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文物考古宣传报道“接地气”

2017-01-29孙轶琼

文物季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接地气文博文物保护

□ 孙轶琼

如何让文物考古宣传报道“接地气”

□ 孙轶琼

时下,随着鉴宝类节目的热播,以及广大媒体对于各类知名人物墓葬挖掘工作的广泛宣传,使得文物考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公众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项工作,以此来了解前人的过往和灿烂的历史,而在官方的文物宣传工作中,也希望能正确引导公众,让大家形成文物保护的氛围和意识。当二者结合,就对媒体人在进行文物考古宣传报道中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如何让文物考古报道工作“接地气”,既要秉持学术的专业性、严谨性,也要让公众读起来通俗易懂、兴趣盎然。

文物保护 文物考古报道 突破 公式化 通俗易懂 公众

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在公众视线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加速了面向公众化的进程,人人都想了解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但是,文物考古工作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在呈现历史的过程中,富有专业性、学术性等特点。这就给从事文物考古类报道的记者提出了难题,该怎样报道此类报道,才能让公众读懂、看明白,甚至能由古及今,由表及里,有所收获。记者是一座桥梁,是搭建文物考古工作与公众对话的媒介,这份责任任重而道远。

一、文物考古报道中存在的难点

文物考古工作是一个专业性领域极强的工作,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无法下结论,也无法在记者面前畅所欲言。对于记者们力求高效、快速的工作方式而言,二者之间充满了矛盾,充满了难点。

文博工作是一个严谨的学科,任何一个学术的论点,都有可能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甚至舆论的讨论和学术上的争议,一方面练就了文博人谨言慎行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说话和介绍方式过于学术,没有学术背景的人根本无法听懂。

专业术语、公式化的报告模式,文博人形成的谨慎的思维模式,以及考古成果公布的时机等等,这些原因都成为报道中的难点,需要逐一攻克。

二、怎样走好文物考古报道之路

让公众了解文博工作,媒体是最好的途径。对于记者而言,不仅仅要告诉公众文物考古工作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传播公众考古的理念,让公众尽享文博工作的成果。所以在面向公众传播的过程中,记者不仅仅要记录事实、呈现历史,更重要的是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多元化、多角度展现文博考古进程中方方面面的内容。这样,才能让考古报道鲜活起来,才能“接地气”。

(一)是记者,也得是文博界“行家”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要从事文物考古报道,先得具备专业的素养,要对相关知识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做到与文博专家、学者有话题可聊,有内容可拓展,也才能保证在报道中不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首先要做好各种功课。比如去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采访,首先,记者要明白各类专业术语,以及考古报告中的指向问题;其次,要明白发掘墓葬、遗址的存在背景、历史特色等内容;第三,了解同时代下,山西之外的各地区的考古发掘情况,从而在稿件中能有所类比,加深读者的印象;第四,具有解读的能力,能把该发掘工作的深远意义讲述出来。除了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得有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要在采访前后研读相关书籍,可以让你的思路更为宽阔,认知更加专业。

上述四点,都要有一个严谨、认真的前提,不能妄加揣测,随意添油加醋。

(二)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报道

如何让文物考古报道“接地气”?通俗讲,就是让公众看明白,并且喜欢看。这,就需要记者具备有“讲故事”的能力。

从2012年至2016年,山西省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期间登记了很多颇具亮点和特色的珍贵文物。如何让这些历史遗存呈现在大众面前呢?这就需要记者动脑筋,不能简单地报道某件文物,而应该更多地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比如文物在出土之际的故事,在历史背后所承载的人类的文明等等。在此次报道中,记者就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于报端,除了常规的介绍和陈述之外,还贯穿古今,将历史与现实对比,将东方文化与西方影视文学相结合,也把史料记载的与文物本身有关的趣味性的故事写了出来,还网罗现代人感兴趣的点,去设计话题,引起公众的探讨,从而让大家穿越千年,更加直观地体会古人的吃穿用度,体会历史中文明的演变。该系列报道见报后,效果非常好,轻松风趣的文风,一改以往考古报道严谨而不活泼的局面,不仅受到公众的喜爱,也受到文博界业内人士的好评。

(三)文物考古报道也应有策划

记者作为传播者,也应该针对文博工作,进行策划类报道,从而发挥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此处说的策划,应该说是新闻媒体单位与文物保护单位的联动,双方合作,将效果最大化。在此次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中,记者所供职的单位就推出了系列报道,让大家对此有了认知,明白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有力量、义务和责任去守护我们身边的历史家园。针对某一项展览,新闻报道工作也可以策划成系列,比如邀请公众去参观展览,再邀请文博工作者举办相应的讲座,力求趣味性、知识性地向公众介绍文物考古工作,让大众在长知识的同时,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文物考古报道越“接地气”,就越容易激发大众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便于大众考古的发展和推广。而掌握了上述几点内容,就会让媒体人在从事文物考古报道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1.《“考古”百议》,《大众考古》2015年第 12期。

2.李琴、陈淳《公众考古学初探》,《汉江考古》2010年第1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晚报)

猜你喜欢

接地气文博文物保护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文博扬帆起航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名胜古迹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救治患病文物的医院 文物保护实验室
中国主要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类院校专业列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