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山电视转播台琐记

2017-01-29郭锋

大理文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苍山转播大理

●郭锋 文图

苍山电视转播台琐记

●郭锋 文图

责任编辑:左家琦

投稿邮箱:zuojiaqidlwh@163.com

首登苍山测信号

1974年初春,大理山茶花绽放得格外娇艳,春风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央和云南省的广播电视部门,决定在巍峨的苍山顶上建立一座电视骨干转播台,将电视信号传送到滇西8个地州。那年我刚好三十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

4月初,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派出了范琴、张明秋、张玉珍三位女将前来大理,她们是省里的广电专家,首先向州委宣传部汇报了建台的决议,并提出工作的安排。宣传部作出决定,由州广播管理站的李怀高和我积极配合,组织实施。

于是,我们从市广播站、653台、勘测队、地质队、州医院、公安支队抽调了8位同志。同时,还开展了攀登中和寺、龙眼洞的登山训练。经过十多天的训练和筹备,于1974年5月3日正式攀登苍山选点。

这一天,我们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小分队,凌晨5时从大理县招待所出发,有的背着小型发电机、电视机,有的抬着帐篷,每人都携带着干粮和水壶,打着手电,在向导的引领下向苍山顶上进发。穿过一片片松林,跨过一条条溪涧,翻越一座座峭壁,到了中午1时,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苍山顶。大家来不及休息,有的架帐篷,有的找水源,省广电厅的张明秋、张玉珍两位女工程师率领着我们5个年轻小伙,翻过苍山顶上的3个小山头,架起收测仪器,多点收测从昆明梁王山发出的电视信号。

省里决定在苍山顶上建立骨干差转电视台,其主要原因是七十年代我国还未发射卫星电视,所有传播手段都是采取“差转”的方式,也就是说将前一站的电视信号下传到后一站,这样一站一站往下传,其中任何一站出故障,都将影响到下一站的信号质量。据当时的统计,从北京将信号传到大理,需要64个差转站。在苍山上必须收到前站梁王山发出的信号,建台才有可行性。我们经过4个多小时的多点反复收测,傍晚终于收到了电视信号,且场强达57分贝,完全达到了建台的技术标准,大家心情无比激动,迎着苍山之巅的狂风,欢呼大喊!

收测工作结束,我们回到山顶上的宿营地,走进简易帐篷内,一股暖流直扑心间,大家吃着以雪化水做成的夹生饭,喝着带上去的高粱酒。突然苍山上风云突变,一场黄豆般大的冰雹猛然袭来,把我们准备好向山下联络的柴火全部打湿,无法燃烧。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迎着冰雹,卧在冰雪上,在狂风呼啸声中,度过了一个在苍山顶住宿的难忘之夜。这时在大理县城的同志,未见到山顶上发出的火光信号,以为我们发生了什么意外。驻扎在山下的省广电厅派来的范琴同志,心急如焚,立即组织公安和卫生人员,第二天(1974年5月4日)一早向苍山进发,组织营救我们的工作。

营救队一行8人在当天下午4时到达山顶,看见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分外兴奋。范琴同志见到我后,猛然扑到我的怀中,感叹地说:“郭锋,终于见到你了。”这时,大家不分男女,激情拥抱,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我们即刻收拾东西,滑着厚厚的积雪下山回招待所。

在队伍整休和整理相关资料的5天时间里,大理县人民政府派出何副县长看望我们,并说县里作出决定,特别批准县食品公司宰杀一头猪慰问我们。可以想见在当年要吃上点猪肉是多么的困难,而给我们的待遇又是何等的奢侈。于是我们请来了大理县城当时最有名的厨师老文师傅,为大家做饭,而且每天伙食标准是2元,这在当时是享受到了航空驾驶员的伙食标准的待遇,大家心中无比激动,纷纷表示要为早日建成电视差转台而努力。

攀爬险峰定台址

在苍山上能收到前方传来的信号,这仅仅是建台的基本前提。但苍山十九个山峰,海拔高低、地质、地形各异,究竞要在哪个峰建台,还得从场地、地质,水源、风速、气温、防雷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察对比,综合分析后才能决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组织了数十个的小分队,不分春夏秋冬,翻越万丈悬崖,穿越千年松林,有时迎着烈日骄阳,有时冒着滂沱大雨,经受着路险、风狂、雨猛、严寒、冰雹的考验,足迹踏遍了马龙峰、玉局峰、中和峰、三阳峰、龙泉峰、小岑峰、斜阳峰等8个山峰。

苍山差转台电视信号要覆盖整个滇西,自然海拔越高越好。马龙峰海拔4122米,是苍山的最高峰。队里决定首先对马龙峰进行考察。

记得那一天,在山下的时候看着还是个日朗风清的日子,可我们登上山顶时却看见,一阵狂风从漾濞方向袭卷山顶,一团团浓雾从山下翻卷而来,整个山峰瞬间被浓雾所掩盖,还夹杂着刺骨的寒风。

我们站在山顶,山脊像刀削一样,根本无立锥之地,何况还要在那里建机房,立铁塔。因此,马龙峰虽然海拔高,但不具备建台条件,首先被否定。

紧接着对玉局峰进考察。知道大理历史文化的人都清楚,玉局峰就是望夫云出现的山峰,南诏公主为见到情郎,积怨化为云朵升腾到玉局峰顶,顷刻间洱海掀起滔天巨浪。我们到达山顶时,只见由国家测绘局竖立的5米高的水泥标杆被雷电击为三段,可以想见这里经常云雾缭绕,雷电频繁,且山顶地形窄小,无法建机房,但它的有利条件是有个洗马潭。

洗马潭海拔 3920米,在《汉书》中始称“冯河”,是古白语“云中之河”的意思。现存的洗马潭为苍山顶部的一个大冰斗地貌,潭面南窄北宽呈尖卵形,周长约210米,水面东西长54米,南北宽50米,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深水处1.5米,最浅处0.5米,浅水面约占水面的三分之二。

据说:元朝征战大理,因龙首关坚固久攻不下,后得名人指点,绕道苍山北侧从苍山后翻越攻打下来,大理国军民以为神助元兵,不战自溃;元兵越苍山时,元世祖忽必烈曾洗马于此,故后人又称之为洗马潭。

我们曾在洗马潭喝过春天清冽的泉水,看过夏日葱翠的杜鹃花,赏过秋天浓艳的龙爪花,卧过严冬的冰雪,也曾见山鸡不时在潭边饮水,冬天气温下降到零下20℃左右。有一次我们在洗马潭边测量高差时,省勘测设计院的一位技术员在架设测量仪时,忘记戴手套,触摸仪器时,一层肉皮就被粘在仪器上。

省广播电视厅计财处处长张克毅,科长陈应辉、技术处领导杨灿新、刘国珍、刘旭等与我们多次翻山越岭,住帐篷,吃干粮,卧冰雪。有一次时任大理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杨美清同志,决心要跟随我们到苍山看一看。出发那天,天气睛朗,爬到半山时大雪纷纷,很快积雪埋过半腿,每行一步都十分艰难,我扶着他一步一步往上攀爬,一个小时仅行走了100多米,我看他付出体力太大,当天根本无法到达山顶,就叫一位民工将他护送下山,我们继续上山,到达山顶时已是傍晚时分。

大理州气象局派出的技术员罗京良,跟随我们多次上山,用仪器测出苍山年平均气温为-15℃,最高气温12℃,最低气温-23℃,相对湿度90%。每年7、8两月最大日降雨量为156.8毫米,年降雨量为1088.2毫米,大风天约50天,最多年份为80多天,每天持续12小时以上,瞬间最大风速为40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海拔3200米以上多雾、多暴雨和雷电。

由于苍山顶的气温极低,烧开水摄氏80度就达沸点,饭煮不熟,经常吃夹生饭,我们经常在山上工作,吃下去也没事。山顶的大风,有时狂风吹来,我们只能抱住头,蹲下身,有时一条地躺在雪地上。有一晚,凌晨4时,一阵巨风将我们的帐篷掀掉,我们各自裹在鸭绒睡袋中,头上用毛巾裹住,直到晨曦映照着苍山,我们起来后,在100多米处的山洼中找到帐篷,再重新搭建。

在苍山上工作,最怕的是大雾,一旦浓雾袭来,1米之外根本看不见东西,分不清方向。有一次省里来的一位工程师出去方便,回来时迷失方向,指南针也失灵,整整在山头转了2个多小时才找回来。幸好我们上山时,向大理军分区借了两支长枪、两支手枪,以防野兽和其它险情的发生。这时我们连续向天发射两枪,这位同志听到枪声和火光后,终于回到了宿营地。

就这样历时两年多的岁月,尝尽了烈日狂风的洗礼,涉过了激流险滩的甘苦,饱览了飞云琉霞的壮观,经过详细周密的勘测,然后组织专家对各个方案的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为中和峰与小岑峰之巅的4092高地作为台址。大家统一思想后,形成报告,1976年经当时的国家广播电视部和云南省广播电视厅正式批准,建立大理苍山电视转播台,对外称761工程。

州委、州人民政府对建台十分重视,很快配备了领导班子,成立筹备组,组长由原任州团委常委的李技先担任,副组长由部队复员回来的刘文豹担任,我作为州委宣传部派出的特派员协助工作,还有省广电厅设材处主任陈应辉,由我们四人组成电视台筹备领导小组。当时,电视台还未建房,我们租用了大理一中中院的几间教室,大家挤在一块吃住,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团结一致,早出晚归,苦中寻乐。

万米银线舞苍山

要建电视台,首要的任务是架设高压输电线。在海拔4000多米的苍山立杆架线,比平地不知要困难多少倍。我们经过调查、论证、招标后,这项艰巨的任务由大理州电力局工程队承担。1978年3月,工程队抽出精兵强将与我们一起在悬崖上架起经纬仪,在深箐中立起标杆,经过测量、勘察,选择最佳线路。经过两个月的周密选择,在多个方案中,选出最佳线路,最终方案得以确认,紧接着就开始了架线工程。

不久,我们组织了大理县挖色公社及城郊的龙龛大队对建筑工程及运输任务进行了承包。当时,公路运输只能到海拔2900米处,再往上运送物资器材就十分困难。重达500公斤、长9至12米的水泥电杆和一圈圈钢绞线,全靠人背肩扛。山势陡峭,山路狭窄,整根电杆无法抬运,只好将它分为4节,抬到杆位后再焊接起来。每棵电杆都要五六个人用肩担上山去,有的脚上磨起一个个水泡,草鞋不知穿破多少双;有的肩上红肿,晚上痛得睡不好觉,但仍每天坚持工作。

在架电杆的过程之中,其中最难架的是94号杆,它位于孤立险峻的石峰“狮子头”上,拉线多达24根,最长的一根长达130多米,70平方毫米的钢绞线采取每人扛一两圈,50多人排成长龙一齐行动,搬运了5天才到达山顶。杆与杆之间的距离长达1000米,放线时先在遍布杂木刺蓬的山地上劈开一条8米宽的通道,攀越险峰,跨过溪涧。架设工人就这样迎狂风、顶烈日、御严寒、战冰雪,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终于架通了全长9.7公里的10千伏高压输电线,1979年6月30日正式通电。总投资29.6万元,比原计划节约资金5.9万元。这6条银线似闪光的琴弦,飞舞在丛山峻岭之间,拨弄着高山流水般的神韵,给万年寂静的苍山带来了现代化的光明;似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苍山中和峰顶。

基地建设扎根基

1977年5月,苍山台的办公和生活区也开始建设,台址选在大理城内博爱路南段,占地面积2156平方米,经大理县政府的多次协调,由县计委下文,征得当地南门14生产队旱地3亩3分,赔偿征地及林木损失费5000元。从1977年5月开工,分期投资,到1984年得以竣工,历经7年时间,初具规模的山下基地才得以建成。共建有职工住房两幢,运动控制机房一幢,办公楼一幢,另有车库、食堂、厕所、水塔、水井及变压器房等附属设施,总面积2681.16平方米,共耗资32.63万元。结束了租房的困境,让职工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同时,办公和接待也走上顺畅的轨道。

1978年9月正式建立大理苍山电视转播台,结束了“761工程筹备处”的使命,第一任台长由大理州公安处调来的王天启担任。

1979年,还在中和峰海拔3200米处,建有一个苍山中转站,作为上山值班人员的途中休息点,为上山民工和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的科考提供食宿方便,也是高压线路维修、公路养护乃至大雪封山时指挥抢险的“大本营”。这里是苍山公路的终点,还作为往山上运送物资的转运站。1979年用100瓦差转机转播期间曾作为对山顶差转机的遥控机房。

血肉铸就盘山路

通往苍山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只有当地群众上山砍竹子,挖草药的羊肠小道。要将大量建台需要的设备、器材、物资运往山上,只能够靠人背马驮。为尽量减轻运输压力,领导商量研究之后决定从大理县城海拔2900米处修筑一条简易公路至海拔3200米处。

1978年5月,我们组织了250多位民工,分路段进行施工,此地段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多为碎石岩层,溶洞多。山势陡峭,水急箐深,工程开挖土石方达20多万立方米。由于施工面积小,作业地点人员集中,爆破作业时危险性大。当时又正值雨季,山道泥泞,就这样300多位民工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奋战。有的民工开玩笑地说,这可比修滇缅公路还要困难得多。我记得,在修建山道的施工中,由于个别民工不遵守操作规程,出现了一起放炮炸死人的事故。

那一天下午,放炮人员点燃引线后,大家躲避在山箐中,两声炮响后没有声音,一位民工以为已经放完,就急忙走出躲避处,才刚走出50米,一声巨响突然传来,只见一个身影被抛入空中。我们知道出事故了,立即组织人员四处搜寻。十多个民工经过一天一夜的寻找,仍没下落。在四处寻找无望的情况下,我和杨慎找到大理驻军汇报事故情况,请他们帮忙寻找失踪的民工,部队首长听了情况汇报后,立即派出两位干部带上潜望镜,经过一个下午的找寻,在临近傍晚的时候,终于看到一棵树上挂着衣服和肠子,我们立即赶往出事地点,只见该民工的尸体躺在茂密的树荫下。立即组织民工将尸体收拾好,傍晚,我们在尸体周围燃起大火,大家围在一起表示悼念,他毕竟为苍山台的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二天抬下山送往家中。随后,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妥善地处理好了后事,那位民工的家属也较为满意。

公路施工极其艰难,工程进展到花椒箐时,出现了泥石流,旧路塌方,交通运输中断。此时又进入冬季,大雪纷飞,严寒逼人,加上工程费用短缺等原因,曾一度暂停施工。在1983年5月春暖花开时再度开工。这条全长22.5公里的山路,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施工,终于在1983年11月竣工通车,且为国家节约资金12.9万多元。这条路如彩带,装点着苍山的壮丽和神奇,这条路似丰碑,彰显出建设者的意志与风采。

铁塔英姿傲苍穹

暴雨后的蓝天显得格外明净、辽阔 ,吸一口高山空气,摘一朵白云擦去汗水,使人感到心情分外爽朗。迎着洱海喷薄而出的朝阳,送走苍山绚丽无比的晚霞,省广播局天线队的师傅们爬上30米高的电视天线铁塔,进行紧张的安装工作。一阵阵狂风怒吼,松涛咆哮,几乎要把整个铁塔拔地而起,他们立即缚紧安全带,用全身力量抱住铁塔,飓风过后仍坚持工作。傍晚,白雪纷纷,冰棱一层层裹住铁塔,当他们完成工作从铁塔上下来时,手脚已冻麻木了。他们就这样抢时间、争速度、高标准、严要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经过21天的艰苦工作,立起了一座30米高的9层蝙蝠翼钢管直立天线铁塔。

山顶机房的建设于1978年5月开工,分为基础开挖、过渡性的临时机房建设和正规机房建设三个阶段。基础开挖工程由大理县湾桥、挖色两个公社的工程队承包施工。先将山顶降低7.8米,为机房施工平整好地基。1979年6月,省局决定先在苍山台安装100瓦电视差转机开始转播,建盖过渡性的简易机房。于是,在峰巅的陡坡上,就地取石,建盖了一间面积为5平方米,高2米的临时机房,当时供电线路尚未架通,用一台4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供电,为此,还建了一间简易的发电机房,在离山顶约300米处的水塘边搭起了帐篷供值机人员住宿,就这样,山顶值机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每晚转播着精彩的电视节目。

1981年6月,正规机房开工建设,建筑所需的水泥、沙子、钢筋全靠人背马驮运达山顶,水源虽然用积雪化水,有时需到洗马潭背来,在克服各种困难后,于1981年10月终于建成了613平方米的机房。抽水机房、蓄水池、电缆沟及防雪地网等整套设施也相继完工。机房设计合理,结构坚固,密封好,质量合格,达到设计标准要求,能适应高山风雪环境。

为适应滇西地区广电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各地州转播台提供较强的电视信号源,省广电局决定,同意安装一台10千瓦彩色发射机。因为当时公路尚未修通,运送器材十分困难,10千瓦发射机精密度很高,主要部件都已在北京广播器材厂作过精密调试和检验。特别是激励器是发射机的心脏,经校正后不能经受震动和随便拆卸。变压器的重量达500公斤,也不能拆开搬运。其中最大的机箱长2米、宽1米、高1.4米。所有器材大小70余箱。我们将搬运任务交给了大理县城郊公社龙龛大队组织的民工来承担。

当时正值雨季,山道泥泞,路滑难行,有时还要跨过激流险滩。民工们采取前引后推,20多人一齐用力,两班人轮流抬杆、换肩,一步一步往上挪,整整奋战了14天时间,终于将共约5000多公斤重的10千瓦发射机全部设备安全运送到山顶机房。

加强维护保畅通

由于苍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转和盘山公路的通畅,带来许多困难。

记得,那是发生在1990年3月7日的一次断电事故,至今令我难以忘怀。那天的上午10时10分,古城至山顶机房高压线古城至山顶机房高压线由于C相接地接死,供不上电,台领导及时将情况和应急措施报告副州长佘战生和州广电局。进入3月份以后,由于受到寒流的影响,滇西地区连日来一直是低温天气,苍山上大雪下个不停,4092机房门前积雪已深达4米多。高压线裹冰直径达到40多厘米,高压线长期处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了塑性、蠕性和变形,大跨距间驰度改变,致使架空导线承受的压力超过允许值,造成高压线95号电杆和96号电杆之间的架空避雷线C相线下桩头耐弧线大断裂,避雷线脱落并与输电导线C相相绞,造成线路停电,4092机房工作和生活用电全部中断。为了迅速恢复高压线路输电,保障4092机房正常转播和值机人员生活用电,苍山电视转播台成立有高压线经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组成抢险组,3月8日上午8点半,抢险组一行6人由大理古城乘车出发至海拔2900米处下车。抢险组冒着雨雪向4092机房前进,走到海拔3600米处时,已是下午2点钟。上山的便道积满了雪,有的路段积雪2米多深,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要将齐腰深的积雪扒开后才能缓慢前行。到达95号电杆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这时在4092机房值班的人员下山接应,与上山抢险组会合,下午8点30分,全部人员到达4092机房。3月9日,抢险组全体人员,冒着寒风、踏着齐腰深的积雪,迅速赶到95号和96号电杆现场,采取措施让避雷线和输电导线脱离,使整根架空线落地,解除96号杆避雷线上桩头。到下午1点40分试供电正常,恢复了4092机房电视节目转播和生活用电。7月1日,州广电局党委和苍山电视转播台党支部,分别对参加抢修高压线路的党员进行了表彰奖励。

因苍山自然条件恶劣,多雷暴雨,道路常年受洪水冲刷,有的地段已成深沟,有的路段完全坍塌,直接影响设备、物资和上山人员的安全。1996年苍山台自筹资金6万元,对5.8千米人行便道进行了全面修缮和维护,先后聘请了7名养路工,对17千米上山公路进行维护保养。2008年以来,苍山台每年都安排资金,聘请上山道路维护维修人员,长期承担日常维护维修任务,保障了上山道路的畅通。

2006年2月初,苍山突降两天两夜的大雪,整个山顶被白雪覆盖,山顶机房远看似一个巨大的圆球。机房内的值机人员被封在房内,他们使尽了浑身解数,花了两个小时,终于挖出了一个洞,爬出房外,继续清理机房前的积雪。架设的15米高的通讯铁塔上的四层双十字发射天馈线被大雪压倒,造成节目停播。台领导及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冒着大风、大雪,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拆卸下通讯铁塔上被大雪折断、倒塌的天线系统,进行抢修,在山上奋战了10多天。由于抢修及时,措施得力,终于在2006年2月22日16时恢复了播出。

提高质量倾心血

苍山台的电视转播发射机功能由小到大,从开始的100瓦发射机到10千瓦发射机,由转播时间每天晚7时到云南电视台节目结束,发展到每天早上8时30分开始到云南台节目结束,全天候转播。

其转播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接收前站信号转播,使用了5频道5单元八木天线接收前方梁王山电视中心2频道信号,送入100瓦经二次变频后,用11频道播。但由于苍山海拔高,同频干扰严重,图像质量差。

第二阶段采用录像过度。1982年省广播局拨专款为苍山台购进“夏普”录像机4部,14寸“日立”彩色电视机2部,在云南电视台播出时,用电缆输出信号供录像用。苍山台派专人住昆明,每天按时到云南台播出中心录下当天节目,录好的磁带由次日昆明至下关班车捎转,苍山台再派人每天将录像带送到山顶的发射机房,第二天才能播放,这样节目都比云南电视台推迟两天。这样做的好处是播出效果好,但可以想象,这其中花费的工时、成本、代价太高。后购进一台小型微播机,由山下基地放录像送入微播发射机转送到山顶机房,山顶机房将接收到的微波信号解调后送入发射机转播,使播出节目与云南台播出的时间缩短了一天。录像播放从1982年5月至1984年11月,历时两年半。

第三阶段采用微波电路。1983年10月,昆明梁王山到楚雄紫溪山微波电路建成,1984年11月开通了楚雄紫溪山到大理点苍山的微波电路,11月14日,苍山台开始转播微波电路传送的电视节目,效果很好,图像质量稳定,清晰度和色彩质量均有明显改善,而且抗干扰能力得到提高。采用分米波长距离传输,大幅度节省投资,减少了维护人员及经费的开支,是一种经济而又卓有成效的电视传播手段。

遥控功能创先例

苍山电视台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工作环境最艰苦的电视转播台。它的建成促进了滇西经济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共云南省委把它列入1981年云南省经济文化建设的五大成就之一。

由于苍山台所处位置,在海拔4092米的山顶,气候多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山顶的值机人员要经受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考验。水源缺乏,需要积雪化水,没有积雪时要到5里外的洗马潭取水。蔬菜和粮食都要从山下背运上山,有时大雪封山,将整个机房门封住,只有用铁锹慢慢撬开。有时还会遭遇到雷电的袭击,他们逐渐掌握了一手防雷和避雷的措施。由于这种种的困难,值机和维护人员不宜长期在山顶工作,实现远动控制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1983年5月,苍山台向本溪无线电厂购买了一台VD—79远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后,使山上发射设备在受控状态下能正常转播,这在国内的高山台站,实现完全无人值守,并保证正常转播还居首次尝试。在1992年又研发了微机YD—92远动控制系统,彻底实现了山下对山顶播出设备及附属设备遥控、遥测、遥信、遥调的“四遥”功能,使过去20多人轮流上山值班,转变成了少数人在山下遥控值班的工作方法,率先在全国广电系统实现了高山电视转播工作,依靠计算机远程控制的值机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而且保证了工作人员上山工作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苍山差转台建台的艰苦程度,在全国高山台中算一流的。因此,省、州各级领导都很关心、重视。有一天傍晚,省广电厅原厅长林文启(台湾籍人)忽然只身来到电视台大理驻地,见到我后,表示了亲切慰问。接着我向他介绍了当前的工程进展情况,他很激动,表示第二天要亲自到苍山顶看看。第二天一早,我带着他上山,沿路看到了施工的艰苦情况,他表示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苍山台的劳保和福利待遇。

在建台和播出期间,省厅计材处、技术处的领导,大理州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有关领导 ,以及宣传部、广电局、财政局、气象局等部门的领导都曾先后到山上慰问和考察,并帮助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工作之中的难题。

精品节目传边陲

苍山电视转播台于1997年7月1日用100瓦机开始用11频道转播云南电视台一套节目,洱海周围的大理、下关信号效果良好,为数百公里外的临沧、保山、丽江部分地区提供了云南台的信号源。

1981年12月24日开始转播。经测定播出信号图像稳定,色彩绚丽、伴音清晰。至此,苍山台发出的信号,可覆盖云南西部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楚雄、临沧、德宏等8个地州,覆盖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00多万。这些地区的各族群众收到苍山台发来的电视信号,无不兴高采烈,唱起优美的歌,跳起激情的舞,感谢党中央对边疆各族人民的的关怀,同时也感谢苍山台建设者们的心血和奉献!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视卫星的上天,中央台和各省市电视台的节目都用卫星传播。那么,人们就会提出像苍山台一样的高山台是否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其实不然,许多电视台、电台的节目是上不了卫星的,还需要一些高山台来转播信号。苍山台就先后转播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云南电视台第一套、大理电视台第一套、大理州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等多套节目,各套节目每年播出时间均在4000小时以上。从转播至今,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优质、不间断播出。与此同时,还承担了全州75个调频广播网发射站、点的维护管理,为提升广播覆盖率,全州广播“村村通”工程作出积极贡献。

苍山台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成功转播,为边疆各族人民带来了福音,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转眼间,苍山电视台也走过了四十年的不平凡岁月。我也从建台时的30多岁,迈入了72岁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

回忆往事历历在目,面对今朝激情澎湃。当每天迎着朝霞听着苍山台传来的电波,每晚看着苍山顶那颗闪耀的“明星”时,心中不由得产生无限的深情,内心激荡着由衷的喜悦,不由得感叹道:洒尽热血送温馨,终生无悔献声屏!

编辑手记:

电视差转台是利用外差法改变接收到的电视信号的载频并经放大再转发出去的装置,可使电视覆盖面增大,在山顶设差转台,可使山背后能收到电视节目。设备简单,能几次差转,起到中继接力作用。大理苍山电视差转台建于1976年,坐落于小岑峰顶,海拔为4092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山电视差转台,用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转播发射彩色电视,受益面积为滇西七个地州二十万平方公里,八百多万滇西各族群众可以收看到由这里转播的彩色电视节目。电视台采用在苍山脚下全自动遥控转播发射电视,山上只有几个值班守卫人员。本期郭锋为我们讲述了他参与苍山差转台从测量、选址到修建完成的那一段难忘记忆。

猜你喜欢

苍山转播大理
什么是北京冬奥会“云上转播”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苍山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想念大理
苍 山
烟云几许著苍山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吕敬人连环画《括苍山恩仇记》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