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人”思政向“人人”思政转变研究*
2017-01-29冯妍妍
冯妍妍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7
“专人”思政向“人人”思政转变研究*
冯妍妍**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7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全方位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任务,更是所有教育者的任务,只有将“专人”思政模式转变为“人人”思政模式,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人”思政;“人人”思政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坚持思政课受党领导的原则;深入研究95后大学生实际需求,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改变过去“专人”思政的模式,发展“人人”思政模式,掌握虚拟平台话语权,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坚持思政课的品质意识,开创思政课的新局面。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与现实状况不相符,课程内容重复过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在于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模式的转变导致人们功利思想严重,从而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思政课过去的讲课方式老套,部分老师照本宣科、灌输式教育,采取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内容与中学的知识点重复且未能深化,使思政课的内容大同小异,重复性的学习使课程丧失其新鲜感和吸引力,往往使学生处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的状态,学生中间充斥着麻木和反感的情绪,厌学的心理严重,大大地削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现状与其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违背。
(二)课程内容缺少联系实际,授课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法单一
有调查显示,对思政课感兴趣的大学生占了不到20%,大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意,甚至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个人生活意义不大。社会在进步和发展,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课程的讲授却依旧守旧,缺少联系实际,尤其同专业课及其他相关课程联系也较少,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往往“两张皮”,不能融会贯通。思政课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枯燥且有较浓的说教意味,采取单独思政课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觉得课程空洞乏味、毫无兴趣可言。
(三)学生思想上认识错误,不能摆正思政课的地位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学习的好坏是其就业的决定性因素,至于思政课就是大学修学分的课程,学与不学、学得好与不好都不会影响本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部分大学生开始轻忽思政课的学习,逃课、缺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屡屡发生。殊不知,成才之前先学会做人是就业环境的基本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完备的道德基础,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作用,具备德性才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
(四)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教学缺乏吸引力
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体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修养不够,不能完成良好、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刚毕业即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和生活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应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情况;还有部分教师因需要同时兼顾工作、培训、科研,分散了教学精力导致教学水平下降。综合以上各种因素,造成了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五)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不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感
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一般都遵循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思政课中的理论大多是一种概述的理论通说,缺乏行业和专业的针对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思想状况不相符,导致老师认真备课激情讲授,学生为通过考试死记硬背的尴尬局面,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激发。
二、解决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问题的途径
(一)提高学习的吸引力
1.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传统思政课内容枯燥、不苟言笑,使学生学习过程压力倍增。应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如果仅凭思政课课堂很难达到目的。应充分发挥各科目分工合作,辅之以专业课课堂教育,以达到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育人目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同心协力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过得体的着装、文雅的谈吐、温暖的笑容、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态度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讲授、讨论、演示、自学、图片展示、视频赏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热情,造就他们体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使其真正从思政课中获益,从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运用案例教学、情感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教学形式融入课堂内容之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陷入情景,感受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乐趣,激发其学习兴趣。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首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只有知识结构处在最前沿,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解决其思想困惑,激发其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提升人格魅力。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更是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在展示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品格来感染学生。
4.充分开发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深入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参观学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只有具备道德、理想、情操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感受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反过来才能促进教学活动。学生只有切实的接触社会,才能对教师在课堂讲解的理论有真实的体验,才能够领会其中蕴藏的生活哲理,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减少枯燥、严肃的说教,充满了实用性。
(二)形成思政课协同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员投身教育的活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个人、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是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的。只有其他各学科都能坚守自己的教育阵地,在自己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育人目的,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学校才能培养和输送符合国家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思政教学应由“专人”思政向“人人”思政转变,不仅是思政课、公共基础课在改革,曾经被人视作与思政工作毫无关系的专业课,如今也为思政改革挖掘出更多的精神养料。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各门课程都要始终归属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挑起思想政治教育重担,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例如,专业课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分享专业素养、专业道德,形成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体育课教师可以把团队精神、规则意识、敬业精神融入体育课中。不同岗位的老师都可以做出表率,引领学生。
让各门课程都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与全方位德育教育的通力合作,更要准确把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类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模式向“人人”模式的转变。
只有打破思政课教师“专人”作战,实行“人人”作战,让各门课程和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对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进行不断的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大思政教育体系,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现实经验。
[1]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
[2]鞠鹏.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09.
*201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名称:供给侧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L16BSZ063);辽宁省科学教育“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名称:“问题群”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G17EB122)。
**作者简介:冯妍妍(1980-),女,辽宁理工职业学院,思政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24-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