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诗人的音乐情怀
2017-01-29陈秋蕊
陈秋蕊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论唐代诗人的音乐情怀
陈秋蕊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繁荣昌盛、举世瞩目,这一时期产生了以音乐为主要标志的艺术发展高峰。唐代更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文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人们钟情于乐、寄情于乐,文人群体中的一大批诗人也是一个音乐家群体,这是唐诗和音乐之所以结下不解之缘的前提条件,诗人不仅爱好音乐,对音乐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平,而且很多诗人都是精通音乐的行家,通晓音律,留有甚多描绘听乐的佳作,他们优良的音乐素养成为了诗人进行音乐诗创作的基础。唐代诗人将欣赏音乐和创作音乐作为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以此来表露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本文以唐代史料、文献、诗文为依据,对唐代诗人的音乐情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唐代;诗人;音乐;诗歌;乐伎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唐代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的时代,在当时的亚洲,唐代的音乐居于先进的地位,这也使得唐代的中国成为亚洲各国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延伸,唐代音乐在汉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各民族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树立了优秀的典范。唐代诗人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我国音乐历史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诗人本身都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加之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们更能将音乐的韵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赋予了音乐新的内涵、新的生命,使音乐更加茁壮的成长。音乐艺术的辉煌和文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研究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自然不能脱离最重要的诗人群体。他们促使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尤其是丰富了后人对唐代音乐文化的认知。
一、诗人的音乐审美情怀
音乐情怀,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特别现象。唐代的诗人大都精通音律,并且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他们将音乐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凭借他们对音乐独特而又细致的审美,创作了许多音乐诗文。如此对音乐的热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唐朝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为诗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是唐代历代统治者对音乐的重视和推崇。唐太宗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颇为重视音乐并在繁荣诗文创作、音乐倡导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全唐诗·卷一》收录着唐太宗的咏乐诗《琵琶》,以一代帝王之尊来吟咏一件乐器,足见唐太宗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唐玄宗更是一位对音乐与诗歌都相当精通的帝王,《旧唐书·玄宗本纪》:“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1]皇家对音乐的大力倡导,必然推动了文人音乐的繁荣。三是诗人们钟情于乐、寄情于乐,他们把音乐生活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培养音乐素质,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诗人通过他们对音乐的独特审美感知,为唐代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由于南北朝以来西域音乐和文化的影响,唐代诗人的音乐呈现出不同前代的特点,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他们音乐情怀的抒发主要是在诗歌中展现的。据统计,《全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篇多达1000篇,描写音乐的诗文数目超过10篇的作者就有白居易、李白、李贺、李商隐、刘禹锡、元稹、韩愈等等,可见唐代诗人与音乐的关系密切。“音乐诗”是指把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和诗歌题材,通过诗文来表现音乐相关的内容,包括描述乐器、舞蹈、音乐家等方面的诗歌作品。音乐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分类,它所包含着多种文化内涵,这是其它类别的诗歌所不能替代的。诗人在创作音乐诗时,把音乐欣赏作为前提,再用诗的语言表现他们的音乐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是指由于审美对象的出现刺激了审美主体,并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诗人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产生了和音乐的情感交流与共鸣,通过听觉的反映,不自觉地投入到对音乐的想象中,实现了身心的愉悦。
在唐代有关音乐审美的诗文中有三朵奇葩,分别是白居易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这三首音乐诗推许为“皆摹写声音至文”。作为三首音乐诗中的精品,这三首诗描写的物象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带来的艺术效果更是各有千秋。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唐代琵琶艺术的一个缩影,诗中对琵琶乐声的描写令人称道。白居易借鉴了中国画的渲染技法,以“如急雨”来比喻大弦的声势,以“如私语”来比喻小弦的音韵,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作妙趣横生的乐声之一比,令人耳不暇接、如临其境,从而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绝妙艺术效果,不能不使我们敬佩作者的艺术才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开篇先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写,把人带入美妙的琴声中,写琴声细柔宛转用“呢呢儿女语”,琴声由高滑低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丈强”,最后作者的反应是“湿衣泪滂滂”,体现了琴声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全篇以“绘声绘情”为主旋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同于前面两首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箜篌的精妙旋律,全诗大部分篇幅都是用在音乐效果的夸张上。“江娥啼竹素女愁”、“吴质不眠倚桂树”,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可见箜篌乐声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短短十四句诗,形象地把李凭弹奏箜篌时的优美乐声展现出来。
二、诗人的音乐表演情怀
唐代诗人还热衷于各种类型的音乐表演,在音乐表演中,唐代诗人将音乐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的音乐表演形式主要是器乐和声乐两个方面。著名“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王维就是一位具有突出音乐才华的人,还曾经担任过太乐丞。太乐丞是太常寺下的太乐署官职,从八品下,掌乐之官,相当于在朝廷管理礼乐方面事情的官职,若非王维没有突出的音乐才华恐怕不能胜任此职。在乐器方面,王维更是精通多种乐器,尤其是琵琶。唐小说集《集异记》里这样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2]意思就是,王维年轻的时候,不仅写的一手好文章还精通音律,琵琶弹得好,所以经常在诸王家里表演,尤其得到了歧王的眷顾。除了琵琶,在王维所作诗中还可以发现他擅长琴和吹箫。
《竹里馆》[3]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酬张少府》[4]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欹湖》[5]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著名诗人白居易更是把古琴当作他的知音,在他的诗作《北窗三友》中写道:“今日北窗下,自问何所为。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一弹惬中心,一咏畅四肢。犹恐中有间,以酒弥缝之。”[6]白居易热爱古琴、拥有一定琴技,但他更追求一种精神的境界。《琴》中写道:“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7]雅淡的琴音和恬淡心境正是白居易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还有一首著名的论乐诗《好听琴》,诗中开头就道出了他喜爱音乐的本性:“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8]
在诗人的日常生活中,歌唱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诗人都有善歌之名。杜甫的诗作《羌村》中写道:“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9]羌村的父老乡亲去看望杜甫,杜甫十分感动用歌声来感激父老乡亲的关怀。元稹在《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陕》中写道:“那知我年少,深解酒中事。能唱犯声歌,偏精变筹义。含词待残拍,促舞递繁吹”。[10]犯调是中国古代乐律学中变换调高或调式的方法,所以元稹能唱犯声歌,说明他有很高的歌唱技巧,这也是令他很骄傲的一项技艺。
除了演奏乐器和声乐演唱之外,还有一种唐代诗人们所特有的一项音乐技艺——吟啸。啸与声乐表演的方式十分相似,也是一种能自由表达情感的工具。作为追求自然、淳朴意境的唐代诗人们,啸的音乐旋律很好地抒发了他们的内在诗情。《旧唐书》中也有对王维、杜甫、李白等人吟啸的记载:“弹琴赋诗,啸咏终日。”、“以啸咏自娱。”、“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等等……可见吟啸在唐代诗人中的流行程度,他们通过吟啸来表达浪漫豪情,啸咏也为他们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灵感。
三、诗人的音乐娱乐情怀
在唐代,乐伎的足迹几乎渗透到了诗人的整个生活领域,蓄养乐伎也成为当时诗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娱乐方式。在唐代诗人的音乐生活中,乐伎这个特殊群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乐伎美丽的容貌以及与诗人饮酒唱和的素养,让诗人得以放松,排解了诗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压力,在这娱乐中,诗人也被激发了一定的诗歌创作灵感。乐伎与诗人的合作,在唐代音乐史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唐代的乐伎出身卑微,但由于她们依附的阶层不同,也就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唐代的乐伎主要分为宫伎、官伎和家伎,宫伎是指供皇帝的私人乐伎,官伎是指服务于官府的乐伎,而家伎是供贵族们私人娱乐的。宫廷乐伎虽然服务于帝王权贵,其相貌、音乐技艺和社会等级在唐代乐伎中最高,但其也会因年老色衰、朝代更迭等情况,被迫成为家伎。由于一些唐代诗人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宫廷举办的宴饮活动上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形式的音乐,也是在此过程中,作为音乐载体的乐伎,她们传达的情感随之感化了诗人。宫廷乐伎的命运不济与诗人的政治遭遇彼此契合,使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在《全唐诗》中可以发现不少此类诗文的记载。在唐代,诗人群体间还流行着一阵养伎之风。诗人白居易的家中就蓄养了很多乐伎,酷爱音乐的白居易以观赏家伎的歌舞表演来娱乐,他的《小庭亦有月》就是描述他的四名家伎一同歌舞的情景。白居易最欣赏的两名家伎是樊素和小蛮,在白居易的诗集中可以发现不少赞美这两名乐伎的诗文。《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11]两名家伎能在史书中留名,十分难得。诗人们推崇养伎之风,一方面是唐代当时的统治者对宴乐、享乐之风的推崇,另一方面是通过观赏家伎表演来提供自己的音乐才能,也能通过家伎精湛的音乐技艺彰显出自己的社会地位。
唐代的乐伎能歌善舞、乐器兼善,在唐代古籍和诗人的诗作中常见对乐伎音乐技艺的赞美,“清哇宛转声相随”[12]、“歌声凝贯珠”[13]、“一声唱断无人和”[14]等等,足见乐伎们的歌艺精湛。唐代乐伎会演奏的乐器更是多种多样,无论是中原的传统乐器,还是外来的西域乐器,她们都十分擅长。除了音乐表演之外,唐代的乐伎还能改编和创作音乐,作品有《鹧鸪辞》、《长命女》、《竹枝词》、《望夫歌》等等。这些音乐作品的歌词大多选自唐代流传的文人诗歌,一些极负盛名的诗作更是乐伎们争相传唱的对象,乐伎选用这些诗词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碧鸡漫志》记载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讲述了唐代乐伎选诗入乐的普遍现象。
唐代的诗歌繁盛,它的传播定离不开乐伎的演唱,作为音乐与诗歌的中介,乐伎的传唱促使了诗乐的相融,同时,也促进了她们与诗人的交往,在这一推动下,一些诗人名声大噪,唐代诗歌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乐伎的二度创作中,诗歌走向通俗化,更能被听众理解。静止的文字和动听的旋律相互渗透,对唐诗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唐代诗人与乐伎的交往衍生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行为,这种联系很好地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这一过程中,诗歌跨越了社会的等级差别,在社会各个阶层传播,形成了“全民皆能诗”的局面。唐代乐伎的音乐实践活动,丰富了诗人的创作题材,极大推动了唐代文人音乐的发展,这两者的互融互补,赋予了文人音乐的独特内涵,为唐代音乐乃至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结语
唐代是中国艺术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音乐方面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正是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这个优秀群体凭借他们较高的艺术修养,在唐代音乐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音乐生活作为唐代诗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娱乐还是对他们文学创作方面都带来了很大影响。
虽然唐代诗人已成为历史,但是他们在音乐中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风格,让我们领略到了唐代诗人对音乐独特而又细致的审美,其丰富的音乐作品和多元的音乐技艺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唐代诗人与乐伎的交往也印证了唐朝诗人生活的真实面貌,为我们更好地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1][11][12][13][1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薛用弱.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4][9][10]曹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臺北:世界書局,1988.
[7][8]白居易.白居易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