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电影《乱》中的音乐空间塑造
2017-01-29徐越北
徐越北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黑泽明电影《乱》中的音乐空间塑造
徐越北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在电影中使用音乐塑造直觉的空间和时间,是黑泽明的电影中极为特殊的叙事方法。《乱》中武满彻所作的音乐,在融合了西方音乐与日本传统能乐的同时,亦创造出直觉体验上绵延(Durée)的音乐空间与时间,建构出有别于现实时空的直觉空间和直觉时间,并形成影像空间与音乐空间的对位。《乱》以符合日本传统美学间(間)与触(さわり)的音乐的河流,塑造出开放性的声音空间,并使其与影像和时间流一起共同建构出独特的叙事空间。
黑泽明;电影;乱
德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谢林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它用流动的光与影,塑造空间,风景与季节的变迁。
电影则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流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塑造形象的艺术。和音乐一样,电影中的时间流速与物理时间是不同的,电影的空间亦不是物理的空间,而是一种基于感知的直觉空间与直觉时间,它更接近于一种幻觉或是心理上的时间与空间,正如柏格森所理解的通过直觉体验到的“绵延”(Durée)的时间一样,这样的时间并非是能用钟表量度的时间,而是像河流一样绵延不息、交汇融合的意识上的连续。
在电影中使用音乐塑造直觉的空间和时间,是黑泽明的电影中极为特殊的叙事方法,在他电影创作的不同阶段,曾与三位作曲家进行合作,他们分别是早期的早坂文雄、中期的佐藤胜和晚期的武满彻。《乱》作为黑泽明晚期的经典之作,在音乐的塑造上体现了独特的美学:即创造出直觉体验上绵延的音乐空间与时间。《乱》的剧本创作开始于1976年,结束于1983年,历时七年,黑泽明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一直听的唱片正是武满彻为尺八、琵琶和乐队所作的作品《十一月的阶梯》。
《乱》的剧本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黑泽明将西方戏剧的舞台空间移植到符合东方美学的虚构时空中,虽然加入诸如战国武将毛利元就三子折箭这样的真实故事,但其中的时间和空间,及这些时间和空间中承载的人物和故事,却都是不曾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的虚幻影像,这就注定了《乱》的音乐所建构的,也是如梦似幻、镜花水月一般有别于现实时空的直觉空间和直觉时间,仿佛整个世界只是发生在虚幻的能剧舞台上,这与莎士比亚的“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的观点不谋而合。
这种能剧般的直觉空间,在电影开场时就予以兆示——在影片的开端,四人四马伫立在镜头正中,画面和人物都呈现出近乎静止的凝滞状态,而在直觉空间上,音乐则是流动和绵延的,是提前将旁观者引入故事的准备的空间,随着停滞的人物开始运动,叙事空间也随之开始,音乐的运动和画面的运动即呈现出一种空间的对位。
在整部电影中,武满彻使用了大量日本传统音乐能乐的元素,在管弦乐队的基础上,由笛、尺八、小鼓、大鼓、太鼓等传统乐器,铺陈出苍凉的画卷,构建出直觉的舞台空间,大量能剧式的、留白的音乐,带着悲天悯人的气息,将听者引入李尔王中“人类必将如深渊中的怪物般相食相残”的残酷世界。
这样的编制不由让人想到能剧的囃子部分——传统的能剧由舞(舞蹈)、谣(唱念)和囃子(奏乐)构成,舞和谣由主角、配角及狂言演员表演,而囃子则由乐师演奏;在电影构建的能剧般的虚构空间中,我们可将演员的动作和对白视为为舞和谣,而将音乐理解为囃子。在画面几乎静止和停滞的时候,是音乐勾画出整个空间的边际,并决定了直觉时间的流速。能舞的特色是静态的,演员的身体呈现出仿佛人偶一般固定的体态,舞蹈的节奏也极其缓慢。而武满彻最广为人知的一点,也正是他的创作中对于缓慢速度的偏爱——从创作初期开始,他就被称为是一位“慢板作曲家”(the Lento composer),他十九岁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浪漫曲》,所使用的速度即是“稍慢的柔版—高贵庄严的”(Adagio sostenuto -nobile funeral),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其作品所使用的速度标记亦大多以慢板(Lento)和柔版(Adagio)为主,这除了表现出他的审美偏好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内在直觉时间的流速——如静水,细雨,或微风,缓慢,柔和,静谧,又充满哀愁。
三之城陷落时的地狱场景,也是影片中由音乐空间构建叙事空间的典型,在剧本中,这一场景铺陈如下:“以下是城陷后的地狱画卷。这地狱画卷无现实之音响,有如在白天做噩梦似的展开,那是神佛含泪凝视人类的恶绩,也是我佛慈悲的眺望。叠印在这画面的音乐如我佛心中的感受一般,是深刻苦恼之节拍的鼓动,是充满悲凄的高唱。”在长达五分四十八秒的杀戮场景中,导演并未使用任何实地录音的场景声,而只采用音乐配合无声的画面,制造出画面和音乐重构虚幻空间的叙事时空,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是由舞与囃子构建的无言的戏剧舞台,这一段音乐的创作风格与马勒《大地之歌》中的“告别”极其相似,创造出超越物理时间和空间的、如幻觉般漫长的残酷心理体验。
情节发展至一文字秀虎在草屋中偶遇鹤丸后,后者用如泣如诉的笛声控诉前者屠杀自己家人罪行的悲愤与哀怨,也带观者进入到过去哀伤的记忆空间当中,以音乐代替对白,或以音乐重现回忆,是《乱》中常出现的手法。西洋长笛,及日本各类形制的传统笛子,一直是武满彻创作中偏爱的乐器,在创作长笛独奏《声音/ Voice》时,武满彻将布鲁诺·巴尔托洛齐(Bruno Bartolozzi)的《木管乐器新声/ New Sounds for Woodwind》中长笛的技法,融合能乐中传统日本笛子的技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演奏技巧,即以长笛模拟人声的效果,在《声音》中,长笛或呐喊、咆哮;或低语、哼鸣;或吟唱、或轻诉。这一以笛声模拟人声的技巧也被使用在《乱》中鹤丸的龙笛独奏片段中,与传统的直线或曲线形旋律形态不同,这一独奏的片段以大的跳进和不和谐音程为主,仿佛剧烈上升的、盘旋的气流,迸发出愤怒、悲怆的情绪。在这个叙事空间中,声泪俱下的笛曲的控诉让旁观者和秀虎一样体会着巨大的、突如其来的惊惧,和被迫直面自身罪恶的愧疚。
《乱》的音乐中同时亦带有大量的留白、环境声和噪声,这种武满彻音乐中特有的日本传统美学,也构建出《乱》中独特的音乐空间。武满彻将音乐理解为声音的河流,在他的音乐中,对于音色处理的强调表现了其特有的美学,即日本传统美学中的间(間 / ma)与触(さわり / sawari),通过流动的音色变化,他构建了直觉的音乐空间。
间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独特观念,它并不只是表示狭义上的间隔,而是指代人间、时间与空间构成的多维时空,同时它也用来描述动与静、生与灭、光与影、虚与实之间的对立关系;间亦用以表达佛教中的“空”,象征空间之空,时间之空。间是音乐间的留白,却并非完全空无一物,而是在留白中感受大千世界的无数声音,是宇宙和万物与人的交流与问答,此处无声胜有声。
触是乐器在乐音以外发出的噪音,最早源于日本传统乐器中的弦乐组乐器,如在三味线的演奏中,会故意在弦枕上压低一弦,或使用大尺寸的拨子代替手指拨弦来制造触的音色;在萨摩琵琶的演奏中,则通过在品之间将弦拉扯高来制造触。在武满彻的标记中,触同时代表着触碰和障碍,被其描述为“一种有意制造出来的、用来增加声音表现力的障碍”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这种带有瑕疵的、真实的音色之美,是构造其作品声音空间的重要部分,也代表了日本传统音乐中的独特美学。间与触,代表了一种留白和瑕疵的东方美学观,强调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延展状态,借由“缺”和“拙”来表现美,因为有留白、有缺憾,才有向外延展和扩张的无限可能性,通过听者的想象和音乐的互动,将这种不完全、开放性的空间加以补充、使其完全。
影片结尾处,能剧式的音乐再一次出现,此时整个空间中角色已全部逝去,只剩下鹤丸伫立在梓之原野的石墙上,他无处可去,无家可归,只能在落日的余晖中恒久地伫立着,这仍然是一个近乎静止的舞台画面,由音乐构成的空间和时间引导观者进入开放式的想象,即使这想象是莎士比亚式的虚无主义: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浮华喧嚣终将归于寂静,让人觉得“人生不过是一个过路的影子”。
[1] Burt,P.(2001).The Music of Toru Takemitsu.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521782203.
[2] Shank,B.(2014).The Political Force of Musical Beauty.Duke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822356585.
[3] Morefield,K.(2011).Faith and Spirituality in Masters of World Cinema:Volume II.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ISBN 978-1443832731.
[4] Toru Takemitsu; Yoshiko Kakudo; Glenn Glasow & Seiji Ozawa (1995).Confronting Silence:Selected Writings.Fallen Leaf Monographs on Contemporary Composers (Book 1). Berkeley,CA: Fallen Leaf Press. pp. 64–65.ISBN 978-0914913368.Retrieved 19 March 2013.
[5] Deguchi,T.(2005).Forms of temporal experience in the music of toru takemitsu(Order No.3203915).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305363482).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 com/docview/305363482?accountid=10811
[6]黑泽明.乱——黑泽明的电影剧本[M].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2.
[7]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J60
A
徐越北(1986—),女,上海,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与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现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