宣传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把新思想、新观念,源源不断输送到基层教育部门当中去,输送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当中去。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要基层教育界常年“清如许”,而源源不断的新教育观念就是这“源头活水”。农村中小学校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利用网络、书刊、讲座、宣传栏等加强正面的舆论宣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从而培养出能适应各种挑战和竞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育部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5]一些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专业知识储备太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欠缺,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开展心教师资培训活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促进农村心教的保障。第一,按照各地实际情况选派专职教师到高校参加正规化的培训。第二、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不可能每个教师都有外出接受培训的机会。各地教育部门要定期的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教授到学校开设短期课程培训,讲

授相关知识、技能、实际操作技巧,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一些光盘、DVD等,能快速、生动地转播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学校方面要做到“三结合”,即家校结合、师生结合、生生结合

首先,家校结合。家庭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温暖的港湾,经过一天繁忙的学习,青少年回到家中放下戒备之心,心理问题很容易显露出来。而学生一天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度过,如果能做到家校结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有很大帮助。其次,师生结合。学校经过甄别筛选把那些性格内向、家庭条件不好或家里发生重大事故等心理容易产生问题的学生分配给教师。要求教师时时关注、事事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最后,生生结合。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条件,而且反过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在校学生的人际关系简单纯洁,伙伴多以同学为主。性格活泼开朗的可以带动性格内向孤僻的,积极向上的带动安于现状的等等,通过生与生的结合,促使彼此心理上的相容,情感上的相互慰藉与支持。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还可带动班级学习积极性、带动班风校纪。

(四)特别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或一方常年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已经出现较严重的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行差、自私冷漠、忧郁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危机,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大冲击。”[6]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未来。关爱留守儿童,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学校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感。

(五)教师自我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极其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导致心理不健康。教师的消沉自卑、郁闷焦躁、怨天尤人、厌恶学生、喜怒无常、虚荣猜忌、冷漠无情等负性心理又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学校管理部门应当留意教师的心理变化,客观上疏导排解心理上暂时出现问题教师心中的疑虑。出现心理问题的工作者也应当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觉悟,或者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

总之,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相对落后。然而,农村中小学又是我国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农村中小学教师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军。加强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1]刘细花.农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滞后的原因及应对策[J].教育探索,2003(3).

[2]李文忠.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农村教育研究,2009(10).

[3]邵来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泰山学院学报,2004(4).

[4]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2-9-3.

[6]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5(8).

武玉华(1981-),女,河南舞钢人,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G

A

1006-0049-(2017)07-0101-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