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意识培育探析*
2017-01-29谢颖
谢 颖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550
大学生法制意识培育探析*
谢 颖*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550
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法制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法制的进程,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其法制意识,有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现状、法制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入手,提出法制意识培养的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
大学生法制意识;培育路径
即将踏入大学的18岁临沂罗庄女孩徐玉玉,2016年8月19日接到了一通诈骗电话,结果被骗走了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得知被骗后,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不幸于21日离世,让人扼腕。更令人悲痛的是,家住山东临沂临沭县临沭镇的山东理工大学生小刘也遇到了电信诈骗。就在8月22号夜间,承受不住压力的小刘也不幸离开了人世。8月28号广东准大学女生蔡舒妍被短信骗走一万多元学费和生活费,跳海身亡。多事之秋的8月,一系列大学生被骗案让我们震惊,他们用年轻的生命作为代价昭示了我们法律和法制在当代社会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对年轻人,尤其是对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大学生也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遇事善用法律思维,提高警惕对复杂的违法犯罪行为有一定的防范能力,并能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一、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分析
法制意识是基于人们在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考后所形成的观点的总称,它包括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1]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提高较快,但问题仍然存在,如: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运用能力较差、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等;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遭遇虚假劳动合同陷阱,凸显了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低下和法律知识的浅薄,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亟需提高。
(一)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
衡量法制观念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是法律知识掌握的多寡。很多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掌不掌握法律知识无所谓,在日常生活中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并不热心,一旦面临别人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竟不知求助于法律。上述大学生被骗案中侵权行为的发生就是部分公民法制意识淡薄最明显的佐证。
(二)法律运用能力差,经常触碰法律的红线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频繁发生,如:盗窃、赌博、人身伤害和故意杀人等,究其原因,首先就是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其次,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明显、过分追求自由,心理脆弱,自控能力差,遇事易冲动、也易感情用事、心理稳定性差,加之法律知识贫乏,既不懂怎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也不懂如何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极易触碰法律这根红线,做出违法犯罪之举。
(三)缺乏对法律应有的敬畏之情
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敬畏法律并不是单纯地惧怕法律,也并不是把法律当作神来顶礼膜拜,而是热爱和尊重法律,将法律当成自己行动的指南。敬畏法律就是信仰法律是人们内心认同和理解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规则,并使其上升到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行为自觉。
一个社会要保持良性运行,就必须运用相关的法律条例来规范公民的言行,否则整个社会将失去其应有的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当代大学生必须敬畏法律,敬畏法律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石。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动摇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近年来,现实生活中曝光的一些冤假错案,极大地激起了大学生的义愤,乃至对我国司法体制的公平公正性提出了质疑。正因为法制体制的不够健全,弱化了法律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高校和社会必须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意识。为了改变此种状况,近年来一些高校相继设立道德讲坛,邀请名家采用道德宣讲、诵读经典等形式唤醒和强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着力培育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意识。
二、大学生法制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
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多元,大学生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打造过硬的综合素质,而法律素质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名真正的大学生,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学得多么的扎实,更重要的是他在今天的法制社会下是否善于运用法律思维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呼唤大学生必须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也要求大学生必须培养强烈的法制意识。
(二)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社会稳定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3]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必先管理好一所学校。因此提高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能力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率逐年攀升,1994年清华大学发生学生铊盐中毒事件;2003年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加爵的杀人案件;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的投毒事件等悲剧实在让人大惑不解。网络上曾经一度流行“感谢同学当年不杀之恩”的戏谑,这些血腥的案例无不折射出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理的脆弱和法制意识的淡薄,还折射出教育的苍白乏力以及教育的错位。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和谐校园的构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
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就必须提高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整体法制意识。作为社会精英群体,他们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反映并影响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大学生毕业后,他们将走向不同的岗位,发挥不同的作用,他们必须具有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这是法治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我国社会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大学生扮演的是法律的遵守者、宣传者、践行者的角色,较之其他的社会角色,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具备强烈的法制思维能力,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从法制国家向法治国家迈进的强大推动力量!
三、大学生法制意识培育的路径探析
基于上述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和法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提出以下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在参与执法志愿活动中体验法制的魅力
近年来,志愿者活动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他们在志愿活动中,感知生活的酸甜苦辣,学会了给予,学会了部分法律知识,培养了强烈的法制意识。比如在红绿灯路口,在交通繁忙的地段帮助交警义务执勤的大学生,如遇上闯红灯者,如遇上交通肇事者,亲眼目睹交警在现场执法,这无疑就是一场生动鲜活的法制课,比在课堂里的感受记忆深刻得多。就会警戒自己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感,不闯红灯,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各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具备法制意识的教育重任,与学校主管部门协同社会相关执法部门为高职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参与公共志愿活动中领悟法律带给人们生活的祥和魅力,从而自觉自愿遵守法律、宣讲法律知识。在“我参与,我快乐”中体验幸福的生活。
(二)婚恋生活中融入法制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法律素质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形成影响巨大,也是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最终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如今,婚恋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化学者胡因梦曾说:“爱是人类最艰难的课题。”[4]大学生怎样把握心中爱的冲动,培养爱的能力,学会做一个既能使别人幸福又能使自己幸福的人,爱情不是简单的承诺,而是真心的付出和行动,而这些道理的懂得必须包含对人生的深度理解。运用法律思维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恋爱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克制内心的原始冲动。只有知晓相关法律规定,懂得法律道理,才能正确规范婚恋行为。爱对方就要学会尊重对方,把握爱的权利,用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来滋养爱,在婚姻爱情生活中牢牢坚守法律底线。一旦爱情婚姻生活出现问题会借助法律的力量去解决,理性面对,避免引发悲剧事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扮演剧中角色感受爱情生活中真实的磕磕绊绊,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恋爱婚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恋爱分手案例,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起到了强烈的震撼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融入法制思想的内容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部分章节设置了法律知识,侧重于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对具体法律知识的罗列。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首先,精选教学内容,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比如: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其法律意识。其次,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大胆走向社会,听取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这样效果更直接,也更有震撼力。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监狱实地参观,或是指导学生成立各种形式的法律社团,为人民大众自觉进行普法宣传。同时,还可以关注“今日说法”等法制类专栏节目,阅读相关法律书籍。这些措施都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法律素质
大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至关重要。高校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部分并非法律专业出身,教师自身法律知识的贮备不足,讲授法律知识的底气就不足,难以让学生信服。这部分教师必须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才能胜任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教师的法律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育者应首先接受相应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法律修养。[5]高职院校讲授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更应自觉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培育法律意识,加强法律修养,用实际行动为大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五)全面依法治校,打造法治校园
实行全面依法治校,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在法制观念指导下展开,并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验到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思想的熏陶,法制观念也会得到增强。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除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必须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以保护自己和他人,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也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
[1]王钢.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一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
[2]伯尔曼.法律与宗教[C].波士顿大学演讲集,1971.
[3]侯晓丽.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
[4]李丹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5]李慧萍.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研究[J].经济师,2012(11).
*2015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
谢颖(1974-),女,汉族,湖南永州人,法学硕士,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
A
1006-0049-(2017)07-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