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2017-01-29王岩
王 岩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关于山东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王 岩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山东民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深入分析了其发展概况与特征,指出了其社会功能与价值,为其保护与传承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东民歌;保护;传承;建议
一、山东民歌发展概况与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东民歌也在不断变化与丰富,其在与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不断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不断丰富。特别是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山东民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更多的新形式,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深度和战斗作用方面都进步明显。在创作水平方面,山东民歌艺术不仅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其艺术表现力也更加强烈与突出。
二、山东民歌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1.山东民歌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音乐产生的主要目的就是情感的表达,山东民歌的情感表达功能让山东人民可以肆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人们都可以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山东民歌具有审美娱乐的功能。可以说审美娱乐几乎是所有艺术形式最重要的一大功能,山东民歌也不例外。山东民歌毫不含糊地满足了人类对于生物需要以外的一些衍生需要,比如部分民歌作品可以渲染出过节的欢快氛围与愉快心情。
3.山东民歌具有交流表达的功能。山东民歌的交流表达功能与情感表达功能是不同的。山东民歌的交流表达功能涉及音乐语言的性质问题,其受到某种特定音乐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与民族文化和本地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三、山东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思考
(一)扬弃——山东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必经之路
在山东民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应当大力保护和传承讴歌时代主旋律且符合时代需求的民歌种类,而对于那些随着社会变迁而逐渐丧失群众基础以及与民俗习惯和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民歌种类则应当适当丢弃。
1.需要保护与传承的民歌种类包括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以及诙谐风趣等鲜明山东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这些歌曲一部分能够表达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山东人民表现出的坚强不屈的伟大气魄,比如歌曲《黄河号子》、《海洋号子》等,还有部分歌曲是展现山东人民憨厚朴实性情的生活小调,比如歌曲《沂蒙山小调》、《绣荷包》等。通常来说,这些山东民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杰出的创作价值与突出的收藏价值,它们属于良好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在众多中小学教育和高校音乐授课以及民间口传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扬与传承。这些种类的山东民歌通常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相符合,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基本上可以代表本地区和本地域的文化艺术风格。因此就其自身而言,其本身就具备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基于以上分析,在对山东民歌进行弘扬的过程中,应当对山东民歌的种类大力传承与保护,尽量使其具备代表性传承人,最大限度保护相关资料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应尽可能设置可以进行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在发扬民歌精粹的过程中必须从思想上对其高度重视,并且在实践中应当尽最大努力保住它原始的根,从而促进山东民歌能够充分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
2.对于缺失价值的山东民歌要有意不为之。相对于山东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而言,对于已经丧失保护意义的民歌应当采取有意不为之的态度,这些民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随着社会发展与转型而逐渐被扬弃的民歌种类,比如:随着现代殡葬仪式的推广曾经在鲁西北地区流行的《丧葬歌》已经失去了社会的存在价值,可弃之不用。二是,对于一些丧失民众基础的民歌种类也应适当丢弃,比如:在蓬莱地区流行的大型风俗性民歌套曲《跳大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是古代巫术的延续,而随着社会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不断破除,此类民间歌曲已开始逐步走向消亡。
(二)创新——山东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振兴之路
民族音乐发展通常都遵循变则兴,不变则亡的规律,而创新不仅是艺术的宝贵之处,更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对于山东民歌而言,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创新,那么它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立足于社会之中。
1.对于新民歌而言,其和传统民歌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在传统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流行时尚元素,并且在演唱方法上也借鉴了较多的通俗唱法,如《幸福万年长》和《好运来》等。
2.对于民歌赛事创新而言,在现代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少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希望通过电视、广播以及网络民歌大赛来振兴山东民歌。受传统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多数人对深藏于民间的山东民歌缺乏认识,对于民歌背后的地方音乐文化更是了解甚少。为此,在赛事项目类别的设置中可以针对性地增加根据民歌种类、地区特点分类分层竞赛的形式,避免大杂烩带来的弊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山东民歌的继承与保护应注意取其精粹,坚持创新。同时,演唱者要注意结合现代新媒体技术,丢弃过时的内容与种类,继续完善和发扬山东民歌的艺术特色,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艺术潮流。■
[1] 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宋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 陈庆德.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