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7-01-29王雅璇王紫蔚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陕西素质教育

王雅璇 王紫蔚

1.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2. 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校,陕西 西安 710024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王雅璇1*王紫蔚2*

1.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2. 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校,陕西 西安 710024

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作了有益探索,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成因进行了浅显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最后指出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生态道德教育;现状成因;途径意义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高校的生态教育一般比较滞后,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学校方面来看,高校课程安排存在漏洞。二是从学生方面来看,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缺乏责任感。三是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思路缺乏设计和创新,教师生态道德素质普遍不高。四是从价值观角度来看,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大多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的成因

(一)教育制度本身的原因

1.教育指导思想缺乏全局性。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偏向于专业课教育,长期以来往往重技术轻人文,重功利价值轻伦理价值,重视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是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分不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根据政府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比较重视经济效益,德育课程的地位往往不及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和经费投入方面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教育目标功利化比较严重,因此,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导致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都普遍呈现出不重视生态德育课,教育效果令人担忧。

2.教育模式的缺陷。我国的教育模式正处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但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包括生态道德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的落实起来。我国目前搞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的利益日益多元化,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人才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竞争,用人单位很看重人才的“硬件”(主要是知识、技能水平),而非素质的竞争,人才的“软件”(道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开展就步履维艰。与此同时,教育内容的设计也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教学的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实践更是无从谈起。

(二)大学生在生态问题上,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制度有待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在许多问题上还没形成比较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在长期的教育中,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成绩,不注重公共基础课。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往往比较重视人的自我感受,以追求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有的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忽略了自然环境,比如学生乱丢垃圾,随意毁坏树木,践踏草坪,旅游时随意乱刻乱画,这些都能表明部分学生对待生态问题不够重视,只知道满足自我,享乐主义人生观凸显,没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学校、社会和家庭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学校重视有广泛前景和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专业发展,学生自然也喜欢选择这类学校和专业,社会上凸显了金钱至上的价值理念,以及家长也重视利益的作风无疑也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进行课程改革,主要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国高校要开设生态道德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普及化,强化其地位,从全国到高校都应该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其地位不应次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现阶段,国家依然抓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次之,而在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因为生态道德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果,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把素质教育提到教育应有的高度。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普通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课程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为今后应用型院校的建设奠定基础。

(二)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重建

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传统德育教育价值观的内涵被大大扩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角度来看,当代人要自觉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高校德育教育环节中,要使我们的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教育大学生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真正建立起一个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人与自然真正的达到和谐统一。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全新思维,采用灵活多样科学的教学方法

从现有的教师队伍来看,教师普遍缺乏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人格。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对我们现有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再是培养“单向度”的人,即仅仅为生产服务、经济服务的观念,而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态人”。因此,新型的老师必须具备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道德高尚人格。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培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态伦理道德。

[1]刘丽,胡云.刍议高校生态德育[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余达忠.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J].三明学院学报,2010(01).

[3]刘春元.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6).

[4]贺轶玲,李培超.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J].学园,2009(06).

王雅璇(1990-),陕西安康人,中共党员,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西安培华学院,团总支书记,公开发表论文三篇,多次参与省级、校级重点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王紫蔚(1980-),陕西安康人,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校,助理讲师,陕西省继续教育培训陕工科基地负责人,曾在局级校级刊物发表论文二篇,主要研究方向:技术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与管理。

G

A

1006-0049-(2017)07-0078-01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陕西素质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