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017-01-29方丽敏
方丽敏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学,浙江 台州 318001)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方丽敏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学,浙江 台州 31800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希冀让学生通过对音乐审美要素的把握了解音乐,提升审美情趣。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音乐教学中审美功能的实施,会对初中生心理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他们建立更加完善正面的人生观。
初中;音乐教育;审美功能;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初中生处于小学和高中之间的衔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有着动荡性和不平衡性,对自身的自主性也较小学时期有了显著提高,此时的他们很容易出现和周围的成人相对立的逆反心理,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发展为心理疾病。
音乐这门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副科。但事实上,积极参与音乐审美体验活动,对于处在心理动荡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剂调节其心理健康的良药。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音乐教师,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初中学生极易出现焦虑﹑意志力较薄弱﹑对他人难以建立信任感﹑常常感到内疚等心理问题,而在一堂妙趣横生的音乐课后,走访这些学生,可以收到积极的反馈。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情绪,调节了心理。由此可见,音乐并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把握,对音乐之美的领悟,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完善他们的人格。
本文将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对学生正面情绪的调动以及设计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案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1]中,是这样阐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从上文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实践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并夯实自身的音乐基础知识,分析学生处于特殊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案,对其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反映,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上,参与感不强,对课本中的歌曲兴趣不大,这说明学生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的体验较差,对于单纯而抽象的技巧训练,还有一些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样的教学体验使他们很难感受到音乐之美,不利于培养起自己的审美能力。
作为教师,要强调音乐教学实践的互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感受声音的魅力,体会音乐各个构成要素的独特之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融入情感,真正体验到音乐之美带给心灵的冲击。
二、音乐审美对学生正面情绪的调动
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表达情感是它的重要任务,音乐作为联系精神活动和感官体验的纽带,可以准确地反映音乐活动参与者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变化。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有很多渠道可以接受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他们对课本上的内容却是兴趣缺缺。学生认为,课本上的歌曲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情感。
对此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情绪是时刻变化的,情绪展示了学生的内心状态。对流行歌曲中一些较为成人化的内容的喜爱,反映了学生渴望长大,渴求独立,脱离成人管束的强烈愿望。在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如果他们的心理行为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行为模式和相应的年龄特征不符,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后,要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本上的音乐不是不美,而是没有以合适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美。
毫无疑问,美好的音乐不管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说,都会对人产生超脱自我的美妙体验。教材所采用的很多歌曲,包含了对国家,对民族,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初中生正处于建立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教材的内容,对改善他们的不良情绪,形成全新的情感体验是大有裨益的。
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于自身情绪的情感,使其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我认知的不足,对他们建立健全稳定的人格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设计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案
音乐作为美育学科,不同于其它理论类学科的严肃和枯燥,它需要在活跃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改善了音乐课的教学环境,将原先在普通教室中上课的学生带到更为宽敞的音乐教师里,让他们从拥挤的课桌﹑高高摆放的课本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上音乐课时有更为放松的心境。同时,音乐教室的存在,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师生共同参与的音乐活动扩大了空间。
除了物质环境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些老师上课非常随意,学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教师对音乐课的不重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样学样,忽视这门学科。教师要少用命令式的口气,代之以商量而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并且要多询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看法,鼓励他们说出心中所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提出表扬和赞赏。教师积极的情绪会感染到学生,真诚的沟通会打动学生,再加上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学生将体会到音乐的趣味性,从而更积极地加入到审美活动中来。
以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2]第一单元的《我和你》一曲的教学为例。此曲是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时广为传唱的奥运主题曲,其旋律简洁而优美,朗朗上口,学起来并不难。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其中包含的情感呢?
教师可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片段给学生欣赏,向学生介绍歌曲原唱者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同时请学生谈谈听过原唱之后的感受,引导他们体验歌曲中表达的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并向他们讲解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付出的艰辛努力,让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音乐体验。
将课本后面《怒放的生命》一曲作为《我和你》的补充内容,播放音乐录影带,让学生感受奥运赛事的紧张和精彩,让他们直观地看到各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并且在激情昂扬的音乐中,体会到与《我和你》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
教师要弱化理论知识,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识谱唱谱,要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感,先通过视频和音响,结合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元素提升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除了借鉴传统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经验,还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音乐课的教学实践进行相应的改进。了解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熟悉教材并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将两者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不仅能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斌.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G633.951
A
方丽敏(1979—),女,台州椒江,本科,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