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改造,留美生挑大梁
2017-01-29雷辉志
■雷辉志
近代中国改造,留美生挑大梁
■雷辉志
海归的中国留美生,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影响,也曾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取权益。
东京审判之中国法律人,留美海归担当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对外战争,经过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对日抗战的全面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以美国为首的战胜国要求对日本战争罪犯进行审判,并要求派出法官和检察官,主持起诉和审判。国民政府就选出以留美学生为主的团队,完成了这次重要审判。上海交通大学战后审判研究院教授程兆奇曾作《东京审判中的中国法律人》的报告。他用大量的原始资料显示,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中国检察组首席顾问倪征燠等十多位中国团组的主要成员,或曾留学美国,或出自在华美国教会学校。
他说,当时负责选拔东京审判人员的部门向蒋介石推荐多个人选,但是蒋介石把其他国家背景的候选人全部划掉,只留下美国背景的检察官和法官。他解释说,国民政府为完成英美法审理的东京审判的使命,选取美国背景的中方人员可以带来知识、情感和沟通方面的便利。当时,时间相当匆忙,从取证到庭辩到判决,如果沟通不畅,审判就可能遇阻。“如果东京审判的中国团成员没有美国背景,东京审判不可能顺利达至以后的结果。”
中国检察官向哲濬和中国法官梅汝璈都是在清华大学前身游美肄业馆学习后,通过庚子赔款到美国名校深造的。向哲濬于1892年出生,1920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士,1925年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士。他回国后,先后在大学、国民政府、上海地方法院等处任职。在1946年至1948年间,他任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1946年后,他担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等校教授。
梅汝璈于1904年出生,1926年获史丹福大学文学士,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1934年起任立法委员。1946年至1948年,他任东京审判中国法官。1948年,国民政府任命他为司法行政部部长,但他没有到任而避走香港。1950年,他任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顾问,但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果可想而知。
倪征燠于1906年出生,1928年获得东吴大学法学士,1929年获史丹福大学法学博士。在东京审判中,他担任中国检察组首席顾问,后来一直从事法律工作。1984年,他在联合国第39届大会及安理会上当选为国际法院法官,任期九年。
其他的参与者还有,鄂森为中国检察组顾问,1928年获东吴大学法学士学位,1929年获得史丹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中国检察组顾问桂裕于1927年获东吴大学法学士。中国检察官翻译周锡卿,1915年出生,1936年获得交通大学文学士,1938年获宾州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东京审判后,两位参与审判的代表赴美学习,留在美国。其一为中国检察官秘书刘子健,1919年出生,1950年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匹兹堡大学、史丹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为宋史专家。其二为中国检察官翻译张培基,出生于1921年,1947年来美就读于印地安纳大学英语系,成为英语专家。
以美为师,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的留学生郭秉文回国后,着手参与创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引入美国大学教育的理念,经过四、五年的短暂时间,初步建成现代综合性大学的雏形。郭秉文倡导并推行学分制、男女同校同学、科学教育等,在近代中国教育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东南大学前身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正式成立。1927年后,它先后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至1928年5月定名于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齐名,成为当时中国南北两大学术重镇。以郭秉文为首的留美海归群体的加盟,奠定了该校的师资基础。
据1923年东南大学有留学背景的教师统计表资料显示,有留学背景的教员达到64人,比1918年多出一倍,基本上都来自美国各大学,在日本、欧洲留学的只有9人。其中,文科教授有22人,以本土出身为主外,其中14人有留美背景;理科教授中有10人是留学出身,其中8人来自美国;教育科有13名教授,全部是留美出身;工科6名教授中,留美者占5人;农科有教授18人,其中15人为留美海归;商科教授22人,留美者占15人。
1918年,数百名留美学生组成的“中国科学社”将其总部由康乃尔大学迁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带动一批留美学生落户该校,各科都有一流的学术带头人,使得理、工、农、商等学科坚挺起来,使得该校作为“中国科学社大本营”而闻名遐迩。
美国哥大的博士研究生李瑞恩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大学排名”。几年前,哥大教育学院纪念建院100周年时,看到了郭秉文的名字。他认为,郭秉文是20世纪早期中美两国的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郭秉文在1914年获得哥大教育学院的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该博士的中国人。他按照美国的高等教育模板,参与建立东南大学。
李瑞恩认为,郭秉文成功之处在于四个平衡:第一个平衡是人文和科学的平衡;第二个平衡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平衡;第三个平衡是教师投资和设施投资的平衡;第四个平衡是国内视野和国际视野的平衡。但是很不幸,他的崛起不巧遇上了那个灾难不断的世界,从内乱到金融崩溃,再到世界大战。他认为,郭秉文的哲学仍然与中国和美国目前的教育格局有联系。四个平衡是他的最为知名的知识遗产。他认为,最理想的是深入了解他的生活,阅读他的演讲和写作,重点强调向他这个人及他丰富的大学领导经验学习。
兵工教育,留美学生为核心
南开大学博士生高翔的研究课题是“留美生对国民政府的兵工教育的影响”。他说,国民政府的兵工教育始于汉阳兵工专门学校,最早以留日学生为主。1934年,哈佛博士李待琛担任兵工专门学校校长,为兵工教育发展出力良多。抗战期间,留美出身的校长方光圻锐意改革,从重庆各高校聘请教授讲学,培养出一批兵工人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决定仿照美国军事体系实行军事院校的改革,以留美生为核心,使之在1949年迁往台湾前已经基本具备美式基本兵工教育机构的雏形。
当时,兵工署内归国人才分为留日、留德和留美三派。成立之初,留日派居于主导地位。后来随着中德军事合作的开展,留德生地位上升。李待琛虽然后来留美,但是因为曾经在日留学,被视为留日生而非留美生,任内也多重用留日生。1937年,芝加哥大学毕业的方光圻担任校长后,利用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同在沙坪坝区的地利,就聘请这些留学教授来上课,还给这些教授免费提供午餐。后来,听课的学生中不少赴美留学,并在美国顶尖院校拿到硕士、博士学位。
这些来兵工学校上课的教授多有美国留学经历,如孙光远(芝加哥大学博士)、周同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杜长明(MIT博士)、张树江(哈佛大学硕士)、李酉山(MIT硕士)、金锡如(普渡大学硕士)、李海文(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赵国华(密西根大学硕士)、丁观海(密西根大学进修)。丁观海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父亲。虽然赴美求学时间不长,但他师从美国力学大师铁木辛哥,授课水平很高,对学生启发不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成军事同盟,军事互信迅速上升。美国强大的物质力量被快速转化为军力,给国民政府以极大震撼。而且,抗战后期美军对国军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国府决定在军事上以美为师,在军事教育上实现美式化,并重建新的军事教育机构。在这个大背景下,兵工学校选拔人才赴美接受教育,引入美国的兵工教育制度和理念,留美生作为一个群体才开始真正对兵工教育产生实质影响。
1949年,兵工学校奉命迁台,部分学生留在大陆。据统计,留在大陆的兵工学生有500多人,这些人后来成为大陆军事工业的中流砥柱。这是早先留美生李待琛、方光圻等人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