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第三叙事曲》Op.47的演奏风格
2017-01-29杨亚洁
杨亚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浅析肖邦《第三叙事曲》Op.47的演奏风格
杨亚洁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第三叙事曲》是一首生命的凯歌,情绪变化最为丰富。但乐曲又充满舞蹈性。三个各带风情的主题轮番演奏着,音乐在巧妙的组织中展开。本文将从把握乐曲背景、整体风格以及演奏技巧为主线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
肖邦;第三叙事曲Op.47;演奏与风格
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第三叙事曲》,是属于最具有独创性的一首作品,作为一名还在继续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不仅应对作品内容的创作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还要掌握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下面将肖邦《第三叙事曲》在练习时的一些感受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叙事曲发展与肖邦叙事曲概述
十九世纪,叙事曲这个名词经常被用于器乐曲上,用来指没有特定的曲式内容,而是叙述某一故事的器乐曲有种甚为普遍的误解,以为“叙事曲”一定得说出个“故事”来,这类想法忽视了音乐本身形式结构的力量。要深入音乐内部把握其灵魂,从音乐本文出发要可靠的多。肖邦首先采用这个名称在自己作品上。肖邦写在不同人生阶段的4首叙事曲如同四伏油彩浓烈的人生巨画。
二、《降A大调叙事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
(一)《降A大调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创作于1840年至1841年,是肖邦的创作顶峰期,这个时期也是他情感高潮期,在这个时间他的女神—乔治.桑和他相遇了。对肖邦创作的激发有这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降A大调叙事曲》的曲式结构
《降A大调叙事曲》音乐结构十分奇特:它是由三个性格各异的主体分别呈示,随后以变奏的方式将三个主题重组,全曲形成ABCB’A’C’结构,其中B’实际完全重复B的过程却采用全然不同的组织方式属变奏原则的展开性段落;A’为高潮,相当与“变化再现”;C’为尾声。肖邦将回旋—奏鸣—变奏原则综合,《降A大调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最具有舞蹈感的一首,三个主题有着三种不同节奏组织,每种都极又情趣。因此,应当将节奏置于考察这首乐曲的首要出发点。
三、《第三叙事曲》演奏难点和练习方法
(一)语气和句法的设计
降A大调叙事曲没有常见的引子,然而第一主题头8小节听起来就像是故事当中的开场白,每个音都有相对应的对话语气,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加以设计,不能弹的非常随意。双手主要的声部,对比应该清楚的做出来,使音乐形象更加明确,建议用指腹触键,用大臂的力量往里推键盘,使音色变的柔美和连贯。尽量研究出适合自己的指法,使音的时值能够保留够。这样“对话”的效果才能在乐句里更好的体现。B段玛祖卡鲜明的乡间舞步活灵活现,踢腿踩脚之升历历在耳。从表象看这是第三拍重音的玛祖卡,实际并非这么简单:这段音乐是错位一个八分音符的双重节奏符合。
(二)音乐层次的设计
故事的情节在乐曲的第9小节开始,作者通过音符的跑动和音色的加强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通过加强节奏密度,增强旋律的紧张感,推动乐曲的展开。特别是左手和弦的模进,左手和声的小连线往往容易被演奏者忽视,这里要运用手腕带动,使声音的质地饱满,和声中的级进要清晰表现出来,而右手的附点节奏不能弹奏为过于密集的三十二分的形式,容易歪曲了乐句本身的含义。这也是为之后的第二主题节奏型做铺垫。第二主题中还要适当强调左手和弦根音。透过《降A大调叙事曲》舞蹈性表象背后可清楚看出,音乐抽象逻辑性结构是肖邦真正关注的出发点。乐曲“内涵”是什么?回旋—变奏—奏鸣曲式结构之综合双重节拍律动之综合,由降六级为媒介的大调—小调—同主音同调号三度调性之综合,三重核心材料之综合,此全方位综合构架乃此音乐之内涵。
(三)音色的变化
这首作品不同的主题应该运用不同的音色。第一主题是带有歌唱性的旋律,对每个乐句做歌唱般的处理让每个乐句的每一个音都带有圆润的较持续的生意,需要展现右手晶莹剔透的音质,而且要重视左手始终贯穿全曲的节奏型和时值保持。第三主题,在降A大调上跳起轻盈飞旋的圆舞曲,飘逸灵动渐渐变化为激情洋溢,此处需要加快手指变换速度及触键的时间。指尖快速触键的关键,意识触键的瞬间动作要敏锐,触键后立即放松离键。■
[1] 黄因.肖邦钢琴作品及演奏研究[D].厦门大学,2002.
[2] 吉·布·塔莱斯 著,姜德山 译.钢琴诗人肖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 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 赵君.肖邦叙事曲创作特征.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