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7-01-29王婉秋
王婉秋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外国文学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王婉秋*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外国文学课考核方式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改革的定位、教学过程评价、试卷设计和结果考核三个方面,论述外国文学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内容与得失,为普通院校文学类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外国文学课;考核方式;改革
近年来,文学类课程的改革是人文社科类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传统的文学教学以文学史为脉络,侧重知识传授,考试则以检验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外国文学课程由于时间跨度大、理解难度高、作家作品繁杂,其考试一度被喻为中文系的体育考试——此虽为笑谈,但也暴露出其背诵和书写量大、难度高、考察过程和结果不够均衡等问题。如何在外国文学考试中更注重过程评价而非结果测试,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在试卷考核中加重分析题型的比重和对阅读思考水平的检验,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工作者思考与探索的重点。
一、考核方式改革的定位
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学科内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即该专业定位于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该课程培养什么能力。对于普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外国文学课程所涉及的经典作家作品是其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对作品文本的掌握和分析是其专业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兼顾对经典作家作品的知识性传授,另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的选择。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重视教学过程评价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都是较传统的答试卷、交论文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能够高效地检验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掌握程度,缺点是对文学阅读情况和分析能力的检验不够,学生成绩主要取决于考试,而考试成绩如何主要取决于背诵,至于学生在整个学期中有多少时间用于读书,对多少文学文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阅读,阅读之后有无思考,在传统的答卷环节中大多得不到检验。
笔者进行的外国文学考核方式改革的第一步,是加强教学过程性评价。在学期初,教师与学生讨论本学期的阅读书目,兼顾文学经典、作品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外国文学教学重点、学生的阅读兴趣等几个方面。讨论后选择4-6本书作为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也是本学期课堂讨论的范畴。之后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自主选择1本书作为本学期主题发言的内容(如选择《哈姆莱特》发言即为《哈》小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分析路径和方法,避免学生进行过于宽泛的介绍。在教师讲授该作品前,所有同学应读完该作品。进行主题发言的同学可以就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本学期讲授《哈姆莱特》时,学生的主题发言涉及到如下方面:悲剧成因,戏剧冲突的建构,人物分析,人物比较,主题分析,某一问题的分析(如宗教观或命运观),某一句台词引发的思考(如“生存还是毁灭……”)等。学生进行主题发言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发言内容进行质询和讨论,一方面检验其他学生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能够延伸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空间。如果时间和场地允许,还可以进行其他活动辅助教学(如戏剧表演、分角色朗读、观看影视改编作品等)。此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写成书面材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教师进行评分,并给课堂讨论和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加分。
从实践过程来看,过程性评价能够促使大部分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增加阅读文本的时间,课堂的思考氛围提升。从结果来看,这种评价方式有益于考核结果的公正性,课堂发言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思考水平,专业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不过,课程的过程性考核与评价虽然重要,却也受制于授课班别大小、人数多少。就笔者的实践,30-40人的班级发言和讨论的效果非常好,50人以上不佳,80人以上无法进行。人数太多很难开展讨论,无法使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监控并给出公允的分数。
三、试卷设计与结果考核
试卷的设计应该与过程性考核的目的与设计原则一致。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设计中,笔者淡化了文学史脉络,降低单纯背诵和记忆性知识的比重,增加对阅读情况的考核和对文学问题分析能力的检验。试卷中的论述题与材料分析题均出自本学期要求阅读的4-6本书,题目不简单停留于人物特点或艺术特色分析,因为这样的题目即使不读文本、不听课也完全能够通过背诵教材完成;而是将题目作为文学阅读和课堂讨论的延伸(如:哈姆莱特的复仇与他的思考有什么矛盾之处?鲁滨逊为什么被视为第一个正面资产者的典型?《鲁》中的“真实性”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真实”成了作者的创作追求?等),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以文本作为支撑展开论述,兼及对文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考察其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取了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分析。
当然,这种试卷设计方式也存在对知识的考查不够系统,知识覆盖不够全面等等问题。但笔者认为,普通院校的文学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学生不读文本、不爱听课、考试只背教材等,解决这类问题是文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如能两者兼顾自然是上选,如不能兼顾,加强学生文本阅读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现今文学教学存在的怪现象之一是:文学史越写越厚,学生却越来越不读书。这种现象是笔者进行教学改革的最根本的动力。对文学研究和文学教学来说,作品是重中之重,只有深入阅读分析文本,文学的意义与魅力才会生成,才能进而拓展至对文学思潮、文学理论等更复杂范畴的洞悉。笔者深知,这种以增进阅读和思考为目标的考核方式改革是以牺牲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代价的;虽然这种改革有收获,但也充满了疑虑与遗憾。好在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唯有继续探索,自我鞭策,才能聊以自慰。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外国文学课程‘问题式’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婉秋(1982-),女,汉族,文学博士,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西方影响、文学经典与现代传播。
I0-4;G
A
1006-0049-(2017)07-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