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1-29越王林淑华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信仰政治

赵 越王 营 林淑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 越*王 营 林淑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生活更加便利,但是,来自自媒体的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和虚拟化又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发展情况、成因以及未来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从加强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加快构建良好的文化网络环境,学校引导与家庭教育相联动三方面入手,在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和政治信仰。

自媒体;大学生;政治信仰;对策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在校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人生信仰有了更多的延伸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基石之上,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倾向、政治信仰内容、思想观念体系都呈现出多种类型的演化趋势。根据以往的研究来看,有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的大学生是占到大多数比例的。可见,即便是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校大学生的主流政治信仰是坚定的、向上的,是与我们党的事业、国家的方向高度一致的。然而,自媒体中存在的虚假信息、非理性内容、消极言论、过激观点等,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确政治信仰的教育和培养。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发展情况、成因以及未来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在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的相应建议。

一、高校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发展情况与成因

(一)大学生政治信仰源于自身需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倾向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信仰倾向方面,60%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17.5%实用主义,15.5%理想主义,7.5%集体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60%的大学生崇拜民主与自由,32.5%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相信共产主义能实现。但大学生在信仰的认识方面还存在政治信仰淡化甚至缺失的问题,如12.5%的同学选择不太清楚,信仰是可有可无的,没什么影响;7.5%选择金钱利益最重要和相信星座和命运;25%表示政治信仰不会给人生带来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95后,甚至还有00后,处于人生转折期的他们极容易对学习生活和自身发展产生迷茫和恐惧的心理,需要寻求一种或多种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排解不良情绪,重拾对未来的信心。于是大家参加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获取各种信息,再通过思考和判断,从而选择自己的政治信仰,并形成对政治信仰的认识。然而大学生信仰的寻求极易受到多元化时代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信仰倾向。当不健康的政治信仰影响到大学生时,必将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政治认同感较低以及信仰会受他人政治信仰取向影响。在“政治信仰是否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影响”的调查上,25%表示不会;在“您认为政治信仰能帮助您实现人生目标吗”的调查上,27.5%表示影响不大,12.5%表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在“网络政治的推进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的问题上,47.5%表示可能会,10%表示不知道;在“是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取得的成就”上,22.5%表示一般,可以接受存在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父母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政治信仰灌输给子女,父母是党员的大学生,对政治信仰会有较早较全面的认识,更愿意加入共产党;在经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部分家长始终认为在央企、国企之类的企业中工作更稳定,尤其更适合女孩子,而到这类企业中工作党员具有相对的优势,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部分学生便选择入党;如今社会功利化大环境首先对家长产生了直接影响,家长的价值观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将对子女造成直接影响,高考制度使得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业压力大使得家长更关注如何得到满意工作,而较少与孩子谈及理想、信仰方面的话题,孩子的政治信仰观念便变得淡薄;另外,家庭收入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中等收入的家庭,家庭成员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比较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家庭氛围较好,这些家庭的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状态也比较好。

(三)学校思政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政治信仰起到关键作用

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90%的调查对象表示中国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7.5%同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55%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利益,57.5%表示要懂得享受生活,高达70%的样本认为政治信仰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影响。65%认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形成,80%选择通过社会的熏染,如网络、阅读书籍和报刊、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形成,不能否认的是网络查阅、书籍报刊阅读是学校教育的附属方式。65%的样本表示高校的“两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产生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55%表示希望思政课减少说教,增加时事讨论。

学校充当着育人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扩宽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是非、正确选择的能力。由此他们能深入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理解生命、人生,这对

于学生构建自己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学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十分重视德育。学生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塑造都是学生形成自己政治信仰的辅助因素。学校“两课”的开设直接把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传输给大学生,他们多会结合自身的知识去消化,然后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本身就是政治信仰的形成过程。学校为大学生群体提供讨论、实践的舞台,通过和同学、老师的交流学习,他们的政治信仰更加成熟、理性。

(四)政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政府舆论对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力。17.5%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宣传是影响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形成的主要渠道。结合政治参与度相关调查分析,75%的大学生使用的自媒体主要是微信,37.5%的大学生主要使用微博。87.5%的大学生认为获取政治信息和政治现象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络,50%认为是电视。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阐释了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对正处于立志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提出了价值准则,有利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和培养。但政府宣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自媒体时代,社交平台很容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渠道。因此,政府应当加强舆论管理,树立正确的社会风向。

二、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学生应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1.增强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意识

在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也应当自觉增强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自觉摒弃当下在自媒体中逐渐抬头的虚无主义历史观,以科学的、求实的态度看待中华民族的卓越成就和历史教训。对于学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应当端正学习态度,活学活用。积极通过自媒体平台、新媒体手段学习形势与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做到有所了解。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需要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在对待各类媒体上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进行中西方对比时,需要客观分析、冷静判断,不可以偏概全、矫枉过正。

2.高校社团积极引领

高校学生组织、社团组织是高校学生除了班级、年级之外的组织形式,各类学生组织对在校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应当积极学习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各类文件的具体要求,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开展立体化宣传模式,在满足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需求的基础上,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引领,避免大水漫灌、填鸭式的方式,规避社团活动的过分娱乐化。例如,学生社团可以多组织公益服务、爱心捐助、主题团日、主旋律朗诵比赛等,以政治理论为指导,以自媒体为传播手段,在活动中树立政治信仰,鼓励青年学生自发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正确运用网络自媒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高速普及,各类自媒体平台、信息通讯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社会的运转效率,打开了经济发展的新通道,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大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体系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带来了相应的挑战。青年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律意识、防范意识,增强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等网络自媒体。通过自发地转发等形式,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加快构建良好的文化网络环境

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就业观予以正确的导向,通过新媒体教育平台等方式,提高青年群体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方式的认同。

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应当积极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判断、科学分析。对于扰乱网络文化环境、制造错误舆论导向的行为应当加大惩治力度。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复兴大业、祖国统一大业的接班人,青年大学生必须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信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层面,应该不断创新政治信仰实践活动的形式,把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践方式,借鉴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线上同步学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让主流价值观、主流政治信仰深入人心,内化于行,落到实处。

(三)学校引导与家庭教育相联动

1.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机制

当前,思想政治课程虽然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课程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形式、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要求。应当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的成就与经验,将学术培养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另外,通过各级教学研讨会、培训会等,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政治素养,鼓励教师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政治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顺应新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将新技术、新手段、新场景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中。

开展高校线上线下课程的同步建设,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网络课程,通过新媒体的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关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学习和讨论,增强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创新授课方式,启发大学生自发地进行政治素养的培养。

2.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作为“第一教师”,对子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据调查显示,子女的政治信仰、政治观与父母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对待历史问题,父母要向子女讲授正确的、符合史实的历史背景。对待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时事热点、社会问题,应当采取客观理性、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态度,向子女传递更多的正能量。面对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以及网上的过激言论,父母应该积极引导子女树立对政府和社会的信心。并且,要在家庭生活中,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言行合一、诚信勤勉、和谐友善的理念传递给子女,鼓励子女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支部会议、观看专题片等活动,以自身勤恳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信仰,帮助家庭形成良好的价值氛围。

[1]肖永梅.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76.

[2]刘江宁.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4.

[3]岳贤蓉,齐霄阳,沈琼,武姝婷.大学生政治信仰分层教育实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2,165.

[4]张军.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3.

[5]史兆光,苏澜昕.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困惑的成因与化解[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89,91.

[6]薛红艳,朱文武,费文晓.“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115.

[7]程翔宇,秦弋,徐东.高校利用自媒体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实效性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2,15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党建研究课题资助。

赵越(1985-),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青年心理。

G

A

1006-0049-(2017)07-0020-02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信仰政治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论信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