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顺应视角下公示语翻译策略研究

2017-01-29彭元芹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气礼貌译者

彭元芹

山东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语境顺应视角下公示语翻译策略研究

彭元芹*

山东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公示语是一种在公共场所展示给特定人群观看的文字,是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因此,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熟知英语语言习惯,顺从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使译文顺应语境。

语境顺应;公示语;翻译策略

一、引语

公示语是一种在公共场所展示给特定人群观看的文字。它最直接的目的是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公示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街头的路标、告示、广告牌等都属于公示语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公示语的双语化几乎已在各大中城市普及,并成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标志之一。公示语的翻译也随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然而,公示语的翻译却并不尽人意,不得体的英文表达仍然比比皆是。如在有些麦当劳快餐厅的墙上能看到如下告示:“请不要食用非麦当劳的食品和饮料”,其相应的英语翻译为“Please don’t eat or drink non-MacDonald food and drink here!”(李孝华,2009),此翻译虽无语法错误,句首还加上了“please”,以示礼貌,但对于来此就餐的外国顾客来说,仍带有命令、强制的语气,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不适。如译为“Consumption of MacDonald Foods Only”,就可降低话语的生硬程度,顾客也更容易接受。不得体的译文虽不会给来这里的外国友人带来误导,却会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不适感,从而使这些城市及地区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因此,公示语的翻译不仅要语言正确,还应该得体。

二、语言顺应论简介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1999)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他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能够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基础,为顺应性提供实质内容。而顺应的核心是动态顺应,因为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整个言语交际过程都需要做出对动态语境的顺应。Jef Verschueren认为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又可以分为物理、社交和心理语境三个方面。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顺应。

三、语境顺应与公示语翻译

公示语的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肩负着沟通两种文化的重任。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一方面,译者要顺应不同文化的交际语境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译者还要顺应语言结构层面上的语言语境方面的因素(宋志平,2004)。

(一)语言语境顺应与公示语翻译

语言语境的顺应指的是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语义,注意话语组成部分的词序,判断原文的语境是否在译文语境中相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选择符合目的语语言及文本类型要求的表述方式,以顺应译入语的表达要求和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何自然,2000)。如公示语中,除了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公示语外,很多汉语公示语在英语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而公示语的表达具有特定的文本形式,一般不宜改动。如“油漆未干”译为“The Paint is wet”,虽语法正确,但不地道,应译为“Wet Paint”。另外,“远离火源”应为“Keep Fire Away” “保持车距” 应为 “Keep Your Space”,“注意安全” 应为“Danger”等等。可见,要翻译出得体的公示语译文,译者必须熟悉并掌握英语公示语的常用表达方式,顺应译文的语言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

(二)交际语境顺应与公示语翻译

交际语境涉及范围较广,它包含社会文化,心理语境等。所以顺应交际语境也就是要顺应不同的文化。在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须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情况,心理感受等,不断调整译文语言的选择。因为根据顺应理论,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都源于交际双方没有顺应对方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交际模式。

1.心理语境顺应

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作者认为人的心理世界指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包括交际者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成功的交际行为必须对交际对象的心理世界有深刻的洞察与准确的把握。

公示语的翻译是把适应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理的言语形式转换为适应西方文化和西方人心理的语言形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达内容信息的过程。为了使公示语译文得体,译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贴切。

如我国传统文化在心理倾向方面,尊老敬贤,崇尚权威。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等级森严。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中,好学生的标准是顺从、听话,强调师道尊严。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汉语公示语都带有命令口吻,语气生硬,经常带有“严禁”和“不得”等字眼,而这一般不会让中国人在心理上产生抗拒。西方是属于权利差距相对比较小的文化,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因此为了适应西方文化,公示语译文应该强调平等和友好的语气,这样提示的信息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把“宾客止步”直译为 “Guests Go No Further”,不仅语气生硬,还给人一种威胁感。但如果改译为 “Staff Only”,不仅符合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而且语气也缓和,自然也就更为得体了。

所以,在翻译此类公示语时,除了要考虑具体的场合与对象,还要考虑译文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情感,顺应其心理世界,适当改变话语风格,使其语气缓和,令外国友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从而更好地实现公示语传达信息的功能。因为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话语规则,只有符合当时当地的受众的心理需求,一个公示语所传达的信息才更得体,才能被广为接受。

2.社交语境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所、社交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需符合交际场合既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公示语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为使交际活动取得成功,译者需根据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中西方人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从而译出得体的译文(贺学耘,2006)。因为在一种文化中得体的语言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得体。得体性应满足交际者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英汉言语交际有诸多不同,译者有必要考虑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社交世界的顺应。

如礼貌是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中应具有的一项共有的行为准则。用词不当或语气生硬通常会引起社交失误。由于语言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在一种场合礼貌的语言形式在另一种场合可能会显得过分礼貌或不够礼貌,而过分礼貌或不够礼貌的语言形式都是不得体的,因此礼貌的语言不一定都是得体的,礼貌也需要适度。

如“不准吸烟”译为“No Smoking”,“Smoking Prohibited”,“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考虑到译文的礼貌程度和得体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译文的选择应有所不同。如在仓库和加油站等吸烟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场所,就应该选择 “No Smoking” 或 “Smoking Prohibited”等语气较严肃的译文,以示该规定在此处不容违反。而在办公室、餐馆等公共场所,吸烟虽然会危害他人健康,但一般不会导致失火等十分严重的后果,就应选择 “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 这一语气委婉、礼貌的译文,以降低译文读者被命令和强制的不舒适感,进而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公示语所传达的信息。又如“游客止步”、“宾客止步”、“闲人免进”等译为“Staff Only”,“Restricted Area”,“Authorized Personnel Only”比译为“Passengers/Guests/Tourists No Entry”更为得体,因为译文通过改变话语对象,使语气变得更加委婉,从而显示出对译文读者的尊重与礼貌。由此可见,在公示语的翻译中,礼貌和礼貌的适度问题也是关系到译文是否得体的重要因素。

文化语境是公示语翻译中另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文化中,人们的认知环境。该认知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关孜慧,2003)。如在中国许多公共场所都挂有“老年人优先”的告示牌,并被翻译为 “Old People First”;在许多公交车上都设有“老弱孕残专座”,其译文为 “Seat For The Old,Weak,Pregnant And Disabled”。在中国文化中,长者为尊,老年人是受尊敬和爱戴的,人们对老没什么忌讳。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很忌讳这个字眼。“old”给人一种“无用,不被社会所需”的感觉,因此,英美人士不喜欢被人说老,也不喜欢说别人老。美国的老人公寓被称为 “Golden Age Village”,敬老院则是 “Home for Golden Agers”。因此“老年人优先”和“老弱孕残专座”分别译为 “Senior Citizens First” 和 “Courtesy Seats” 会更为得体。

另外,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思维,讲话时喜欢迂回曲折,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思维,讲话时喜欢开门见山。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公示语的表达方式上也有所表现。译者在翻译此类公示语时要使译文得体,就不能忽视译文读者的思维模式。如“芳草献出爱心,请您脚下留情”、“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小草微微笑,请您走便道”等等,虽然这几条公示语汉语表达不同,其实都是在迂回曲折地告诉读者“请爱护草地”,因此在译成英语时,应顺应西方人的直线思维模式,直接译为 “Keep Off the Grass” 或者 “Take Care of the Grass”,或者幽默一点译为 “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 即可。从译文中几乎看不到原文的踪迹,但却完全能传达原文信息,实现译文与原文功能上的对等。这种方法在其它文体的翻译中并不多见。

由此看来,由于语言文化差异,译文很难做到和原文完全一致。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改动多少以及保留多少译文才得体,要视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而定。公示语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译者须以读者为中心,熟悉西方文化特点,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保持高度的敏感,这样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并译出得体的公示语译文。

四、结论

总之,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公示语的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其实质就是译者有意识地针对语言内外语境不断做出选择和积极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公示语传达信息的功能。所以,顺应论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1]李孝华.公示语的翻译研究[J].社科纵横,2009(24).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3).

[4]何自然.语用学新解导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

[5]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6]关孜慧.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彭元芹(1966-),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山东滨州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H

A

1006-0049-(2017)07-0071-02

猜你喜欢

语气礼貌译者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英文摘要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礼貌举止大家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