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之中:中国古代“首都”观

2017-01-29

新传奇 2017年44期
关键词:阿房宫京师都城

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在我国古代又有都城、京师、帝京等多种称呼,1927年以来则习惯称为首都。虽然在我国“首都”这一名称出现较晚,但对国家都城的建设和经营却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

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这是中国古代首都观的基本内容。诚如《吕氏春秋·慎势》中所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天下之中所在地,就是夏至时八尺之表影长为一尺五寸的地方。因为天地合于此,四时交于此,风雨会于此,阴阳和于此,为百物阜安之地,所以最适合建为国都。

司马迁曾经用三代的例子说明定都于天下之中对于国祚久长的重要性:“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而后来的王朝虽然各有其都,但总是将其宣称为天下之中并努力将其营造为天下之中。元明清建都于北京,同样强调其天下之中的地位。

早在忽必烈尚未南下之时,就有人赞誉北京的形势,并将其与天子居中而治相联系:“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不仅都城选址时要考虑位于天下之中,建设都城时,也刻意将其营建为天下之中。比如明清时期分别在北京城外南、北、东、西四个方向上修建改建了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作为郊祀的场所,通过四郊的确定将北京城置于“中央”的位置,进一步突显了天下之中的地位。

而一条长长的中轴线自北而南从宫城、皇城和内城内穿过,形成大大的“中”字,更是天下之中的典型象征。在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象征阳的乾清宫、象征阴的坤宁宫、象征阴阳交汇之地的“交泰殿”,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象征“阴阳和于此”,以确证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

象天法地、象天设都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与“天下之中”的首都观相联系,象天法地、象天设都成为营建国都时的一个重要法则。中国古人仰观天象,将北天球的恒星划分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也都按天象布局。史书记载秦始皇在渭水两岸营建咸阳宫和阿房宫,阿房宫四周建有阁道,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顶上建阙,然后架起一条复道,将阿房宫与咸阳宫连接起来,“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在这里,咸阳宫就是天上的北极星,渭水就是天上的银河,阿房宫就是营室宿。

明清紫禁城,同样象天而设,只是与秦都咸阳相比,采取了更为婉曲的表达方式,比如通过建筑命名或对联的用语来表示,如宫城又称紫禁城,太和殿楹联云:“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谐颂平章”,中天、凤城、北斗等都鲜明地反映了与天象的关联。

象天设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象征着国都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包含着对德治天下的期待。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围绕着天神、地祇、人鬼展开的国家祭祀活动,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在古代国家事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没有宗庙这样的祭祀场所,是判断一个地方性质的标尺和准绳。

“都”是首善之区

在古人的心目中,国都“有宫阙城池之壮,宗社百官之富,府库甲兵之殷盛,以至于四方贡献,奇货玩宝,靡不辐辏”,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祭祀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

明代梁潜说:“京师首善之地,万国之表,制作之示于天下,必由内以达外,教化之渐被于四方,必自近以及远。”

京师为万国之表,“诸夏必取法于京师”。宋代彭汝砺说:“四方之人,其语言态度,短长巧拙,必问京师如何,不同,则以为鄙焉。”国都既然是万国之表,就应该为首善之区。

这里的首善,一方面指最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是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方面达到一种比其他地方都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指首先好,即国都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建设方面走在其他地方的前面。为此,古人特别强调应该率先厘正国都的风俗,提升国都的道德水平,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选址于天下之中,象天设都,京师为祭祀重地、首善之区等构成了中国古代首都观的重要内容,其中既突出和塑造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与威望,也体现着古人对中正和谐的崇尚,对首善有序的追求。

猜你喜欢

阿房宫京师都城
背黑锅的“纵火犯”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京师得家书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项羽并未火烧阿房宫?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