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2017-01-29许双毅

北方音乐 2017年15期
关键词:牡丹江器乐应用型

许双毅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创新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许双毅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以现在社会大部分群体精神需求出发,分析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教学模式的现状,探讨了创新视角下,音乐表演培养模式的可构建性与可实施性。

创新;培养模式;复合应用型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与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目前的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业务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探索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有必要迅速实施。

一、欣赏群体审美认知需求现状分析

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引入﹑传播媒体与网络的普及﹑中西文化的交融等等因素已经引发了欣赏群体审美情趣的变化及转移,很多单一的音乐表现形式都已经与现代欣赏群体的意识产生了距离,不同欣赏群体对器乐表演会产生不同的审美需求。我们可以把欣赏群体分为专业欣赏群体与非专业欣赏群体。专业欣赏群体可以涵盖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的专业人员与音乐表演业余爱好者,他们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他们对传统形式可以接受。但也正因为他们的专业性使得他们更愿意接受多元化表演形式﹑融合世界音乐。非专业欣赏群体指的是未接受过任何形式音乐教育的群体。此外,欣赏群体还分为老﹑中﹑青三代。三代人成长的时代背景﹑接受的教育﹑思想意识形态不尽相同,他们对音乐表演的审美需求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本土﹑本民族较传统的音乐形式;青年人则对融入西方音乐元素的通俗流行音乐更感兴趣;而中年人对两者可以视其偏好或接受前者或接受后者,介于两者之间,对本民族传统音乐喜爱的同时,也不完全排斥当下流行的融入他族音乐元素的某些音乐表演形式。究竟如何为具有不同审美需求的群体找到可以共同接受的器乐表演形式,符合广大欣赏群体内心审美“范式”,使器乐表演拥有更加广泛的欣赏群体不仅仅是已经从事音乐表演行业的成熟的器乐演奏者所潜心研究的课题,更是承担着即将步入音乐表演行业或是基础音乐教育职业教育责任的教师们应积极探讨并引领在校学生努力钻研的课题。

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状况分析

目前,音乐表演教学模式多数停留于 “一对一”﹑“口传心授”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传道授业方面有积极的一面,但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单一的“一对一”﹑“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模式通常会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与集体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音乐表演专业各个方向没有交叉,基本是就自身专业目标授课,使学生除本专业知识外对其他音乐相关方向没有任何了解,更谈不上掌握另一项技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影响到专业水平的提高,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形势上处于弱势。

三、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究

创新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音乐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众多途径与方法。笔者从多年的音乐表演教学经验及舞台表演实践出发,寻求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力求立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多元﹑立体﹑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如何将中外之精华合于一处,音乐表演实践教学中的“合”不是简单地将各专业方向拼凑起来,而是通过多方面的比对,寻找演奏艺术之个性与共性,取各自精华,采用借鉴﹑融合的方法在音乐表演教学中将之合于一体。

创新视角下音乐与舞蹈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更新音乐与舞蹈专业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打破器乐表演﹑声乐表演﹑数码音乐制作﹑舞蹈表演专业的界限,构建音乐专业不同方向课程之间﹑音乐专业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之间﹑音乐与舞蹈类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设置与之适应的课程,综合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练习﹑课堂舞台表演评价﹑课外舞台表演实践﹑专业实习基地的社会职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创新学习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单一专业学习为复合专业学习,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专业本身﹑亦或是音乐作品﹑或者是表演形式等等,各专业的融合都已呈现不可阻挡之势,成熟的作品﹑成熟的表演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演与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托。在此基础上,作为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实施中西合璧的培养模式,将莘莘学子们培养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其拥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1]王茗,陈怡.从笙的输出与手风琴的输入看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J].中国音乐,2008(01).

[2]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02).

[3]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刘永涛.后现代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05).

J60

A

1.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器乐合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JG180262);2.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创新视角下音乐与舞蹈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6-JG18020)。

猜你喜欢

牡丹江器乐应用型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探究音乐主题记忆 突破器乐欣赏难点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