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语言志愿服务为载体 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创新*

2017-01-29焦中彦以宁波某高校外国语学院为例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外语宁波志愿

焦中彦——以宁波某高校外国语学院为例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以多语言志愿服务为载体 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创新*

焦中彦*——以宁波某高校外国语学院为例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参与多语言志愿服务,既发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又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本文从多语言志愿服务者培养模式方面探索如何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齐头并进。

高校思政教育;多语言志愿服务;培养模式

当前,随着城市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多语言志愿服务需求日渐增多,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往往是语言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主体。对于高校来讲,参与语言志愿服务,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能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对促进学生实践锻炼,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我校外语专业学生多语言志愿服务实践与育人成效

(一)多语言志愿服务提高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基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偏差和语境缺失等原因,外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语言技能差距较大的问题,多语言志愿服务为学生接触真实语境,提高自身语言实践能力提供了绝佳的锻炼平台。在多语言志愿服务中,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完成。这些将有利于学生转变思想,推动其发展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2009年起,外语学院与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主办方、浙江省投资贸易洽谈会主办方达成协议,将两会作为外语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一年一度的两会提供多语言志愿服务,2014年起,中国-中东欧特色商品博览会也落地成为外语学院实践教学基地。2009年-2015年间,共累计有超过1000名外语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成为外语学院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特色亮点。通过让学生记录志愿服务心得体会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反映开口讲外语的意愿和外语运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部分同学表示对自己能力缺失的部分和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更加明确。

(二)多语言志愿服务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重说教,往往事倍功半。参加多语言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从真实的交际实践活动中体验丰富的情感,使常年被灌输的道德知识得到内化,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

从2009年到2015年,共有累计超过1000人次的外语专业学生参与到多语言志愿服务中。在前期的志愿者培训中,我们围绕爱国信念,责任意识等主题内容进行了强化教育,学生普遍觉得接受这样的教育不再空洞,收效良好。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城市的环境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都得到一定的升华。

(三)多语言志愿服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如自我认知能力偏差,人际交往障碍,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等。通过多语言志愿服务,可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交往能力。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不仅是语言的组织,交际礼仪的注意,勇于尝试表达的心态,人际沟通的技巧等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模仿和记忆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偏弱,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也培养了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独立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

二、多语言志愿者的培养与模式创新

2014年,宁波确定了“国际化城市”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应思考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创建志愿服务新模式,使之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

(一)建立多语言志愿服务种子库

鉴于宁波市几所高校与多项国际交流活动主办方的合作已经常态化,为更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可考虑建立宁波高校多语言志愿服务种子库。通过注册志愿者的方式,实现高校间的多语言人才资源共享。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可以优化语种和级别的组成结构,可针对不同的需要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使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提高志愿者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水平

志愿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保障多语言志愿服务有效进行的基石。志愿者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代表的是学校,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因此在多语言志愿服务中更应注重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工作。要完善志愿者定期培训和上岗机制。围绕理想信念,专业素养,交际礼仪,责任意识等主题,增强志愿者团队合作意识,志愿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支政治意识坚定,专业素养过硬的多语言志愿服务专业队伍。

(三)构建多语言志愿服务实践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的多语言志愿服务活动多是自上而下组织,多呈现集中性、短期性的特征,对于志愿组织的成长帮助有限,为实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效,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多语言志愿服务常态化,构建多语言志愿服务实践课程体系是其中一个选择。可以将多语言志愿服务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将志愿服务设为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平台和评价体系等多语言志愿服务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志愿服务有更清晰,系统,理性的认识,保证多语言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时代在发展,思政教育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应根据学科特点,不断挖掘德育素材。以多语言志愿服务为载体,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齐头并进,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德育育人的良好效果。

[1]钟渝.学以致用—外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终极目标[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44-47.

[2]丁浩.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高校城市多语言志愿服务的分析[J].观察与思考,2011,12:78-80.

[3]何正英.试析语言志愿服务对外语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以南京青奥会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34-36.

*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所2016年立项课题"以多语言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焦中彦,女,宁波工程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G

A

1006-0049-(2017)07-0037-01

猜你喜欢

外语宁波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一图读懂宁波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