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7-01-29宋园园

北方音乐 2017年15期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大众

宋园园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宋园园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民歌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环境下的精神文化产物,现代社会小农经济环境被打破民歌的生存环境堪忧。民歌作为我国优秀的精神文化产物,想要得到传承就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民歌保护工作的主要途径有资料记录、展演、民俗、课堂教育、传媒等五种方式。民歌传承最重要的是做好与现代化社会的结合,传承既需要继承原有的文化更需要引入新时代因素,进行创新。民歌转型是当前发展民歌的首要任务,目前所提出的新民歌概念打破了原有民歌口头性、集体性的特征,内涵不断被扩充,延展性非常高。

原生态民歌;传承;发展

在我国长久的小农经济时代,民歌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抒情方式,广大劳动人民将情感融于娱乐当中,以歌声唱出大智慧。作为人民群众最重要的精神情感抒发方式,在社会文化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交际方式﹑通讯方式等得到极大的改善,很多民歌也随着消失,民歌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危机。汉族地区的民歌曾经非常繁盛,以往于大街小巷传唱的叫卖声如今已经被现代音乐所取代。以往劳作时的劳动号子也由功能性的轻音乐和演唱音乐所取代。流行歌曲对民歌的冲击力度很大,比如哈尼族下子雄山寨民歌的变化情况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该民族中的青年人更倾向于观看香港武打片或者演唱卡拉OK,以往唱歌表达感情或者演奏乐曲的方式已经逐渐消失。该地区在没有通电时,每天晚上都能够听到优美的三弦弹奏声和笛子吹奏声,年轻人更是会通过演奏乐器向心爱的姑娘表达自身的情谊,而如今的山寨业余活动大多是看电视。民歌的消亡也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件。

一、原生态民歌传承困难的原因

我国民歌的产生是具有很大的历史因素的,小农经济封闭的特点,导致区域文化之间交流异常匮乏。自然特色明显,大众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情谊,这一点能够明显的表现在歌词当中。区域的隔绝使得民歌地域性比较突出。总体而言,民歌的产生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大,纵观我国民歌的发展历史不论是古代还是上世纪,大致情况都非常相似。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经济建设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轨道,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社会中信息的交流更为便捷,经济流动性增强,打破小农经济封闭的状态,大众的生活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生活利益﹑征服自然为主。现代工业社会创造出很多的物质财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切合的是信息的传递方式,大众的业余生活也得到极大的改变,到处充斥着互联网﹑电视﹑广播等等,现代音乐占据着较大的比重。青年人更倾向于富有现代文化特征的音乐。带有浓厚的自然﹑封闭特征的民歌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民歌与现代社会节奏和环境之间的差异性导致民歌传承出现较多的困难。

以民歌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首先进入衰退期的是劳动号子。由于劳动号子是建立在笨重的体力劳动之上的,而现代社会笨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被机械取代,劳动号子依附的生产活动消失已经不能够挽回。现代社会很多的重力型的生产劳动,比如运送大型货物﹑生产粮食作物等等都已经被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所替代。以前大型船只的运送需要人力进行拉动,而现在船只完全可以依靠动力机械进行运转。劳动背后所依赖的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号子产生的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不再具备存在的价值。另外,山歌﹑小调等民歌的环境条件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山歌主要是在山野劳动中产生的,然而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去山野中劳动了。在生活中自娱自乐所产生的民间小调也被现代化的流行乐曲所替代。陕北著名信天游民歌手王向荣非常感慨的说,我们这一辈人之后再也没有能够将民歌传承下去的人才了。

汉族地区的民歌发展非常不乐观,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歌曲的生存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内蒙古长调牧歌是内蒙古民歌中比较重要的类别,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具有游牧属性的蒙古族,在现代经济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在工业﹑信息产业化﹑农业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游牧的特性也趋向于定居生活,骑马放牧方式也由驾驶摩托车所取代。传统游牧方式的改变极大的限制了长调牧歌的发展。表现在长调牧歌的传唱方式和可取性。现代社会进步逐渐影响着大众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认知,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很多的新鲜事物不断的进入大众的视野当中。传统观念得到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传统的民歌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最终将导致民歌的消亡。现代化﹑多样化的娱乐模式更是加重传统音乐消亡的趋势,这也是来自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等的变化导致依赖于固定环境的少数民族音乐出现传承与发展困难的问题。总的来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大众的生活观念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交流等各个方面的进步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民歌传统的生存环境消失,可依赖的基础变弱。尽管某些民歌的发展比较活跃,但是总体上还是处于消亡的趋势。民歌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危机。

二、正在逐步消亡的原生态民歌如何传承

民歌产生于大众某一时期固定的日常生活,当这种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时,民歌必然也会随之变化。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代人的文化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无价的,是应当传承的。面对目前民歌逐渐消亡的发展趋势,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待民歌的发展,做好传承与发展两项工作,确保我国民歌优秀的文化精髓得以弘扬。

(一)资料文献传承

资料文献传承是指通过文字﹑乐谱﹑音像等工具对民歌实施全面化的记录。我国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已经为民歌的记录做好铺垫工作。目前的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对民歌第一手音像资料的编辑出版与搜集上,突出地方性色彩。

(二)展演传承民歌

民歌展演是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原生态民歌呈现在大众的眼前。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旅游地区。旅游地区的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结合民歌更能够凸显这种地域文化特色。但这样的民歌原生态的特色被削弱,带有浓厚的表演气息。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民歌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三)民俗活动传承

民俗活动传承是指借助活动传承与发展民歌。民歌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民歌演唱。在某些少数民族区域的民俗节日等同于民歌节。比如回族的花儿会﹑蒙古族的敖包会﹑瑶族的放浪京族的哈节等等,民俗节日多以民歌形式举行。有的民族还有婚礼演唱民歌﹑丧葬曲﹑降神歌﹑祝酒歌等等,这些风俗当中民歌比较多,将民俗传承下去必然能够传承民歌。

(四)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的传承力度比较大,即在小学﹑中学﹑大学的课堂中引入民歌教育课程,使青年人了解民歌,学习民歌并传承民歌。例如福建泉州将南音引入课堂当中,贵州艺术专科树立的笋笙班,各地区举办的民歌表演比赛﹑大型的民歌汇演﹑全国各大高校开展的民歌教育课程等等。但是以教育方式传承民歌面临着比较多的问题:一是全国统一型的教材缺失,教材编订缺乏规范化,内容不够全面;二是教材编订存在质量偏低,优秀民歌编订效果不佳的问题;三是优秀的民歌教师稀缺。

(五)媒体传播传承

媒体种类多样化,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依托媒体设置专门﹑专业﹑固定时间的民歌宣传渠道,宣传民歌知识。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宣传方式,提升大众对民歌的理解与认知,真正地达成传承民歌的目标。

倘若能够发挥好上述几种传承民歌的方式,就能够很好的推动民歌传承,为民歌向现代化转型做好基础。

三、原生态民歌发展对策

民歌想要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发展就需要做好转型,转型问题是当前音乐家﹑理论家所重视的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研究员曾经表示:民歌是我国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各个特色民族文化的根基,经历几百年都未曾消亡,那么民族的传承能力还是能够将其传承下去的。现代社会民歌的传承已经不再是原生态的民歌传承而是如何转型,使民歌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环境,这样才能够促进民歌的传承。所以说,民歌的发展是需要土壤的,土壤即社会环境,在保存民歌的核心精神之外,其转型最为关键,需要保证民歌核心文化精髓不被抛弃,又能够体现出现代文化特色。笔者认为想要做好民歌的传承工作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

(一)以新民歌发展民歌的内涵

民歌的文化内涵比较厚重,想要在现代社会中传承民歌需要表达民歌的内涵。新民歌的价值在于能够将内涵更为直观的体现在大众的眼前,使大众了解民歌。新概念的创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结合实际,打造真实的民歌内涵。新民歌是指以传统民歌为基础创建具有民族风格且具有大众品味的歌曲。传统民歌是劳作人民在山间劳作或者田野劳作所传唱的表达自身情感的民歌,这种民歌源于生活,又影响着大众的生活。群众依靠口口相传,文化内涵加深。新民歌的概念所囊括的民歌是指农业文明时期所产生的民歌,其创造者多是农民﹑手工劳动者或者工人,并不包括知识分子。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民歌,因此,新民歌中的劳动人民已经变为人民群众。

二是传统民歌的流传多以口头性语言表述,这种传承方式与农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不识字,只能依靠口头相传。在新民歌概念当中,需要去除口头性传承的方式。

三是传统民歌的曲调和唱词是经过长期的传承与沉淀所形成的,带有明显的集体特征。现代社会中个体性比较明显,很多作品的发布重视著作法权,不能随意使用。因此新民歌概念中当去除集体性特征。总的来说,传统民歌的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等特征都不在适用现代社会,新民歌想要更好的传承,就需要改变这些特征,以现代社会大众的思想﹑价值观﹑审美观念等等制作切合大众需求的民歌。新民歌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性,即表达大众的心声。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借助新民歌表达自身内心的情感﹑意志﹑要求和愿望。新民歌创造的民族性是其核心特征,保持民族性也是保护民歌的核心价值。富有地方色彩与民族风味的民歌传承效果将会更加明显。新民歌的审美大众取向目的在于尊重大众对民歌的需求,这也是寻找民歌发展的根基的必然要求。与高难度﹑高技巧的歌曲不同,民歌讲究普遍性,讲究通俗易懂。

(二)扩大新民歌对象,纳入作曲家的民歌作品

欧洲和美洲等区域的国家民歌发展灵活性较高,民歌范围宽广﹑种类多样化。在基础民歌之外,还有优秀作曲家通过研究民歌所创作的具有民歌特色的歌曲。比如美国克尔恩的《老人河》﹑法国F·贝拉的《我的诺曼底》﹑英国著名的歌唱家H·R·毕晓普的《家,可爱的家》﹑前苏联的《三套车》等等。一直以来我国民歌概念比较狭隘,在新时代所提出的新民歌概念应当将该概念扩展开来。这种对象的扩展能够促进我国民歌发展的步伐,与国际接轨。还能够引入作家的雄厚实力,提升新民歌的文化价值。比如我国早期的《二月里来》﹑《南泥湾》﹑《众手浇开幸福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等都可以归纳到新民歌的范围当中。新民歌对象的扩展能够将很多的歌曲给予分类,避免民歌传承所遭遇的纠纷。比如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一系列的民族歌曲﹑郭颂的《乌苏里船歌》﹑赵季平《好汉歌》等歌曲纠纷。这些问题在新民歌概念下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扫清民歌传承与发展路途上所面临的困境与障碍。本文中所探讨的新民歌概念并不系统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新民歌的发展需要理论家的支持与倡导,人民群众中作曲家的积极配合,词曲家的热心参与等等。

[1]言唱.中国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前景[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2]巩丽美.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6(08).

[3]朱慧.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J].大舞台,2014(03).

G623

A

宋园园(1984—),女,汉族,河北定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原生态民歌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作文呼唤“原生态”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