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脉络之探析
2017-01-29王琳
王 琳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750000)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脉络之探析
王 琳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750000)
歌剧是集歌唱、诗歌、舞台美术、舞蹈、音乐、器乐等元素于一体的一种新的音乐样式。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与传统歌舞、戏曲、戏剧、民歌等音乐元素相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表现样式,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其深入分析、研究、总结,无疑是对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科学探讨,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深刻内涵。本文从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及发展历程入手,分别从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成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旨在使我们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宏观上的认知。
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发展脉络;探析
一、萌芽探索期的民族歌剧(1920-1949)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政权的交替与特殊的社会形态使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一定的冲击,一些爱国志士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寻求救国之策,在带来新思潮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歌剧艺术。
上世纪2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锦晖先生作为中国儿童音乐歌舞剧创作的先行者,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他创作的《麻雀与小孩》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戏剧作品,这种新颖的﹑有趣的﹑活泼的﹑生动的,具有中国传统戏曲歌舞的新形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1925年《观音》的上映,是西洋歌剧在中国舞台的一次展现,由此开启了民族歌剧的第一次发展高潮。30年代后,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青年音乐家开始涉猎歌剧,结合各地极具特色的民歌,创作出《桃花源》﹑《上海之歌》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音乐家聂耳﹑田汉等人创作的独幕歌舞剧《扬子江暴风雨》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40年代,我国形成了以延安抗战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战略统一路线。这一时期具有民族地方戏曲小调元素的秧歌剧逐渐发展,内容多以贴近百姓生活,抨击封建迷信,宣扬自由民主为主题,深受人们喜爱。《夫妻识字》﹑《买卖婚姻》等歌剧的创作,将民族歌剧的发展推向高潮。特别是1945年歌剧《白毛女》一经推出取得巨大成功,成为民族新歌剧的一块奠基石,推动中国歌剧事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成长期的民族歌剧(1949-1966)
新中国解放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步恢复。随着各地专业团体地重新建立﹑歌剧剧本的恢复编创,民族歌剧再次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有利于民族歌剧新元素的注入。1957年成立的“新歌剧讨论会”,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吸引到大批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参与演出。《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成熟有影响力作品的诞生,成为民族歌剧发展中的精彩一笔。
三、曲折前进中的民族歌剧(1966-1976)
1966-1976年是我国发展中的非常时期,民族歌剧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此期间,只有样板戏独树一帜,占据整个歌剧舞台。《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革命艺术样板”,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这十年对于中国歌剧而言是不同寻常的十年,是在艰难曲折中寻求发展的十年。
四、迎来春天的民族歌剧(1976-1990)
1976-1990年民族歌剧迎来新春天。由于此前受社会大趋势的影响,导致大量创作者和表演人才流失,歌剧的前进道路举步维艰。为了恢复民族歌剧重振旗鼓,艺术家们积极参演有影响力的作品﹑吸收和培养有能力的歌剧演员﹑构建交流平台﹑推动民族歌剧走向国际舞台。特别是施光南《伤逝》的问世,突破了民族新歌剧原有的模式,丰富了创作题材,翻开了中国歌剧新的篇章。这一时期所涌现出的万山红﹑刘维维﹑詹曼华等歌剧演员以很强的舞台表现力﹑艺术修养和演唱功底,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歌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六、新时期的民族歌剧(1990-至今)
20世纪90年代,我国思想大解放的转折点,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中国民族歌剧迎来新时期。中央和地方专业团体的恢复创建,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优秀作品的诞生,提高了歌剧艺术的综合美感。金湘创作的《原野》在美国华盛顿首演,并取得巨大成功,开启了民族歌剧走向世界舞台崭新的一页。一些寻求创新的作曲家将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相结合,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促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蓬勃发展。
特别是《木兰诗篇》这一新型民族歌剧的诞生,使得中国民族歌剧能够真正走向世界有了可靠地保证,开启了我国民族歌剧走向世界舞台的新篇章,《木兰诗篇》在创作上一改传统的模式,从音乐设计﹑场景设计﹑剧情设计等方面都更加趋于国际审美标准,为民族歌剧走向更大更好的的舞台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民族歌剧从传入至今总体呈现出一种曲线发展的态势。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让民族歌剧走出国门﹑接轨﹑世界,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和付出。
[1]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赵小林.对中国歌剧的回顾与展望[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7.
J822
A
王琳(1993—),女,宁夏人,北方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
指导教师:王建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